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rjolin溃疡不同形态区域中三种血管调节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夏琛 褚志刚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76-682,共7页
目的探讨Marjolin溃疡不同形态区域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临床关系。方法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Marjolin溃疡患者92例[男56例... 目的探讨Marjolin溃疡不同形态区域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临床关系。方法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Marjolin溃疡患者92例[男56例、女36例,年龄(55±15)岁]、皮肤慢性非癌变溃疡患者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龄(51±16)岁]、行其他皮肤相关手术治疗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52±15)岁],分别设为Marjolin溃疡组、慢性非癌变溃疡组、其他皮肤手术组。回顾性分析Marjolin溃疡组患者的病因、发病部位、溃疡直径、病程;取Marjolin溃疡组和慢性非癌变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标本、其他皮肤手术组患者术中切取组织周围附带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以及Marjolin溃疡组织周围正常皮肤区、溃疡区、上皮瘤样增生区、癌变区中VEGF、HIF-1α、EGFR、CD34的表达,计算阳性表达率及蛋白表达量。对数据行Pearson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法检验、Bonferroni校正,对蛋白总表达量间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Marjolin溃疡组患者病因中烧伤占91.3%(84/92),44.6%(41/92)的患者肿瘤出现在下肢,62.0%(57/92)的患者皮肤表面溃疡直径为2.1~5.0 cm,病程超过20年者占75.0%(69/92)。慢性非癌变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VEGF、HIF-1α和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0%(41/100)、77.0%(77/100)、83.0%(83/100),显著高于其他皮肤手术组患者正常皮肤组织的12.0%(12/100)、45.0%(45/100)、67.0%(67/100),χ^2=21.589、21.522、6.827,P<0.01;Marjolin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VEGF、HIF-1α和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3%(84/92)、100.0%(92/92)、100.0%(92/92),显著高于慢性非癌变溃疡组和其他皮肤手术组患者相应组织(χ^2=53.372、24.772、17.159,120.543、72.777、36.661,P<0.01)。Marjolin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溃疡区、上皮瘤样增生区、癌变区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区(χ^2=87.120、42.368、89.624,P<0.01),癌变区和溃疡区VEGF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上皮瘤样增生区(χ^2=22.586、16.060,P<0.01)。Marjolin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溃疡区、上皮瘤样增生区和癌变区EGFR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区(χ^2=21.679、27.600、27.600,P<0.01),4个形态区域中HIF-1α阳性表达率相近(χ^2=3.008,P>0.05)。Marjolin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溃疡区、上皮瘤样增生区、癌变区VEGF和CD34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区(Z=-6.765、-6.819,-6.765、-6.640,-6.765、-6.819,P<0.01),上皮瘤样增生区VEGF和CD34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溃疡区(Z=-4.484、-5.266,P<0.01),癌变区VEGF和CD34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溃疡区(Z=-6.427、-6.723,P<0.01)和上皮瘤样增生区(Z=-6.427、-6.462,P<0.01)。Marjolin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溃疡区、上皮瘤样增生区、癌变区HIF-1α和EGFR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区(Z=-6.819、-6.393,-6.819、-6.393,-6.819、-6.393,P<0.01),溃疡区HIF-1α、EGFR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上皮瘤样增生区与癌变区(Z=-6.118、-5.638,-6.640、-6.393,P<0.01),癌变区HIF-1α和EGFR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上皮瘤样增生区(Z=-6.558、-6.819,P<0.01)。Marjolin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中VEGF、HIF-1α、EGFR蛋白总表达量分别与CD34蛋白总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772、0.415、0.502,P<0.01);EGFR和HIF-1α蛋白总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839,P<0.01),且分别与VEGF蛋白总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531、0.440,P<0.01)。结论Marjolin溃疡癌变区VEGF、HIF-1α和EGFR的表达最高,并且EGFR可能通过HIF-1α或者直接提高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血管 Marjolin溃疡
