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8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技术专业化工特色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1
作者 韩新才 王存文 +5 位作者 喻发全 熊艺 秦琴 肖春桥 陈孝平 吕中 《化工高等教育》 2013年第6期1-4,共4页
为了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显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近10年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化工特色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对生物... 为了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显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近10年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化工特色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专业 化工特色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教育体系
下载PDF
建立生物化工专业多层次创新性实验体系的探索 被引量:2
2
作者 程波 户业丽 +4 位作者 赵玉凤 吕中 梅水燕 张玉蓉 胡婧 《广东化工》 CAS 2009年第2期118-119,121,共3页
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建立生物化工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要从体系建立、课程设置、选题方法、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并阐述了如何实施创新性实验体系。
关键词 生物化工 创新性 实验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 质量工程
下载PDF
生物反应器与化工生产过程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玉凤 王存文 吴元欣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10-13,共4页
回顾了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化学工程技术在生化反应与分离工程中的应用。重点总结了生物反应器等生物技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与分离 绿色化工生产过程
下载PDF
化工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被引量:4
4
作者 金士威 肖磊 +3 位作者 杨小俊 田琦峰 闫志国 宣爱国 《科教导刊》 2015年第01Z期115-116,共2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化学工艺专业是我校实施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重点学科之一,我们对化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化学工艺专业是我校实施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重点学科之一,我们对化工热力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讨,对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本内容,现代化软件的应用,教学与本校特色专业建设相结合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化工热力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生物化工专业“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5
作者 程波 户业丽 吕中 《广东化工》 CAS 2008年第6期96-98,158,共4页
在基因工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基因工程"的学科特点出发,总结纯理科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工专业应用的局限,不断改进,逐渐转变为从课程内容规划,教材配置,课程讲授形式,实验与理论课程并行到课程考察方法都更合理,具有鲜明特... 在基因工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基因工程"的学科特点出发,总结纯理科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工专业应用的局限,不断改进,逐渐转变为从课程内容规划,教材配置,课程讲授形式,实验与理论课程并行到课程考察方法都更合理,具有鲜明特色的适合工科专业的"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基因操作理论知识,分子实验基本技能着重于产品开发的应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工程 工科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生物化工
下载PDF
可视化方法在化工传递研究过程中的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朱道学 张瑞 陈金芳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1-5,共5页
综述了激光诱导荧光法、荧光显微镜法和纹影法等国内外现阶段对传递过程的研究方法,介绍了可视化方法在相界面传递过程的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介绍了本课题组用光电显微技术和数字图像可视化技术研究化工传递过程中相际传质的实际应用与... 综述了激光诱导荧光法、荧光显微镜法和纹影法等国内外现阶段对传递过程的研究方法,介绍了可视化方法在相界面传递过程的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介绍了本课题组用光电显微技术和数字图像可视化技术研究化工传递过程中相际传质的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并对这些可视化方法进行了评述,对进一步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传递过程的发展方向和从亚微观状态揭示传递规律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 传递过程 界面相
下载PDF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体系的探索 被引量:26
7
作者 韩新才 闫福安 +4 位作者 王存文 余响林 喻发全 王凯 陈启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17,32,共6页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国家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武汉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针对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基...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国家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武汉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针对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条件,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期为我国高校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工程教育 人才培养 培养体系
下载PDF
符号有向图在化工安全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闫志国 郑明 +2 位作者 赵世平 宣爱国 吴元欣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共6页
符号有向图(Signed Directed Graph,SDG)是一种定性描述过程系统故障与故障源之间因果关系的模型方法。对SDG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总结,通过实例介绍了SDG定性模型,重点介绍了SDG半定量模型以及SDG在安全评价中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未来发... 符号有向图(Signed Directed Graph,SDG)是一种定性描述过程系统故障与故障源之间因果关系的模型方法。对SDG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总结,通过实例介绍了SDG定性模型,重点介绍了SDG半定量模型以及SDG在安全评价中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有向图 定性模型 半定量模型 安全评价
