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龚作炯 宋仕玲 +2 位作者 黄砚青 阮鹏 张志荣 《肝脏》 2004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抗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2 0只 ,A组为正常对照组 ,B组为肝纤维化模型组 ,C、D组分别为缬沙坦早期治疗组和治疗组。B、C、...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抗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2 0只 ,A组为正常对照组 ,B组为肝纤维化模型组 ,C、D组分别为缬沙坦早期治疗组和治疗组。B、C、D组大鼠均给四氯化碳 ( 1次 /3d ,共 8周 )诱导肝纤维化 ,C、D组大鼠分别于第 1、4周予以缬沙坦 ( 2 0mg/kg ,每天 1次 )灌胃治疗 ,所有大鼠于第 8周处死。RT PCR检测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与其受体(TGFR)ⅡmRNA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GF β1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 ,肝组织H E染色及电镜检测病理改变 ,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 ,生化技术检测肝功能变化。结果 与B组大鼠比较 ,RT PCR显示经缬沙坦治疗 ,C、D组大鼠肝内TGF β1与TGFRⅡmRNA表达明显降低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肝组织TGF β1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1) ,TGF β1的免疫阳性反应信号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质。大鼠肝组织TGF β1在C组与D组表达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经缬沙坦治疗后 ,肝纤维化大鼠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 ,纤维间隔明显变薄 ,血清透明质酸酶明显降低 (P <0 .0 5 ) ,肝功能好转 (P <0 .0 5 )。结论 缬沙坦能有效地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转化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受体
下载PDF
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肠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阮鹏 张全荣 龚作炯 《肝脏》 2003年第4期31-33,共3页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缬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疗效及对其肠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A组 (正常对照组 )、B组 (模型对照组 )、C组 (缬沙坦治疗组 )和D组 (培哚普利治...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缬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疗效及对其肠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A组 (正常对照组 )、B组 (模型对照组 )、C组 (缬沙坦治疗组 )和D组 (培哚普利治疗组 ) ,于造模第 4周C组开始用缬沙坦 ( 10mg/kg) ,D组开始用培哚普利 ( 0 .5mg/kg)治疗 ,共 4周 ,进行肝组织及小肠组织苏木精 伊红染色 ,检测血浆D 乳酸、DAO和内毒素浓度。结果 经治疗后肝纤维化大鼠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 ,纤维间隔变薄 ,血浆D 乳酸、DAO和内毒素浓度下降。结论 培哚普利和缬沙坦能有效地减轻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损伤及纤维化程度 ,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肠通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培哚普利 大鼠 肝纤维化 动物模型 肠通透性
下载PDF
金三莪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_1及其Ⅰ、Ⅱ型受体mRNA与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宋仕玲 龚作炯 张全荣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6期1044-1047,共4页
目的 :观察中药金三莪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金三莪治疗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RT -PCR检测肝组织TGFβ1、TGFRⅠ与TGFRⅡmRNA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mad3及Smad7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 ,肝组织HE染色检测病理... 目的 :观察中药金三莪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金三莪治疗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RT -PCR检测肝组织TGFβ1、TGFRⅠ与TGFRⅡmRNA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mad3及Smad7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 ,肝组织HE染色检测病理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大鼠比较 ,RT -PCR显示经该中药组方治疗 ,大鼠肝内TGFβ1、TGFRⅠ与TGFRⅡmRNA(P <0 .0 5 ,P<0 .0 1) ,以及Smad3表达明显降低 ;而Smad7的表达增加。Smad3的免疫阳性反应信号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浆 ,Smad7则主要在肝细胞浆表达。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 ,纤维间隔明显变薄。结论 :金三莪组方能有效地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 ,其机理与抑制肝内TGFβ1 、TGFRⅠ与TGFRⅡmRNA及Smad3表达 ,并促进Smad7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三莪 肝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RⅠ TGFRⅡ Samd3 SMAD7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BV RNA、HBV DNA的检测及其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褚小刚 刘建军 +2 位作者 马金春 王鲁文 龚作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HBV感染情况及复制状态 ,以及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特异性 ,选择地检测慢乙肝患者PBMC中HBVRNA、HBVDNA ,并与血清HBVDNA进行比较。