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哲学是主体唯物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夏建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35-38,共4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蕴涵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新精神和真精神的纲领性经典文本。《提纲》从阐述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入手,论述了哲学基本形态的理论特质及其功能差异问题,说明了马克思哲学是拥有改变世界功能的主体...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蕴涵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新精神和真精神的纲领性经典文本。《提纲》从阐述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入手,论述了哲学基本形态的理论特质及其功能差异问题,说明了马克思哲学是拥有改变世界功能的主体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唯物主义 感性唯心主义 理性唯心主义 主体唯物主义
下载PDF
文化哲学当代意蕴的开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读后
2
作者 孙德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65,共2页
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文化哲学转向也许到今天才凸现了它的全部意义.现实层面上,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浪潮已经……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 书评 文化哲学 现实问题 抽象概念
下载PDF
从哲学本体论、方法论看中国哲学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龚隽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2-67,共6页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的思维成果、作一简要分析。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康德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解决。 康德希望建立一种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但是他又认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的思维成果、作一简要分析。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康德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解决。 康德希望建立一种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但是他又认为,人类的知性却始终难以承负这一伟大的使命。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不是建立在先天综合命题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相互矛盾的辩证推论——“二律悖反”之上的,借助于先天直观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本体论 中国哲学 方法论 现代意义 形而上学 体认 康德问题 二十世纪 般若无知 玄鉴
下载PDF
试论马克思理论范式的转变——从阿尔都塞的“总问题”概念谈起 被引量:13
4
作者 凌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3-96,共4页
人们在评价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他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理论分期上,而忽视了他在其中所提出的关于马克思理论范式(总问题)转变的问题。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哲学的批判和对政治经济学科学性的确认的双重路径实现了由... 人们在评价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他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理论分期上,而忽视了他在其中所提出的关于马克思理论范式(总问题)转变的问题。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哲学的批判和对政治经济学科学性的确认的双重路径实现了由哲学范式向科学范式的转变,而这一范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就在于马克思科学劳动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范式 总问题 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下载PDF
形式美与艺术本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贤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3-86,共4页
本文基于西方“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历史性变化,探讨了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揭示了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一方面,形式作为艺术本性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表明,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形式是流变... 本文基于西方“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历史性变化,探讨了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揭示了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一方面,形式作为艺术本性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表明,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形式是流变的与多元的,这种关联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无视这些,将无助于增进对形式美与艺术本性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美 变化 艺术本性 关联
下载PDF
中国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3
6
作者 尹旦萍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57-59,共3页
中国家训文化是沟通精英思想与普通民众的媒介,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能,内容十分丰富。历代家训中的合理成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启示当代的家庭教育,即爱与教的关系、智与德的关系、气节与利益的关系、律己与教子的关系、为己与为国的关系,... 中国家训文化是沟通精英思想与普通民众的媒介,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能,内容十分丰富。历代家训中的合理成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启示当代的家庭教育,即爱与教的关系、智与德的关系、气节与利益的关系、律己与教子的关系、为己与为国的关系,成为创建新的家训文化的背景和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训文化 家族教育 启示
下载PDF
论新实用主义的科学知识观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树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关键词 新实用主义 美国哲学 罗蒂 普特南 科学知识 现实 古典 成败 旗帜 趋向
下载PDF
唯物史观与全球化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士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2,共3页
