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7年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纵览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红勋 《现代视听》 2018年第1期67-76,共10页
本文主要以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为样本,辅以少量的综合社科期刊、高效综合性学报,对2017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现状进行耙梳与解读。纵观2017年的研究概况,层次相对丰富,既有对经典理论、基础理论的再思考,又不断融入新的理论话题,... 本文主要以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为样本,辅以少量的综合社科期刊、高效综合性学报,对2017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现状进行耙梳与解读。纵观2017年的研究概况,层次相对丰富,既有对经典理论、基础理论的再思考,又不断融入新的理论话题,拓展并丰富了理论研究的空间维度,尤其是对14个重要的理论性议题的研讨值得关注。其中,新闻学理论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的新闻舆论思想、新闻学体系建设、新闻特征、事实核查新闻、研究方法的理论性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等七个方面展开;传播学则在经典理论反思、传播学派学者的传播思想解读、跨文化传播分析、媒介记忆探微、健康传播探讨、环境传播论略以及政治传播思考等七个向度上进行了理论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 研究综述
下载PDF
创新与传播: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邱贻馨 张卓 《现代视听》 2017年第7期34-38,共5页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是以博物馆自身所蕴含的历史资源和文化价值为基础,通过专业团队的开发,设计出具备文化性、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的产品。本文认为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精神内涵的延伸,可以将游客对博物馆参观后的印象物化,达到了很...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是以博物馆自身所蕴含的历史资源和文化价值为基础,通过专业团队的开发,设计出具备文化性、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的产品。本文认为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精神内涵的延伸,可以将游客对博物馆参观后的印象物化,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益与教育作用。文创产品的售卖可以为博物馆提供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梳理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之上,认为突破当下困境的方法是把握线上线下双重渠道,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探索多领域创新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文创产品 创新 传播
下载PDF
影像与社会——首届中国视听艺术研究论坛综述
3
作者 梅雨竹 赵紫琰 陈佳雨 《视听》 2019年第8期141-142,共2页
2019年4月20日,以"影响与社会"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视听艺术研究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本次论坛是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及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武汉大... 2019年4月20日,以"影响与社会"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视听艺术研究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本次论坛是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及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武汉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三十多名家学者,聚焦视听艺术(传播)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思路,分享学术成果、激荡学术思想.本次论坛共分为三个分论坛,分别聚焦于"现实题材电影与中国社会""视听艺术与中国影视现状"以及"新媒体时代与视听艺术研究"等三个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艺术 中国传媒 论坛 社会 武汉大学 综述 影像 艺术学院
下载PDF
生命叙事视角下纪录片的主体互动、故事生成与意义流动
4
作者 张卓 李晨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0,共10页
纪录片如何以“人”为核心讲述“生命”的故事是其作为一种生命叙事文本的现实关切,也是基于纪录片研究回归人的主体意识与话语建构的理论拓展。纪录片生命叙事中的双重主体,即作为他者化的“自我”的创作者与作为“自我化”的他者的被... 纪录片如何以“人”为核心讲述“生命”的故事是其作为一种生命叙事文本的现实关切,也是基于纪录片研究回归人的主体意识与话语建构的理论拓展。纪录片生命叙事中的双重主体,即作为他者化的“自我”的创作者与作为“自我化”的他者的被摄者,呈现出主体间互动的“对话性”。纪录片通过将个体生命经验进行一系列梳理、提取与整合,再与社会的汇流中经由连贯性生产进而形成具有结构性和启发性的生命故事。在纪录片中,生命叙事通过“表现性话语”完成意义的建构,并以反身性认知的形式推动意义的再生产与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生命叙事 生命故事 意义流动
下载PDF
意义、情感与认同:疫情纪录片的生命叙事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卓 李晨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0-186,共7页
后疫情时代,影像媒介在故事建构和文本叙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介叙事也深刻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和观念。以新冠疫情题材纪录片为例,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生命叙事实践,聚焦疫情故事的讲述如何建构意义、传递情感和社会认同。生命叙事实践作为... 后疫情时代,影像媒介在故事建构和文本叙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介叙事也深刻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和观念。以新冠疫情题材纪录片为例,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生命叙事实践,聚焦疫情故事的讲述如何建构意义、传递情感和社会认同。生命叙事实践作为一种“表现性话语”,通过个体叙事积极地进行自我主体意识的表达和意义建构,在意义相通的共情场域中唤醒和联结情感记忆,并在情感创伤的“外化”过程中获得心理疗愈。同时,该实践在共情传播过程中以情感话语和“去他者化”话语分别构建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叙事 共情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 认同 疫情纪录片