结果 :在慢乙肝患者...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HBV感染情况及复制状态 ,以及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特异性 ,选择地检测慢乙肝患者PBMC中HBVRNA、HBVDNA ,并与血清HBVDNA进行比较。结果 :在慢乙肝患者PBMC中能检测出HBVRNA及HBVDNA ,阳性率分别为3 8 78%及 77 5 5 % ,且两者的检出率有一致性。当PBMC中HBVRNA阳性时 ,HBVDNA均为阳性 (10 0 % ) ,而当HBVDNA阳性时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HBVRNA阴性 ,两者阳性符合率为 5 0 %。血清中HBVDNA阳性率为71.42 %。PBMC中HBVRNA的阳性率与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符合率为 63 . 3 3 % ,血清中HBVDNA与PBMC中HBVDNA阳性符合率为 76 .3 2 %。结果提示 :HBV能感染PBMC ,在部分患者存在着活动性复制 ,这种复制表现为不同于肝细胞内的低水平复制。此外 ,HBV感染PBMC后也存在着非复制状态 ,表现为PBMC中HBVDNA阳性 ,但HBVRNA阴性。另外 ,当血中HBVDNA阴性时 ,少数病例PBMC仍可表现为HBVRNA及HBVDNA阳性。结论 :HBV能够感染PBMC并存在活动性复制 ,可能是造成患者免疫功能紊乱、肝脏损害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HBV PBMC 阳性 DNA RNA 患者 慢乙肝 复制 PCR技术 特异性
下载PDF
培哚普利和缬沙坦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_1及其Ⅱ型受体mRNA与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龚作炯 宋仕玲 +2 位作者 黄砚青 阮鹏 张志荣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03-405,i001,共4页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和缬沙坦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6 0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 4组 :正常组、模型组、培哚普利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治疗组于造模第 4周开始分别予以培哚普利和缬沙坦灌胃。R...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和缬沙坦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6 0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 4组 :正常组、模型组、培哚普利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治疗组于造模第 4周开始分别予以培哚普利和缬沙坦灌胃。RT PCR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Ⅱ型受体 (TGFRⅡmRNA)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GF β1、Smad3及Smad7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 ,肝组织HE染色检测病理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大鼠比较 ,经培哚普利或缬沙坦治疗大鼠肝内TGF β1与TGFRⅡmRNA、以及Smad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而Smad7的表达增加。TGF β1与Smad3的免疫阳性反应信号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浆 ,Smad7则主要在肝细胞浆表达 ,上述物质在两种药物组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培哚普利或缬沙坦治疗后肝小叶均趋于正常 ,纤维间隔明显变薄。结论 培哚普利或缬沙坦均能有效地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 ,其机理可能与直接或间接抑制肝内TGF β1、与TGFRⅡmRNA及Smad3表达 ,并促进Smad7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哚普利 缬沙坦 肝纤维化 大鼠 TGF-β1 Ⅱ型受体mRNA SMAD3 SMAD7 受体阻滞剂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发展及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鲁文 孙小梅 龚作炯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17-620,共4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变异对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病情发展、严重程度以及对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 ,对选取的部分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变异位点的检测。结果 α 干扰素治疗 2 4周以上 ,H...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变异对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病情发展、严重程度以及对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 ,对选取的部分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变异位点的检测。结果 α 干扰素治疗 2 4周以上 ,HBeAg不发生血清转化 ,或出现HBeAg( -) /抗 HBe( +) ,但HBV DNA定量检测仍持续阳性患者与nt1896、nt1814、nt1762、nt1764位点突变有关 ;拉米夫定治疗后 ,HBV DNA先下降或转阴 ,后又再度反弹患者与aa5 2 8、aa5 5 2变异(即YMDD变异 )造成拉米夫定耐药有关 ;拉米夫定治疗 5 2周以上的部分患者易发生YMDD变异( 2 6.4% ) ;在慢性乙肝患者中nt1896位点变异较普遍 ( 68.5 % ) ;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原发性肝癌与nt1896、nt1762、nt1764位点突变亦有关。结论 HBV基因变异可加重患者病情 ,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临床上通过对乙肝患者进行HBV常见变异位点进行检测 ,对判断疾病预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基因变异 抗病毒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