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市社区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分布及知晓情况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罗利俊 龚雪琴 +3 位作者 陈玲 杨洁 陈晓光 马艳 《中国康复》 2018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调查和分析武汉市社区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分布及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选择武汉市硚口区下属M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3092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脑卒中危险因素分布情况,评估出高危人群440例,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目的:调查和分析武汉市社区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分布及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选择武汉市硚口区下属M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3092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脑卒中危险因素分布情况,评估出高危人群440例,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半年后,观察干预前后对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 :筛查总人群有3092例,其中男1490人,女1602人;高危440例(14.23%),中低危人群2652人(85.7%)。其中男性高危人群265人(17.8%),女性高危人群175人(10.9%),男性较女性多。总体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检出率从高到低排序为:少运动、吸烟、超重、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家族史;男女性别不同,其危险因素分布有所不同,在男性中,前三位的为:少运动、吸烟、高血压病,而女性中前三位的为:少运动、超重、高血脂;其中吸烟、少动、高血压病、超重等危险因素,在男女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后,对脑卒中危险因素、早期症状及溶栓的知晓率进行比较:干预后较干预前都大幅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后,脑卒中高危人群对脑卒中危险因素、早期症状及溶栓情况知晓率均明显提高,对帮助脑卒中高危人群自觉采取健康行为方式、治疗原发病、卒中后及时识别并尽快就医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对社区居民的脑卒中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危险因素 知晓率 健康教育
下载PDF
经蝶入路显微切除大和巨大型垂体腺瘤手术技巧与配合
2
作者 彭红燕 罗宝华 《实用医药杂志(武汉)》 2001年第4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手术治疗较理想的手术体位,入路和技巧。方法:在影像学和内分泌学诊断基础上,所有病例采用经属于蝶窦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术中配合PEEP使鞍上部分肿瘤塌陷达到完整切除。结果:30例垂体腺瘤中,... 目的:探讨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手术治疗较理想的手术体位,入路和技巧。方法:在影像学和内分泌学诊断基础上,所有病例采用经属于蝶窦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术中配合PEEP使鞍上部分肿瘤塌陷达到完整切除。结果:30例垂体腺瘤中,手术全切除26例,4例肿瘤因侵袭人鞍隔上或海绵窦内而行大部分切除,1例肿瘤先行经额鞍上和鞍内肿瘤显微切除,再二期经鼻蝶入路鞍内和蝶窦内肿瘤显微切除。结论:对于大部分垂体腺瘤患者,选择经鼻蝶入路可达到大和巨大垂体腺瘤的全切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经蝶入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症状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龚雪琴 罗利俊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2期122-123,12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的差别。方法:将确诊的VD患者和AD患者各60例分为2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WHO-UCLA AVLT)评定比较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的差别。方法:将确诊的VD患者和AD患者各60例分为2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WHO-UCLA AVLT)评定比较2组的认知功能;采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E-AD)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精神行为。结果:AD组的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语言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VD组(P<0.01);AD组的延时记忆力、长时记忆力评分低于VD组(P<0.01)。VD组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AD组(P<0.05);而AD组的行为紊乱率、攻击行为率则明显高于VD组(P<0.05)。结论:AD患者具有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行为紊乱及攻击行为发生率,而VD患者情感障碍方面损害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功能 精神行为症状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的少见不良反应 被引量:6
4
作者 樊国斌 徐文祥 《中国药事》 CAS 2004年第8期512-513,共2页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过敏性反应 过敏性休克 白细胞减少 精神症状
下载PDF
血浆脑钠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龚雪琴 林涌波 杨超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3期204-205,22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2例,依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浆BNP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2例,依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浆BNP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死亡率为15.09%(32/2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OR=3.819)、大面积脑梗死(OR=6.228)、血浆BNP浓度≥280 ng/L(OR=5.191)、NIHSS评分≥13分(OR=3.536)为脑卒中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NIHSS评分≥13分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9.1%、75.0%、87.0%;血浆BNP≥280 ng/L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0%、81.3%、84.4%。结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血浆BNP水平及NIHSS评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死亡的高危因素,其中血浆BNP水平和NIHSS评分可能可作为预后死亡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钠肽 NIHSS评分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