下载PDF
绕轴翻转: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教育的理念革新与范式转型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卓 吴占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8-162,共5页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的倚重知识传授、辅以实习锻炼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之需,广播电视教育理念变革迫在眉睫。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的"绕轴翻转"教育理念主张将"先知识后能力"翻转为"先能力后...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的倚重知识传授、辅以实习锻炼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之需,广播电视教育理念变革迫在眉睫。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的"绕轴翻转"教育理念主张将"先知识后能力"翻转为"先能力后知识",实现了教育理念从"知识检测"到"高峰体验"的重要转变,为我国广播电视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绕轴翻转"在着力架构"以能力聚合知识"的核心理念体系时,紧紧围绕"能力"这一圆点做向心运动,既涵涉了复合能力、可迁移能力的跨学科知识学习,又突显了其牵引知识运用的实践维度。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以及英国皇家霍洛威大学艺术系等院系的广播电视教育都在不同程度地实践着"绕轴翻转"的教育理念。依托"绕轴翻转"理念所形成的创建树状课程体系、学生生成内容驱动教学、联动地区媒体助力产学融合等教学流程再造方式,以及开拓专业媒体发布渠道、利用自媒体服务教学、建立动态能力评估机制等检视学生跨媒体生产能力的手段,为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理念变革与范式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绕轴翻转 广播电视教育
下载PDF
从“变形计”看青少年的媒介形象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红勋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94,101,共8页
青少年作为从儿童迈向成年的特殊群体,其媒介形象既关涉性地表达着进行自我体认的心理归属,又连接了当代社会对其客观评价的意义指向。《变形计》秉承换位思考的基本理念,把"叛逆"的城市少年和"乖巧"的农村少年进... 青少年作为从儿童迈向成年的特殊群体,其媒介形象既关涉性地表达着进行自我体认的心理归属,又连接了当代社会对其客观评价的意义指向。《变形计》秉承换位思考的基本理念,把"叛逆"的城市少年和"乖巧"的农村少年进行角色互换,让他们在"变形"中体验不同的人生境况,实现教化之目的。然而,经过电视加工和选择的青少年(拟态)媒介形象镶嵌着"模式化""刻板化"的痕迹,与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本真状态存在一定偏差。青少年媒介形象作为一种拟态(环境)形象,粘连着媒介资本逻辑与青少年自我呈现的双重动力,对青少年价值观形塑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从而导致青少年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认知"虚无性"以及价值实践"功利化",重创了青少年的主体精神与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计 青少年 拟态环境 媒介形象 价值观
下载PDF
内在性、外显性与隐蔽象征:传统文化的视觉表达--以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卓 张斌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2期17-25,共9页
国宝依凭内在的文化意蕴和外显的美学型格,从驳杂丰富的视觉资源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视听媒介垂青与征用的对象。从《国宝档案》到《国家宝藏》再到《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宝的频繁亮相揭橥了传统文化正借由现代视觉手段进行全新表达的... 国宝依凭内在的文化意蕴和外显的美学型格,从驳杂丰富的视觉资源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视听媒介垂青与征用的对象。从《国宝档案》到《国家宝藏》再到《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宝的频繁亮相揭橥了传统文化正借由现代视觉手段进行全新表达的媒介现实。纪录片的视觉手段化约了国宝的历史繁冗感、意义复杂性和文化严肃性,将其转化为可跟公众对话的亲近文本。文章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在深入发掘国宝的内在文化属性和外在视觉特性基础上,具体阐发纪录片在传统文化视觉转化中的中介作用。基于视觉赋予国宝的外显性特质,还充分探查视觉背后的潜藏话语,即以民族和国家为内核的隐蔽象征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隐蔽象征 传统文化 《如果国宝会说话》
下载PDF
文化传统与影视IP的创新融合--中国本土主题公园的发展路径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卓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110-113,共4页
迪士尼乐园与环球影城打破了技术空间、建筑空间和表演空间之间的明显界线,实现了与游客所体验过的电影空间的联结,同时能够基于影视原创IP,不断寻求观众和游客感兴趣的电影故事,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新的主题公园场景,从而形成常态化的更... 迪士尼乐园与环球影城打破了技术空间、建筑空间和表演空间之间的明显界线,实现了与游客所体验过的电影空间的联结,同时能够基于影视原创IP,不断寻求观众和游客感兴趣的电影故事,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新的主题公园场景,从而形成常态化的更新与区域性的差异。中国本土主题公园目前还存在文化空间零散化、影视IP资源粗加工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围绕知识产权精心生产文化内容,打造、推广、传播优质IP品牌,并实现IP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从而使本土主题公园驶入良性发展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公园 影视IP 文化资本
下载PDF
