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精神与大学传统 被引量:1
1
作者 林纯洁 《学习月刊》 2005年第6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柏林大学 德意志 大学传统 哥廷根大学 民族 权利主体
下载PDF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高中杭 《科技信息》 2010年第24期109-110,共2页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本文从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出发,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以武汉市为例探索性地制定了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本文从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出发,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以武汉市为例探索性地制定了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动态的角度对武汉市不同年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预测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确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能够为决策者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 武汉市
下载PDF
方言使用与普通话的关系
3
作者 杨漪雪 《学习月刊》 2015年第6期24-24,共1页
在众多文献中,学者们对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三派观点:第一派观点认为推普工作与方言保护是矛盾的,普通话的盛行会导致方言的逐渐灭绝,于是在政协、人大会议上提交了"保卫方言"的提案;第二派观点认为普通话推广是社会经... 在众多文献中,学者们对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三派观点:第一派观点认为推普工作与方言保护是矛盾的,普通话的盛行会导致方言的逐渐灭绝,于是在政协、人大会议上提交了"保卫方言"的提案;第二派观点认为普通话推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消除隔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推广 社会经济发展 人大会议 方言研究 本地方言 地方文化 周有光 大城市 标准语言 问点
下载PDF
文化接受中有选择的认同——从布莱希特所译的白居易的四首诗谈起 被引量:4
4
作者 谢芳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9-55,共7页
布莱希特所译的白居易的四首诗与原诗相比主题思想并不完全对等 ,导致此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译诗作者与原诗作者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诗作者布莱希特在接受中国文化时摒除了其消极保守的部分 ,而只对其与西方文化有着相似之处的积极... 布莱希特所译的白居易的四首诗与原诗相比主题思想并不完全对等 ,导致此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译诗作者与原诗作者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诗作者布莱希特在接受中国文化时摒除了其消极保守的部分 ,而只对其与西方文化有着相似之处的积极进取的一面作了有选择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白居易 诗作 认同 译诗 作者 译作 文化接受 现象 消极
下载PDF
情倾中国 执着汉学——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访谈录
5
作者 周奕珺 包向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1-324,356,共5页
受访人:沃尔夫冈·顾彬(1945-),男,德国著名汉学家、波恩大学教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德语系系主任 采访地点: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顾彬教授办公室采访时间:2014年1月9日下午周奕珺:顾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
关键词 中国海洋大学 汉学家 沃尔夫 顾彬 德国 访谈录 执着 大学教授
下载PDF
乌托邦和拓扑发生学--比较康德的主体和海德格尔的此-在
6
作者 包向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8-92,共5页
本文重点比较了康德与海德格尔对主体的观点。文章通过对此二人的引述和论证展示出,虽然他们都承认主体的自发性,但是康德的主体的自发性是通过先验主体根本不在时空之中来保证的,而海德格尔的主体(此-在)的自发性却体现在此-在本身就是... 本文重点比较了康德与海德格尔对主体的观点。文章通过对此二人的引述和论证展示出,虽然他们都承认主体的自发性,但是康德的主体的自发性是通过先验主体根本不在时空之中来保证的,而海德格尔的主体(此-在)的自发性却体现在此-在本身就是"时空发生"。康德的主体是纯粹的,不属于感性的,是不可以对象化的;而海德格尔的此-在虽然也不可以对象化,但是由于此-在本身就是"时空发生",所以海德格尔的此-在并不是纯粹的。简单地说,康德的主体是乌托邦的,海德格尔的此-在是拓扑发生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海德格尔 主体 此-在 乌托邦 拓扑发生学
下载PDF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7
作者 包向飞 《哲学评论》 CSSCI 2016年第2期41-53,共13页
对康德的空间观一直存在很多误解和诘难.这些误解和诘难一方面源于对康德“经验”的不同解读,以及对先验的观念性和经验的实在性这一重要区分的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康德本人把纯直观空间在形式上等同于欧几里得空间,以及纯直观空间常被... 对康德的空间观一直存在很多误解和诘难.这些误解和诘难一方面源于对康德“经验”的不同解读,以及对先验的观念性和经验的实在性这一重要区分的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康德本人把纯直观空间在形式上等同于欧几里得空间,以及纯直观空间常被误解为视觉空间,康德的空间观近代以来遭受到了更为严重的批驳.康德的纯直观空间其实只是外部经验的可能性条件,从数学上看,它只保有连续性和无界性,因此它并不等同于任何几何学空间,虽然它和几何学空间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经验 纯直观空间 欧几里得空间 视觉空间