下载PDF
磷化工生产中含氟废气回收和综合利用的新工艺 被引量:6
9
作者 徐旺生 聂鹏飞 +2 位作者 柳惠平 周帼红 杨勇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6-8,13,共4页
依据磷化工生产排出含氟废气中的四氟化硅和氟化氢含量的不同,以氟化铵和(或)氨进行吸收,得高浓度氟硅酸溶液,再采用氨水作为氨解剂制备白炭黑.该方法所得白炭黑比表面积大,经BET比表面积测定仪测得其比表面积为150~300 m2/g,产品质... 依据磷化工生产排出含氟废气中的四氟化硅和氟化氢含量的不同,以氟化铵和(或)氨进行吸收,得高浓度氟硅酸溶液,再采用氨水作为氨解剂制备白炭黑.该方法所得白炭黑比表面积大,经BET比表面积测定仪测得其比表面积为150~300 m2/g,产品质量符合GB 10571-1989行业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硅酸 白炭黑 氨解 比表面积 陈化时间
下载PDF
姜辣素提取与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项敏 郭嘉 +3 位作者 刘竞博 梅军 王正裔 罗炎烽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5年第5期7-10,13,共5页
介绍了姜辣素的化学组成和性质,重点阐述了姜辣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测定的方法,并探讨了姜辣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姜辣素 提取 分离纯化 测定
下载PDF
提高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被引量:5
11
作者 程清蓉 周红 潘志权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第34期260-261,255,共3页
从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现行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高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体会。
关键词 大学化学 实验课教学 教学质量
下载PDF
化工安全评价的剖析与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书鹏 闫志国 +1 位作者 李倩 殷霞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7年第5期179-187,共9页
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化工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从根本上阻止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对化学工业进行安全评价。化工安全评价是一个复杂、严谨的过程,为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安全评价,并且准确地选择、运用安全评价方法,本文筛选出七... 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化工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从根本上阻止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对化学工业进行安全评价。化工安全评价是一个复杂、严谨的过程,为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安全评价,并且准确地选择、运用安全评价方法,本文筛选出七种在化工领域广泛应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总结:1) 将其分为定性、定量和混合评价法三类,全面地总结其优缺点、适用范围,并结合安全评价方法选择的五项原则对这些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2) 对安全评价过程进行详细地剖析,并将这七种安全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明确地表述,以促进对安全评价方法的运用。在基础上,本文收集并选取了2010~2016年发生在我国的121例典型化工事故,并对事故原因(即危险源)及比重进行详细地分析与统计,结果发现:违章操作、设备故障、工艺缺陷、意外因素、管理漏洞是化学工业安全事故的五大危险源,将这五类危险源作为七种安全评价方法的评价对象,对其进行具体地应用划分,以加深对化工安全评价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评价 化学工业 危险源
下载PDF
生物质还原磁化褐铁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汪永斌 朱国才 +2 位作者 池汝安 赵玉娜 程卓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8-513,共6页
研究了广西崇左褐铁矿磁性转化和还原机理.通过生物质与褐煤焙烧还原褐铁矿的对比实验,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原料配比等工艺条件对矿物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还原的最佳焙烧温度为650℃左右,焙烧时间30min,生物质用量为15%~... 研究了广西崇左褐铁矿磁性转化和还原机理.通过生物质与褐煤焙烧还原褐铁矿的对比实验,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原料配比等工艺条件对矿物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还原的最佳焙烧温度为650℃左右,焙烧时间30min,生物质用量为15%~20%.结合XRD分析结果,确定以褐煤及生物质还原铁矿主要得到磁性Fe3O4及γ-Fe2O3,温度高时易转化成硅酸铁,影响后续磁选回收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铁矿 生物质 还原 磁转化 焙烧
下载PDF
磷矿颗粒流态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昊一 康明雄 +3 位作者 刘根炎 李茜 吴元欣 刘少文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9-72,99,共5页
在高1 m、内径42 mm的流化床中,对粒径54—600μm、密度2 252—2 665 kg/m3的磷矿颗粒的流态化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磷矿颗粒粒径和密度对磷矿颗粒流态化行为有较大影响,床层膨胀比随着磷矿颗粒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当磷... 在高1 m、内径42 mm的流化床中,对粒径54—600μm、密度2 252—2 665 kg/m3的磷矿颗粒的流态化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磷矿颗粒粒径和密度对磷矿颗粒流态化行为有较大影响,床层膨胀比随着磷矿颗粒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当磷矿颗粒属于Geldart B类颗粒时,流化较好;而当颗粒平均粒径为82μm时,虽然属于A类颗粒,但由于颗粒间力较大,不易流化,出现柱塞状上升、沟流等不正常流化现象,表现出拟C类颗粒的流态化特性。通过测量床层压降,获得了磷矿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并与不同的最小流化速度关联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计算结果显示Thonglimp关联式对B类颗粒更符合实验结果,并提出了适合磷矿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的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态化 磷矿 最小流化速度 磷酸 窑法磷酸
下载PDF
武汉市郊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金士威 黎明 +2 位作者 廖涛 惠阳 徐盈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1-3,22,共4页
通过采集武汉市郊农田表层土壤,用GC-ECD法分析了土壤中HCH(六六六)、DDT(滴滴涕)及其代谢物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HCH残留低于DDT,∑HCHs介于0.18~18.90 ng·g^-1,平均值为1.97 ng·g^-1,∑DDTs介于1.82~165.34 ng·... 通过采集武汉市郊农田表层土壤,用GC-ECD法分析了土壤中HCH(六六六)、DDT(滴滴涕)及其代谢物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HCH残留低于DDT,∑HCHs介于0.18~18.90 ng·g^-1,平均值为1.97 ng·g^-1,∑DDTs介于1.82~165.34 ng·g^-1,平均值为31.41ng·g^-1;残留水平较高的是p,p′-DDE、p,p′-DDD和p,p′-DDT.部分表层土壤中的∑DDTs超出了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自然背景值.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郊土壤中HCH及DDT的含量处于低浓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T HCH 土壤 气相色谱