后电视网时代项目经理的生存路径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红勋 魏高峰 《视听界》 2017年第4期14-20,共7页
在新技术日渐主宰媒介版图的今天,电视的表达形式与收视场景正在进行新的革命,"后电视网"成为当代社会电视发展的最佳注脚。在后电视网时代,制播分离的政策导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内容生产的精细表达为电视的项目化生... 在新技术日渐主宰媒介版图的今天,电视的表达形式与收视场景正在进行新的革命,"后电视网"成为当代社会电视发展的最佳注脚。在后电视网时代,制播分离的政策导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内容生产的精细表达为电视的项目化生存提供了发展动因。除新闻类节目之外,电视剧、纪录片、体育、娱乐等媒介样态实施并推进项目化管理将成为电视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动向。在项目管理中,电视生产经营的主体正由制片人向项目经理过渡与转变。项目经理作为电视生产制作与经营管理的核心人物,其创新意识、跨界思维以及领导能力直接关系着电视项目的形象塑造与良性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电视网时代 电视项目经理 生存路径 制播分离 职业素养
下载PDF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创新的文化思考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红勋 吴浩 《现代视听》 2019年第2期10-14,共5页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流行时尚的制造者和社会话题的引领者,肩负着传播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虽然国内近年来涌现了以《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一些文化综艺节目,但优质节目数量毕竟有限。与此同时,电视综艺节目也正在面临...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流行时尚的制造者和社会话题的引领者,肩负着传播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虽然国内近年来涌现了以《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一些文化综艺节目,但优质节目数量毕竟有限。与此同时,电视综艺节目也正在面临诸如同质化、泛娱乐化等问题,与大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形成全面的平衡与呼应。因此,电视综艺节目仍需进一步创新转型。笔者认为,国内电视综艺节目创新的关键在于推进文化创新,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下,以文化为导向,创新节目表现形式。把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和谐文化融入电视综艺节目生产之中,不断筑牢节目的思想根基,切实提高节目的内在涵养,为中国电视媒体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生命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艺节目创新 先进文化 传统文化 和谐文化
下载PDF
从仪式化到日常化:新媒体时代的“现场直播”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卓 《现代视听》 2017年第4期1-1,共1页
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的世界,更是一个“现场直播”的时代。在移动通讯与互联网技术的强力渗透下,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社会结构以及交往方式逐渐进入互联场景的话语范畴。
关键词 现场直播 新媒体 常化 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 移动通讯 空间场所 交往方式
下载PDF
新时代 新生态 新表达——国产纪录片发展透视
13
作者 张卓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22-123,共2页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在历经漫长的摸索期之后,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由冷门到热门的巨大转变。置身特定历史时期,国产纪录片深度介入现实情境,以多元视角对时代主题进行立体书写。沐浴着时代春风,搭乘着新媒体加速器,融合着多元化的创作理...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在历经漫长的摸索期之后,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由冷门到热门的巨大转变。置身特定历史时期,国产纪录片深度介入现实情境,以多元视角对时代主题进行立体书写。沐浴着时代春风,搭乘着新媒体加速器,融合着多元化的创作理念,国产纪录片将国家叙事和市场定位有机结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纪录片 国家叙事 新媒体 文化内核
下载PDF
我国午间电视节目的内容特征、竞争格局及受众表现
14
作者 赵红勋 《视听》 2018年第3期5-7,131,共4页
午间这个常常被忽略的电视节目编排时段,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段的鲜明特征。从节目内容安排上来看,新闻节目、电视剧以及生活服务类节目等占据着主导地位。从电视竞争格局来看,中央电视台以宏大的叙事格局聚焦时政新闻,传播法治故事;一线... 午间这个常常被忽略的电视节目编排时段,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段的鲜明特征。从节目内容安排上来看,新闻节目、电视剧以及生活服务类节目等占据着主导地位。从电视竞争格局来看,中央电视台以宏大的叙事格局聚焦时政新闻,传播法治故事;一线卫视不断拓展其娱乐内容,巩固收视地位;二三线卫视立足本土实际,关注民生话题,体现服务功能。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其时间的零碎性影响了电视生产的碎片化表达,电视的碎片化又消解了观众思维的宏观意义,导致思想惰性、思考浅薄等问题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间电视节目 内容特征 竞争格局 受众表现
下载PDF
直播+文博:“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的媒介表达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赵一晗 张卓 《现代视听》 2017年第5期30-35,共6页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网络直播以其无可比拟的交互式体验受到年轻受众群体的强烈追捧。作为陈列文物的博物馆,在网络直播的技术裹挟下,进行了一系列传播活动尝试,突显了博物馆的媒介化特征。本文从博物馆与网络直播二者联姻的动因、...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网络直播以其无可比拟的交互式体验受到年轻受众群体的强烈追捧。作为陈列文物的博物馆,在网络直播的技术裹挟下,进行了一系列传播活动尝试,突显了博物馆的媒介化特征。本文从博物馆与网络直播二者联姻的动因、可行性等方面,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的新型媒介表达,并提出博物馆直播的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网络直播 交互性 观众体验
