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科急诊急性腹痛病人198例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魏伟 黄欣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21-1422,共2页
急性腹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病症之一,病人往往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1〕,是十分常见的症状,涉及内、外、妇产各科的疾病〔2〕。急性腹痛病因繁杂,多数是因腹腔内脏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所致〔3〕,少数是因脏器功能障碍所致〔4〕,如... 急性腹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病症之一,病人往往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1〕,是十分常见的症状,涉及内、外、妇产各科的疾病〔2〕。急性腹痛病因繁杂,多数是因腹腔内脏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所致〔3〕,少数是因脏器功能障碍所致〔4〕,如诊断处理不当,常可造成恶果,因而对急性腹痛必须尽快作出定位、定性及病因诊断,以防误诊、漏诊及误治。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腹痛内科急诊患者的资料,总结病种分布及检查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急诊 急性腹痛 临床特征
下载PDF
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先念 陈亮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2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接受B超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 目的探讨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接受B超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完全阻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较肌间沟阻滞好,其起效时间快、阻滞完善,是适用于急诊手术的上肢麻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急诊手术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前列腺素E_2复合同种异体骨治疗实验性骨缺损 被引量:4
3
作者 郑先念 刘金舟 +1 位作者 刘洋 陈廖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1期8092-8096,共5页
背景:前列腺素E2具有促进骨生长的作用,其与同种异体骨移植块复合能否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有待进一步证实。目的:观察复合前列腺素E2的同种异体冻干骨移植用于治疗兔实验性骨缺损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 背景:前列腺素E2具有促进骨生长的作用,其与同种异体骨移植块复合能否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有待进一步证实。目的:观察复合前列腺素E2的同种异体冻干骨移植用于治疗兔实验性骨缺损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11/2009-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老年病研究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46只,体质量(1.8±0.2)kg,其中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取髂骨和肩胛骨以截取骨组织块,深低温冷冻干燥灭菌后经0.01mg/L和0.1mg/L前列腺素E2深低温冷冻干燥复合24h。方法:40只大耳白兔按数字表随机分为自体骨移植组,异体骨移植组,0.01mg/L前列腺素E2骨移植组和0.1mg/L前列腺素E2骨移植组,每组10只。无菌条件下切除桡骨中段1.5cm骨干和骨膜建立骨缺损实验模型,后分别移植自体骨组织块,异体骨组织,0.01mg/L前列腺素E2异体骨组织块和0.1mg/L前列腺素E2异体骨组织块复合。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周进行患处的骨影像学、组织学检测,测定钙含量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水平。结果:前列腺素E2复合的异体骨组织块移植修复骨缺损明显优于未处理的异体骨组织块,局部钙含量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明显增高,且这些作用呈浓度相关性。骨影像学显示自体骨的骨痂形成速度快于异体骨,而前列腺素E2骨移植组的骨痂形成速度较自体骨移植组快,并与前列腺素浓度呈正相关。组织学检测显示自体骨的骨小梁形成数目多于异体骨,而复合组除了骨小梁形成之外,还有大量的成骨细胞、骨细胞形成,且新生毛细血管丰富。结论:前列腺素E2复合的异体骨组织块移植能促进骨缺损的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前列腺素E2 低温冷冻干燥骨 骨形态发生蛋白2
下载PDF
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4
4
作者 魏伟 肖学军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921-2923,共3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76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小剂... 目的观察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76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片(L-T4)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4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d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T4、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心功能分级和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LVEF升高,研究组患者T3、T4和LVEF水平均升高,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T3、T4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患者T3、T4和LVEF水平均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d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CHF临床短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甲状腺素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游 陶红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18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武汉济和医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硫酸氢氯吡格...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武汉济和医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率、最大血小板聚集时间、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Barthel指数,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IB、D-二聚体、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率、最大血小板聚集时间、ADL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IB、D-二聚体、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最大血小板聚集时间长于对照组,ADL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血小板聚集,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神经功能缺损 BARTHEL指数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不同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4
6
作者 郑先念 张觅 +3 位作者 谭俊峰 孙凯 刘洋 陈方舟 《骨科》 CAS 2017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比较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和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我科治疗的8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所用不同黏度骨水泥分组:采用... 目的比较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和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我科治疗的8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所用不同黏度骨水泥分组:采用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病人43例(低黏度组);采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病人40例(高黏度组)。记录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两组进行术前及术后1 d、术后3个月疼痛及功能进行评价。通过X线检查对术前、术后椎体各部进行测量,统计椎体高度变化。结果 83例病人术后均得到3个月随访。两组术前VAS评分和骨折压缩率上无差异。高黏度组的手术时间较低黏度组明显缩短(t=22.32,P=0.000)。术后1 d、术后3个月,两组组内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00),但术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高黏度组骨水泥渗漏率较低黏度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4)。椎体成形术后高黏度组椎体高度恢复优于低黏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椎体成形术中使用不同类型的骨水泥均能有效地缓解病人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与低黏度骨水泥相比,高黏度骨水泥有着较低的骨水泥渗漏率,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和降低了术中放射性的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度骨水泥 低黏度骨水泥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IL-13抑制剂在损伤大鼠尾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陶红平 张觅 +3 位作者 游长江 戈惠 刘洋 郑先念 《生物技术进展》 2021年第3期369-377,共9页