下载PDF
高校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践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新才 王存文 +2 位作者 熊艺 吕中 秦琴 《高等理科教育》 2013年第5期116-121,共6页
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对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了武汉工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广... 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对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了武汉工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路、措施、特点和效果,以期为我国高校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校外教育资源 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教学 生物专业
下载PDF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系统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胡国元 胡婧 +1 位作者 朱雄伟 孙炜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03-106,共4页
阐述了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介绍了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系统的组成和特点。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系统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微生物学实验课堂授课效率,加强了师生双向互动,而且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资源的... 阐述了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介绍了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系统的组成和特点。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系统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微生物学实验课堂授课效率,加强了师生双向互动,而且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还有利于强化学生显微观察能力的培养,为考核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了平台。本研究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代化模式的探讨作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系统 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下载PDF
原位ATR红外光谱研究超临界条件下酯交换反应过程与机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文 王存文 +2 位作者 刘少文 吴元欣 唐正姣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17-822,共6页
在温度15℃~300℃和压力0.1 MPa~25 MPa下,采用原位ATR(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红外光谱技术研究高温高压条件下甲醇、乙醇和丙醇的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化学键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及亚/超临界甲醇条件下醇油的混合与酯交换反应... 在温度15℃~300℃和压力0.1 MPa~25 MPa下,采用原位ATR(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红外光谱技术研究高温高压条件下甲醇、乙醇和丙醇的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化学键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及亚/超临界甲醇条件下醇油的混合与酯交换反应过程与机理。纯物质的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在压力高于14 MPa时,随温度由15℃升高到250℃,甲醇、乙醇和丙醇的分子间氢键减弱,减弱程度最大的温度为75℃~225℃;但温度升高对甲基的振动没有影响,当温度超过225℃后,甲醇的羟基振动峰发生明显分峰,而乙醇和丙醇的羟基振动峰未发现分峰变化;在整个温度和压力范围内,三油酸甘油酯的红外光谱图未发生明显变化。醇油混合与酯交换反应过程的红外研究表明,在14 MPa时,当温度超过185℃后甲醇与三油酸甘油酯完全互溶,两者形成均相;当混合体系温度超过220℃时,甲醇与三油酸甘油酯开始发生酯交换反应。因此,超临界甲醇条件下的酯交换是均相反应,而且氢键变化不是导致酯交换反应的主要原因,高温高压条件下C-OH键振动形式的变化,即出现C+…O-…H+振动使小分子醇的亲电性和亲核性均增强是导致超临界无催化酯交换反应快速进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ATR红外光谱 超临界酯交换反应 反应机理
下载PDF
白补药石油醚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艳华 崔猛 +1 位作者 李艳艳 帅维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4年第5期75-77,共3页
为了寻找唇形科植物白补药中低极性活性成分,丰富白补药化合物的类型,对白补药的石油醚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用75%乙醇提取白补药,所得浸膏加水稀释后,用石油醚萃取并将所得石油醚浸膏部分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 为了寻找唇形科植物白补药中低极性活性成分,丰富白补药化合物的类型,对白补药的石油醚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用75%乙醇提取白补药,所得浸膏加水稀释后,用石油醚萃取并将所得石油醚浸膏部分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熔点、溶解性、颜色反应等理化性质以及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波谱数据确定分离所得物质的结构。从白补药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壬烷(Ⅰ)、十七烷酸甲酯(Ⅱ)、十四烷酸(Ⅲ)、麦角甾醇(Ⅳ)、软脂酸(Ⅴ)、3β,2,4-二羟基,Δ11,13(18)-齐墩果二烯(Ⅵ)。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补药 石油醚部分 麦角甾醇 2 4-二羟基 Δ11 13(18)-齐墩果二烯
下载PDF
灵菌红素分批发酵过程的溶氧和补料调控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艳 谌颉 +3 位作者 张佑红 朱雄伟 钟季良 荣广建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5年第8期56-59,共4页
以粘质沙雷氏菌ZSG为受试菌株,对灵菌红素分批发酵过程的溶氧和补料方式进行调控。分别以恒转速(200r·min-1)与恒溶氧(10%、30%、50%)方式控制灵菌红素分批发酵过程,结果表明,与恒转速相比,恒溶氧控制方式能明显提高菌体干重,... 以粘质沙雷氏菌ZSG为受试菌株,对灵菌红素分批发酵过程的溶氧和补料方式进行调控。分别以恒转速(200r·min-1)与恒溶氧(10%、30%、50%)方式控制灵菌红素分批发酵过程,结果表明,与恒转速相比,恒溶氧控制方式能明显提高菌体干重,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了灵菌红素的合成,在溶氧浓度为30%时,灵菌红素产量可提高69.0%。将溶氧浓度恒定在30%、维持最适pH值为6.7~7.8,通过流加补料,可使灵菌红素产量从补料前的79.01mg·L-1提高到115.98mg·L-1,提高了4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菌红素 粘质沙雷氏菌 溶氧 补料 分批发酵 调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