下载PDF
德意志精神四题
8
作者 林纯洁 《学习月刊》 2005年第5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德国人 德意志 官员 德国制造 勤勉 施罗德
下载PDF
艺术为什么是永恒的——解读雨果的艺术观
9
作者 包向飞 《法国研究》 2009年第3期41-44,共4页
本文着力于解读雨果艺术观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成功的艺术作品是永恒的,艺术的美在于它无从更臻完美。文章首先揭示了雨果艺术观的柏拉图主义倾向,并以此阐发雨果的"艺术是永恒不变的"观点。为了消除仍然存在的解读疑难,本文又... 本文着力于解读雨果艺术观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成功的艺术作品是永恒的,艺术的美在于它无从更臻完美。文章首先揭示了雨果艺术观的柏拉图主义倾向,并以此阐发雨果的"艺术是永恒不变的"观点。为了消除仍然存在的解读疑难,本文又在语言学的视角下为雨果的艺术观提供了一个现代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果 艺术观 柏拉图主义 永恒 所指 能指
下载PDF
《破瓮记》主人公亚当的喜剧性矛盾
10
作者 谢芳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本文运用黑格尔的喜剧理论,对克莱斯特的喜剧《破瓮记》的主人公亚当身上本质与现象、动机与效果的喜剧性矛盾的产生、暴露及解决进行了分析,认为上述矛盾是亚当这一人物显得如此可笑的根本原因,而作者在表现上述矛盾时所采用的使人物... 本文运用黑格尔的喜剧理论,对克莱斯特的喜剧《破瓮记》的主人公亚当身上本质与现象、动机与效果的喜剧性矛盾的产生、暴露及解决进行了分析,认为上述矛盾是亚当这一人物显得如此可笑的根本原因,而作者在表现上述矛盾时所采用的使人物语言与人物外在身份不协调等喜剧手段,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人物引人发笑的喜剧效果。由于作者对体现在亚当喜剧性矛盾中的欺骗他人、贪图美色等否定性内容予以了辛辣的嘲讽,读者和观众也能在这一人物所引发的笑声中受到道德教育。克莱斯特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人的内在矛盾的体验、观察和认识,他在思想上所经历的"康德危机"及其杰出的喜剧和戏剧才能,是他能够创造出亚当这样一个包含着鲜明的喜剧性矛盾并产生出强烈的喜剧效果的人物形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瓮记》 亚当 喜剧性矛盾 本质与现象 动机与效果
下载PDF
“下流的”大众和“变态的”天才——一个词源学与哲学视角下的考察
11
作者 包向飞 《德国哲学》 2013年第1期385-392,共8页
在词源学和哲学的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的""无耻的",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的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的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的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的天才总是可能冒... 在词源学和哲学的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的""无耻的",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的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的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的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的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下载PDF
歌德眼中法语的难点
12
作者 包向飞 《法国研究》 2011年第2期56-60,共5页
歌德声称自己没有正式学习过法语,这是个谎言。歌德的谎言源于法国人对其法语的指责。表面上歌德承认自己的法语不够好,法语的难点是法语语法,其实歌德的内心并不真正认同他法语不好的说法,也许歌德想告诉我们的是,法国人对他的法语太... 歌德声称自己没有正式学习过法语,这是个谎言。歌德的谎言源于法国人对其法语的指责。表面上歌德承认自己的法语不够好,法语的难点是法语语法,其实歌德的内心并不真正认同他法语不好的说法,也许歌德想告诉我们的是,法国人对他的法语太苛责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法语 谎言 自由
下载PDF
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13
作者 高中杭 《科技信息》 2010年第26期I0057-I0057,共1页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因此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日趋重要。本文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集成六个方...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因此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日趋重要。本文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集成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为综合评价方法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 数据包络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音位确立中最小对立对方法的错误兼及置换方法和音位率的概念
14
作者 许一诺 《科教文汇》 2019年第22期181-184,187,共5页
在某种语言中,两种不同的音是否归属于一个音位,通常由两种方式证明,其一是较直观的、采用外在词汇对比方式的最小对立对(minimal pair)方法,其二是较抽象的、采用内部划分多维度分析的区分性特征方法(distinctive feature)。本文将展... 在某种语言中,两种不同的音是否归属于一个音位,通常由两种方式证明,其一是较直观的、采用外在词汇对比方式的最小对立对(minimal pair)方法,其二是较抽象的、采用内部划分多维度分析的区分性特征方法(distinctive feature)。本文将展示最小对立对方法中因错误地将全称命题理解为存在性命题造成的逻辑错误,以及实践最小对立对方法中遇到的困难,并指出相关补救措施的不可行性。此外,本文将提出新的置换方法,该方法在逻辑上更为健全,操作更为简便,对各类特例的抗干扰能力强。同时本文将提出“音位率”以及与之相对的“音位变体率”(allophonity)的概念,将音位的概念量化、精确化。“音位率”的概念有助于区分和联系语音、音位、语义三者的研究层次,并且能与其他音位研究的概念(比如区分性特征方法)基本兼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位 最小对立对 置换方法 音位率
