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传统企业如何通过“平台化”促进高质量发展?——基于“良品铺子”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程虹 王华星 范寒冰 《宏观质量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1-21,共21页
平台化是实现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平台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和丰富的良品铺子企业调研实践经验,构建了传统企业进行平台化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并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从内容、结构和治理三... 平台化是实现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平台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和丰富的良品铺子企业调研实践经验,构建了传统企业进行平台化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并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从内容、结构和治理三个维度对传统企业平台化发展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传统企业平台化发展模式是以顾客导向的价值观作为引导,以高品质的产品作为驱动,以双边市场管理作为路径,以安全风险治理、数字化治理和利益治理作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产业供应链网状重构带来的巨大网络效应、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高效运营和平台互利共赢生态圈打造带来的战略协同是传统企业平台化发展模式的关键创新点。本文研究结论不仅对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传统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普遍的实践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制造业企业 平台化 高质量发展模式 良品铺子
下载PDF
安全与效率:以信用为核心的进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理论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程虹 袁璐雯 +1 位作者 陈天一 李政 《宏观质量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1-15,共15页
进口商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国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工程。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进口商品总量激增,亟需对进口商品的管控模式进行系统总结,助力进口商品安全与管控效率双提高。将进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作... 进口商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国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工程。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进口商品总量激增,亟需对进口商品的管控模式进行系统总结,助力进口商品安全与管控效率双提高。将进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构成特征-核心价值”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进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的理论框架,并以国内海关信用监管探索实践为案例,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研究认为:进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的对象应聚焦国家安全和消费品质量安全,制度设计的核心是进口商品和企业的信用,管控方式是基于信用信息的质量安全风险分级处置,实现路径是海关联合其他各政府职能部门,与市场和社会主体协同共治。研究结论对于海关实施进口商品信用监管实践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口商品 质量安全风险 信用 海关
下载PDF
机器人与工资:基于劳动力质量中介效应的解释——来自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6
3
作者 程虹 王泽宇 陈佳 《宏观质量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数据,就劳动力质量中介效应对机器人与工资进行研究。从微观企业与劳动力个体匹配分析发现:第一,按照中介效应“三步法”原则出发,初步验证了机器人对劳动力工资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第二,...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数据,就劳动力质量中介效应对机器人与工资进行研究。从微观企业与劳动力个体匹配分析发现:第一,按照中介效应“三步法”原则出发,初步验证了机器人对劳动力工资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第二,机器人对劳动力质量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同时,机器人应用主要是提升了两种类型劳动力质量,一是通过内部培训等手段提升企业现存劳动力质量,二是通过引进企业外部高质量劳动力优化劳动力组成结构。第三,中介效应回归检验表明,机器人对劳动力工资并不具有直接的影响效应,机器人使用企业是通过以劳动力质量提升作为中介渠道,从而给予了劳动力工资溢价。进一步地,企业内部通过培训提升劳动力质量的中介传导效应相对强于外部直接引进。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利于我国提升机器人应用规模以及把握劳动力“人口红利”转向“质量红利”的重大机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质量 机器人 工资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制造业结构升级促进了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吗?——基于2004—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余红伟 张洛熙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42,共10页
制造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对于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制造业结构比重变迁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计算比较发现,制造业结构升级并未促进区域空气质量改善。通过进一步借鉴环境EKC理论进行固... 制造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对于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制造业结构比重变迁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计算比较发现,制造业结构升级并未促进区域空气质量改善。通过进一步借鉴环境EKC理论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的整体上升大大加剧了空气污染物的排放,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的上升并不能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最终造成制造业结构升级并未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结构升级 空气质量 工业污染物排放