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阐明了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不同民族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依赖,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它包括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与资本... 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阐明了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不同民族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依赖,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它包括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两大时期。当代全球化即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虽然当代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主导的,但其未来趋势是共产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全球化 历史转变
下载PDF
“工作的终结”与资本主义的命运
9
作者 凌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52-55,共4页
1995年,美国著名学者里夫金在《工作的终结》一书中提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日益自动化,人类历史正开始进入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劳动将会消失。这一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在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法国《费加罗报》称:“为了今天和... 1995年,美国著名学者里夫金在《工作的终结》一书中提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日益自动化,人类历史正开始进入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劳动将会消失。这一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在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法国《费加罗报》称:“为了今天和明天,里夫金挑起了一场重要的辩论。”然而,工作的终结并非是什么新观点,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通过对劳动及其发展史的科学分析,天才地预见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终结 劳动 自动化 资本主义崩溃 里夫金 马克思
下载PDF
王国维文艺价值观述评
10
作者 万志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9-121,共3页
产生于20世纪初“西学东渐”思潮中的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一方面坚决反对传统狭隘的功利主义文艺价值观,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文艺在传达“真情”、“真理”和“理想”上的独特价值和功能,这是王国维的文艺价值观在现代性追求上... 产生于20世纪初“西学东渐”思潮中的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一方面坚决反对传统狭隘的功利主义文艺价值观,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文艺在传达“真情”、“真理”和“理想”上的独特价值和功能,这是王国维的文艺价值观在现代性追求上的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文艺价值观 现代性
下载PDF
一面反映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状况的镜子——读《邓剑秋选集》
11
作者 孙贞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1-91,共1页
关键词 知识分子 精神状况 《邓剑秋选集》 书评
下载PDF
形而上学的否定与重建--康德与柏格森的比较分析
12
作者 陈德荣 《天府新论》 1989年第2期92-96,6,共6页
关键词 形而上学 经验 康德 柏格森 "实在" 物自体 超验 理智 直觉 评估
下载PDF
“冯友兰现象”初探
13
作者 尹丹萍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23-24,共2页
冯友兰先生晚年的思想回归现象,学术界早已有觉,并称之为"冯友兰现象".首次对"冯友兰现象"作一概念界定,则是在1995年12月召开的"‘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 冯友兰先生晚年的思想回归现象,学术界早已有觉,并称之为"冯友兰现象".首次对"冯友兰现象"作一概念界定,则是在1995年12月召开的"‘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方克立教授的发言中.他认为,"冯友兰现象"就是冯先生早年创立"新理学"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来放弃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哲学立场上来,晚年又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地回归,而基本立场仍坚持"理在事中"的唯物主义这样一种复杂的哲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自序 新理学 冯先生 理在事中 哲学概念 冯友兰 新儒学 人生哲学 《中国哲学史新编》 程朱理学 松堂 马克思主义 思想体系 横渠四句 哲学立场 宇宙论
下载PDF
探寻深化社会认识论的研究思路 被引量:2
14
作者 叶泽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26-29,共4页
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认识论研究围绕社会认识科学化这一主题已在论域确定学科界说、体系建构以及社会认识活动的分类分层概括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社会认识论还处在初刨或形成时期,许多问题随着当代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 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认识论研究围绕社会认识科学化这一主题已在论域确定学科界说、体系建构以及社会认识活动的分类分层概括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社会认识论还处在初刨或形成时期,许多问题随着当代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这种深化是否可能,如何进行,在笔者看来,关键在于寻得一条通达社会认识科学化的合理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识论 研究思路 科学化 本体论承诺 社会实践 研究方法 认识活动 体系建构 自然认识 形成时期
原文传递
科技伦理及其社会影响——“科技伦理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讨会述要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风帆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7-28,共2页
2002年7月20日~21日,来自自然科学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50余人,会聚在北京香山,召开了中国"科技伦理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讨会,深入交流和探讨了社会、政治、能源、环境、信息、网络、生物、食品中的重大... 2002年7月20日~21日,来自自然科学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50余人,会聚在北京香山,召开了中国"科技伦理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讨会,深入交流和探讨了社会、政治、能源、环境、信息、网络、生物、食品中的重大紧迫的科技伦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重大 科技伦理 研讨会 人文社会科学 政治 自然科学 北京 中国 问题
原文传递
近年来西方社会认识论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建华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9-22,共4页
关键词 图书馆学 学科 出版 社会认识论 专著 西方社会 年代 哲学分支 经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