原文传递
一例外胚层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新生儿的组织病理学及基因诊断 被引量:1
2
作者 阮琼芳 夏琛 谢卫国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0-502,共3页
2015年8月6日,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1例出生6 h的外胚层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男性患儿。取患儿前躯破溃处皮肤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患儿表皮肌细胞层轻度松解,表皮下方有... 2015年8月6日,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1例出生6 h的外胚层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男性患儿。取患儿前躯破溃处皮肤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患儿表皮肌细胞层轻度松解,表皮下方有大疱,真皮乳头层消失,真皮层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儿皮肤组织中斑菲素蛋白1(PKP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KP1表达完全缺失;靶向测序鉴定PKP1基因突变位点显示,在PKP1基因上有1个内含子纯合突变PKP1:c.203-1G>A。患儿经过35 d的治疗,全身大部分创面已经愈合,可见多处散在残余创面,不断有新的水疱及皮肤破损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诊断 外胚层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 斑菲素蛋白1
原文传递
21例瘢痕癌患者诊疗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叶子青 谢卫国 +5 位作者 龙忠恒 王晖 刘淑华 谢琼慧 赵超莉 张佳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1-494,共4页
目的 了解瘢痕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21例瘢痕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原发病发展至瘢痕癌的时间、溃疡持续时间、病变部位、溃疡区面积、溃疡区症状... 目的 了解瘢痕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21例瘢痕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原发病发展至瘢痕癌的时间、溃疡持续时间、病变部位、溃疡区面积、溃疡区症状、术前细菌学培养结果、组织病理学类型、癌细胞分化程度、侵袭深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 (1)21例瘢痕癌患者年龄为19 ~74(47±13)岁,男女比例约为0.9∶1.0.(2)原发病以火焰烧伤、热液烫伤为主,分别为12例占57.1%、7例占33.3%;原发病发展至瘢痕癌的时间为10 ~56(40±14)年.(3)12例患者的瘢痕溃疡持续时间超过1年,占57.1%.(4)病变部位常见于四肢、头面部,分别为13例占61.9%、6例占28.6%.(5)溃疡区面积为0.25 ~ 74.25(39±25)cm2.多数患者溃疡区出现恶臭分泌物、出血、疼痛加剧、溃疡面积逐渐扩大现象.(6)术前细菌学培养显示,16例患者创面分泌物培养呈阳性,占76.2%;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7)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20例患者为鳞状细胞癌、1例患者为基底细胞癌,分化程度以高、中分化为主,近40%患者的癌细胞侵袭至皮下组织或更深.(8)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1例患者切除病灶后行自体皮移植术、5例患者切除病灶后行皮瓣修复术、5例患者行截肢术.12例患者术后接受康复治疗,占57.1%.本组2例癌细胞肺部转移患者接受化学治疗.(9)术后大多数皮瓣或皮片存活良好,少数未成活者经再次植皮修复.随访6个月~5年,4例患者复发瘢痕癌,其中2例死亡;其余患者存活良好.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瘢痕癌多为鳞状细胞癌.对瘢痕溃疡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应考虑病理学确诊.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瘢痕癌的首选方法;瘢痕癌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监测癌变是否复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瘢痕 治疗
原文传递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基因的泛癌分析及其在瘢痕溃疡癌变中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章思语 阮晶晶 +3 位作者 金冬梅 陈诺 谢卫国 阮琼芳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8-526,共9页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在瘢痕溃疡癌变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获取USP7在肿瘤和/或其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在瘢痕溃疡癌变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获取USP7在肿瘤和/或其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RNA表达谱数据,并将RNA测序数据进行log2转化。通过多维度癌症基因集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USP7基因变异情况,并分析其突变位点。通过TIMER 2.0数据库中“差异表达”模块获得TCGA数据库中肿瘤、癌旁正常组织USP7 mRNA表达情况。使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2(GEPIA2)数据库分析皮肤黑色素瘤(SKCM)、宫颈鳞状细胞癌(CESC)、肺鳞状细胞癌(LUSC)和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中高表达USP7患者与低表达USP7患者的生存率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利用Sangerbox数据库分析USP7在泛癌中的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或肿瘤突变负担(TMB)的相关性。