下载PDF
互联网平台垄断与低质量陷阱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虹 王华星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4-59,共16页
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各领域发展的共识。然而,随着互联网平台经济的飞速发展,线上市场中的低质量问题也变得愈加突出,相比线下市场,线上市场同类产品不合格率、不达标率、投诉量更高。文章认为平台垄断是低质量陷阱产... 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各领域发展的共识。然而,随着互联网平台经济的飞速发展,线上市场中的低质量问题也变得愈加突出,相比线下市场,线上市场同类产品不合格率、不达标率、投诉量更高。文章认为平台垄断是低质量陷阱产生的主要原因,超级互联网平台的价格垄断、流量垄断和渠道垄断行为,一方面形成了对低成本实体经济需求的"扩张效应",即低价垄断迫使实体企业降低产品质量成本;另一方面形成了对高质量产品的"挤出效应",即流量垄断带来的高额流量费用,迫使实体企业将大部分资金用于线上市场产品营销,挤出了质量创新投入和渠道垄断形成的巨大规模效应,迫使实体企业将低质低价产品打造成为爆款,保障线上市场销量优势。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互联网平台恶性价格竞争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督促互联网平台降低实体企业经营成本,强化互联网平台对实体企业的质量赋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经济 互联网平台垄断 实体企业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基于质量转型视角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测评与分类 被引量:3
6
作者 余红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90,共7页
新常态下制造业面临质量转型的挑战。基于质量转型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30个省级区域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测评与分类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偏弱,表现出了"头大身轻尾重"的不均衡发展格局,要素投... 新常态下制造业面临质量转型的挑战。基于质量转型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30个省级区域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测评与分类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偏弱,表现出了"头大身轻尾重"的不均衡发展格局,要素投入不足以及市场环境欠佳成为的阻碍我国区域制造业向质量转型的主要原因。注重质量要素投入产出、需求市场开拓以及产业竞争结构优化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质量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测评分析 类型划分
下载PDF
质量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关键性因素吗?——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程虹 陈文津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42,共14页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动力之一,已有研究基于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要素投入的分析,均未能全面解释部分企业研发创新效率不高的问题。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从企业质量能力的微观视角出发,运用最新一手企业调查数据,就...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动力之一,已有研究基于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要素投入的分析,均未能全面解释部分企业研发创新效率不高的问题。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从企业质量能力的微观视角出发,运用最新一手企业调查数据,就质量能力对研发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渠道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作为研发创新的重要互补性能力,质量能力显著提升了企业研发创新效率,提高了企业以新产品销售和专利为代表的创新产出;第二,在质量能力中,质量需求满足能力对研发创新效率提升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质量能力主要通过引导企业将研发聚焦于客户需求满足,进而提高产出;第三,辅助回归结果表明,质量能力促进了企业家、管理层及非研发部门参与研发创新,促进了企业的外部研发合作,提高了企业决策中的数据使用,并提升了企业管理效率,上述效应是质量能力提升研发创新效率的潜在机制。据此,本文建议:政府应转变创新支持政策策略,在给予创新补贴等直接物质支持的同时,强调帮助企业提升配套质量能力;鼓励企业引进专业咨询服务,全面提升内生能力;引导企业树立市场化导向的创新观,将对顾客需求的满足作为研发创新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能力 研发创新 企业能力 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 管理效率
原文传递
近代中英茶叶贸易的质量问题及其治理 被引量:14
8
作者 宋时磊 《全球史评论》 CSSCI 2016年第2期159-179,308,共22页
自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近200年的时间,茶叶一直是中国最为大宗的出口商品,英国则是中国茶叶的最大进口国。在垄断和高税收政策之下,最初英国国内茶叶掺假问题严重,18世纪英国国会三次出台法令试图对此加以规制。1784年《减免法案》出台... 自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近200年的时间,茶叶一直是中国最为大宗的出口商品,英国则是中国茶叶的最大进口国。在垄断和高税收政策之下,最初英国国内茶叶掺假问题严重,18世纪英国国会三次出台法令试图对此加以规制。1784年《减免法案》出台、中英两次鸦片战争之条约港制度的确立等都为中英茶叶贸易的扩大提供了契机,但中英两国的贸易中的茶叶质量问题也更加凸显。为此,英商在中国通商口岸推出了质量控制措施,清政府也试图做出有限度的整治。英方还积极开拓印度茶业,鼓吹印度茶之质量纯净,并不断完善法案,客观上提高了茶叶出口的质量门槛,最终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在1880年代晚期进入全面衰退。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