下载PDF
融合之道·变通之思·呼应之势:202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探观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斌 《现代视听》 2022年第1期21-24,共4页
2021年中国纪录片乘风破浪,顺势而为,成为影像艺术形式中的夺目风景,展现超凡魅力。以跨媒介、跨地方和跨文化构筑起融合之道,奠定202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基本路径;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事而动的变通思路,极大拓展了2021年中国纪录片... 2021年中国纪录片乘风破浪,顺势而为,成为影像艺术形式中的夺目风景,展现超凡魅力。以跨媒介、跨地方和跨文化构筑起融合之道,奠定202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基本路径;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事而动的变通思路,极大拓展了202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内容广度;对历史和现实的精准呼应,进一步凸显2021年中国纪录片在时空变迁中的主动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变通 呼应 中国纪录片
下载PDF
互为表里 协同共振——2018年纪录片理论与实践述评
17
作者 张斌 张卓 《现代视听》 2019年第1期49-57,共9页
2018年中国纪录片风起云涌,纪录片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互为表里、协同共振的密切关系。通过梳理2018年中国纪录片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特定主题下的纪录片研究渐成气候;纪录片理论研究存在理论返归和跨学科趋势;纪录片文本阐释与纪录... 2018年中国纪录片风起云涌,纪录片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互为表里、协同共振的密切关系。通过梳理2018年中国纪录片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特定主题下的纪录片研究渐成气候;纪录片理论研究存在理论返归和跨学科趋势;纪录片文本阐释与纪录片实践之间形成呼应与映照的新动向,而在纪录片创作领域,政论潮、文化热和私人叙事共同促进了纪录片视听表达与故事讲述方式的更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理论 实践 叙事 国家形象 文化热
下载PDF
风味人间:影像中跨文化传播的“另辟蹊径”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卓 周红莉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4-37,共4页
纪录片《风味人间》以制作内容上的"共通感"、表现形态上的"随俗"策略以及情感上的"仪式化"表达,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的审美需求,借助食物找寻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 纪录片《风味人间》以制作内容上的"共通感"、表现形态上的"随俗"策略以及情感上的"仪式化"表达,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的审美需求,借助食物找寻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通点,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人间 跨文化传播 中国故事 他者
原文传递
移动互联背景下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以浙视频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波 张雷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23,26,共4页
本文以浙视频为例,探讨手机媒体对用户新闻接触与消费行为的重塑、对新闻生产的组织重构与流程再造、对新闻的表达重构与呈现形式创新、对新闻传播的渠道拓展与效果提升,提出在手机媒体的冲击下,新闻的生产主体、内容构成和文本呈现形... 本文以浙视频为例,探讨手机媒体对用户新闻接触与消费行为的重塑、对新闻生产的组织重构与流程再造、对新闻的表达重构与呈现形式创新、对新闻传播的渠道拓展与效果提升,提出在手机媒体的冲击下,新闻的生产主体、内容构成和文本呈现形式已日趋多元和丰富,尤其是手机新闻客户端、移动社交平台和视频门户网站等协同联动的多元内容分发模式极大拓展了新闻的传播范围,有效提升了新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然而,手机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未来手机媒体只有依靠优质的内容和多元化的服务才能增强用户黏性,提升用户活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互联 手机媒体 浙视频 新闻传播
原文传递
媒介效果研究:“假说”还是“理论”?——基于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学术考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卓 赵红勋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70,共11页
在传播学的话语版图中,媒介效果研究无疑是最耀眼的坐标。作为传播学研究主流范式的经验学派与批评学派在媒介效果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诸如"皮下注射模式""第三人称假说""媒介文化",等等。但在媒介... 在传播学的话语版图中,媒介效果研究无疑是最耀眼的坐标。作为传播学研究主流范式的经验学派与批评学派在媒介效果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诸如"皮下注射模式""第三人称假说""媒介文化",等等。但在媒介效果研究的本质归属上,两大学派的观点却发生了较大分歧:经验学派认为批判学派的效果研究只不过是借用了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其他研究范式的一些新名词,其研究成果缺乏形成"理论"的社会基础/实证调查;而批判学派认为经验学派过于推崇实证/量化研究,所谓的"研究结论"充其量只能归属于"假说"的范畴,难以建立具有普适价值的理论范式。由此,媒介效果研究到底是"假说"还是"理论"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研讨的学术问题。本文尝试在借鉴哲学、社会学有关"假说"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现状探讨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这两大主流范式的媒介效果研究的归属问题以及二者的"可能性融合"趋势,以期为媒介效果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一种基础的、本质的话语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效果研究 理论 假说 经验学派 批判学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