通过GEPIA2数据库中“相关性分析”模块,评估USP7在泛癌中的表达与5种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和EPCAM)表达水平和3种必需DNA甲基转移酶(DNMT)——DNMT1、DNMT3A、DNMT3B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通过TIMER 2.0数据库中“免疫-基因”模块分析USP7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表达及其与免疫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利用GEPIA2数据库的“相似基因检测”模块获得与USP7表达模式相似且排名前100的蛋白集。将前述蛋白集与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得的与USP7有直接物理结合作用且排名前50的蛋白集进行交集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对上述2个蛋白集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病理科有相应临床病理特征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溃疡、瘢痕癌的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USP7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Log-rank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检验。结果在泛癌中,USP7的主要基因变异类型为突变和扩增,变异频率(>6%)居前3位的肿瘤依次为膀胱尿路上皮癌、SKCM和子宫内膜癌。USP7基因在泛癌中的主要突变为错义突变。在突变频率最高的SKCM中,主要突变类型是USP7_ICP0_bdg结构域的错义突变。USP7 mRNA在乳腺浸润癌、胆管癌、结肠癌、食管癌、HNSC、肾嫌色细胞癌、肝细胞肝癌、肺腺癌、LUSC、前列腺癌和胃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多形成性胶质细胞瘤、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细胞癌和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P<0.05);此外,USP7 mRNA在SKCM转移组织中的表达远高于其原发肿瘤组织(P<0.05)。生存曲线显示,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高表达USP7患者与低表达USP7患者的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5,风险比分别为1.00、0.99、1.00、1.30)。USP7在结肠癌、结直肠癌、胸腺癌、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均与TMB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6、−0.19、−0.19和−0.11,P<0.05);USP7在神经胶质瘤、CESC、肺腺癌、混合肾癌、LUSC中的表达均与MSI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2、0.14、0.15、0.08和0.14,P<0.05),在结肠癌、结直肠癌、乳腺浸润癌、前列腺癌、HNSC、甲状腺癌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均与MSI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27、−0.13、−0.19、−0.16、−0.18和−0.53,P<0.05)。USP7在CESC中的表达与MSH2和MSH6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44,P<0.05),在HNSC中的表达与EPCAM、MLH1、MSH2、MSH6、PMS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14、0.49、0.54和0.41,P<0.05),在LUSC中的表达与EPCAM、MSH2、MSH6和PMS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36、0.40和0.34,P<0.05),在SKCM中的表达与EPCAM、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1、0.33、0.42、0.55和0.34,P<0.05);USP7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的表达与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34和0.22,0.45、0.52和0.22,0.36、0.36和0.22,0.38、0.46和0.21,P<0.05)。USP7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的表达仅与CD4+T细胞浸润呈显著正相关(Partial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22、0.13、0.16,P<0.05)。与USP7表达模式相似且排名前100的蛋白集中,排名前5的蛋白依次是C16orf72、BCLAF1、UBN、GSPT1、ERI2(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74、0.73、0.73和0.72,P值均<0.05)。与USP7有直接物理结合作用且排名前50的蛋白集与前述蛋白集的交集仅有1个蛋白,即为甲状腺激素受体相互作用因子12。KEGG富集分析显示,USP7相关基因涉及细胞周期、剪接体、细胞衰老和p53信号通路等。GO富集分析显示,USP7相关基因涉及转录调控、蛋白质泛素化、DNA修复和细胞质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等。临床样本分析显示,USP7在增生性瘢痕(0.35±0.05)、瘢痕溃疡(0.43±0.04)和瘢痕癌(0.61±0.03)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0.18±0.04),P<0.05。结论USP7可能为临床瘢痕溃疡癌变恶化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瘢痕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 泛癌分析 瘢痕溃疡 瘢痕癌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