下载PDF
定语从句与关系从句
15
作者 王晓媛 《德语学习》 2003年第5期59-60,共2页
德语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从句,而一个从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归属于几种从句类型。因此,德语初学者常常混淆这些概念,例如定语从句与关系从句,不少初学者就分不清两者的关系。定语从句(der Attributsatz)与关系从句(der Relativsatz)... 德语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从句,而一个从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归属于几种从句类型。因此,德语初学者常常混淆这些概念,例如定语从句与关系从句,不少初学者就分不清两者的关系。定语从句(der Attributsatz)与关系从句(der Relativsatz)是按照对从句类型不同的划分方式而产生的两个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语从句 关系从句 德语 语法 教学
原文传递
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芳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47,共8页
寓意剧《四川好人》 (194 0 )是布莱希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剧本讲述的是妓女沈德欲为善而不得的故事。好人沈德三次变成坏人崔达构成了剧情发展的主线。从文本所展示的因果联系来看 ,主人公的行为变化既有内因 (爱情、母性 )也有外因 ... 寓意剧《四川好人》 (194 0 )是布莱希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剧本讲述的是妓女沈德欲为善而不得的故事。好人沈德三次变成坏人崔达构成了剧情发展的主线。从文本所展示的因果联系来看 ,主人公的行为变化既有内因 (爱情、母性 )也有外因 (他人之恶 ) ,是内因和外因、本能和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主人公的善恶交织。布莱希特在其以社会变革为出发点和目的的叙事剧理论的有关论述中 ,着重强调人的社会性 ,认为人的矛盾性源于并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在《四川好人》一剧中 ,布莱希特同样试图将外部社会表现为主人公的行为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矛盾的根源 ,以期借社会批判达到社会改造的目的。将布莱希特的创作理论和意图与其具体作品加以对照 ,我们便可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主人公 故事 母性 主线 作品 剧本 剧情 创作理论 社会性
原文传递
间离与共鸣的对立统一——论《高加索灰阑记》中歌曲的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芳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6,共8页
歌曲是布莱希特叙事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叙事剧初创期所写的 《三角钱歌剧》以及成熟期所写的《高加索灰阑记》中均安插了大量歌曲。本文以《三角钱歌 剧》中的歌曲为参照,首先对《高加索灰阑记》中歌曲的内容、性质以及在... 歌曲是布莱希特叙事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叙事剧初创期所写的 《三角钱歌剧》以及成熟期所写的《高加索灰阑记》中均安插了大量歌曲。本文以《三角钱歌 剧》中的歌曲为参照,首先对《高加索灰阑记》中歌曲的内容、性质以及在剧本结构和人物塑 造方面的功能作了阐述,然后重点对这些歌曲所造成的心理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前者的歌曲 主要以议论为主,意在起间离,而后者的歌曲则在叙述的基础上明显纳入了抒情因素,对间 离和共鸣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处理,从中可以看出布莱希特成熟期作品对叙事剧初创期作品片面 性的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曲 歌剧 共鸣 剧本结构 间离 布莱希特 人物塑造 叙事 叙述 抒情
原文传递
否定性的体现——《伊曼努埃尔·康德》的主人公形象探析
18
作者 谢芳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6,共9页
伯恩哈德剧作《伊曼努埃尔·康德》剧中的主人公形象体现出鲜明的否定性,这主要由于作者对和主人公一样只会鹦鹉学舌的哲学家以及当代西方世界普遍异化的生存状态的批判和否定,对传统的理性信仰的怀疑,以及对传统戏剧结构和人物对... 伯恩哈德剧作《伊曼努埃尔·康德》剧中的主人公形象体现出鲜明的否定性,这主要由于作者对和主人公一样只会鹦鹉学舌的哲学家以及当代西方世界普遍异化的生存状态的批判和否定,对传统的理性信仰的怀疑,以及对传统戏剧结构和人物对话方式的消解。上述现象的产生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以及作者的世界观密切相关。通过其富于否定性的人物形象,作者意欲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批判,并竭力避免将戏剧创作沦为商品和大众娱乐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性 哲学家 当代西方 理性信仰 情节 对话
原文传递
灰布——这个鬼魅的魅力
19
作者 包向飞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3年第6期47-48,共2页
灰布是德国作家亚历山大.伯格(Eberhard Alexander.Burgh,1928--2004)发明的一个精灵(鬼)的名字。他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用灰布这个名字创作了广播连续剧《灰布》,并且在1973至1981年间又写出了以《灰布,……》为名的系列... 灰布是德国作家亚历山大.伯格(Eberhard Alexander.Burgh,1928--2004)发明的一个精灵(鬼)的名字。他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用灰布这个名字创作了广播连续剧《灰布》,并且在1973至1981年间又写出了以《灰布,……》为名的系列书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魅 广播连续剧 亚历山大 六十年代
原文传递
几个常用词的多种表达
20
作者 鲁晓雁 《德语人文研究》 2002年第4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常用词 不同表达 德语教学 注意障碍 大学德语 语言表达 使用频率 蹑手蹑脚 幸灾乐祸 Taf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