为了探讨IL-13细胞因子在损伤后大鼠椎间盘退变中的影响,建立了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给予IL-13抑制剂sIL-13Rα2-Fc进行干预,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干预组。分别于4周及6周后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椎间盘... 为了探讨IL-13细胞因子在损伤后大鼠椎间盘退变中的影响,建立了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给予IL-13抑制剂sIL-13Rα2-Fc进行干预,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干预组。分别于4周及6周后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椎间盘形态变化并评分;DMMB法定量分析椎间盘中的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GAG)、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硫酸角质素(keratan sulfate,KS)、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含量变化;RT-PCR分析Ⅰ型和Ⅱ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分析Ⅰ型和Ⅱ型胶原蛋白含量。HE和Masson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椎间盘病理改变减小,纤维环排列更规则,破裂部位减小,NP细胞数量增加,胶原纤维减少。sIL-13Rα2-Fc干预增加了糖胺多糖、透明质酸含量,增加了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比,减少了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并增加了Ⅱ型胶原蛋白。结果表明IL-13抑制剂sIL-13Rα2-Fc可有效减轻椎间盘退变,并且与作用时间和浓度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IL-13 胶原蛋白 sIL-13Rα2-Fc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联合地塞米松脑脊液置换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运动症状的影响
8
作者 周游 陶红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21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地塞米松脑脊液置换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济和医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施行静脉滴注神经节苷脂+地塞米...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地塞米松脑脊液置换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济和医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施行静脉滴注神经节苷脂+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施行神经节苷脂联合地塞米松脑脊液置换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下肢肌力、肌张力评分、步态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UPD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臀大肌、髋腰肌肌力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臀大肌、髋腰肌肌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肌张力评分、步态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步态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MDA、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地塞米松脑脊液置换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助于促进症状缓解,增强肌力,改善步行及平衡能力,从而有助于增强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神经节苷脂 地塞米松 脑脊液 置换 运动症状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效果
9
作者 周游 陶红平 《医疗装备》 2021年第6期73-74,共2页
目的评价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于武汉济和医院就诊的60例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单双号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治疗,试验... 目的评价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于武汉济和医院就诊的60例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单双号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管闭塞、新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结果入院时,两组mRS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2个月后,试验组mRS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管闭塞、新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神经功能损伤
下载PDF
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分析
10
作者 周游 陶红平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9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武汉济和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45例)与比较组(45例)。用左旋多巴对比较组患者进行治疗...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武汉济和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45例)与比较组(45例)。用左旋多巴对比较组患者进行治疗,用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的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比较组患者,治疗后其UPDRS中各项指标的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比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负性情绪,缓解其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普拉克索 左旋多巴
下载PDF
阿魏酸钠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先念 张觅 黎莉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SF)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SF组(结扎后5min注射SF),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免疫酶标法检测大鼠血清内缺血/再灌注...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SF)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SF组(结扎后5min注射SF),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免疫酶标法检测大鼠血清内缺血/再灌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以TUNEL(FITC)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指数;并用半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内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F能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CKMB及iNOS的含量(P<0.05),降低缺血部位凋亡心肌细胞的数量(P<0.05),促进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与其他报道一致,SF处理后,心肌细胞抗氧化能力增强;除此之外,心肌细胞内凋亡调节蛋白Bcl-2的表达增加,缺血局部凋亡细胞数量降低,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部位的损伤,维持正常的心肌功能。本研究提示,心肌缺血/再灌注前使用SF的治疗,将有助于保护缺血心肌和心肌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钠 心肌 缺血/再灌注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阿魏酸钠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金舟 郑先念 瞿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1575-1577,共3页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阿魏酸钠 机制研究 保护作用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严重多发性创伤 大鼠 急性失血 远隔器官 有效成分
原文传递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脑利钠肽水平变化及对复律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超 郑先念 +3 位作者 胡良焱 邹军 范莹 洪李锋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630-631,共2页
目的观察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治疗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3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为房颤组和4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的血清BNP。房颤组患者使用胺碘酮和电复律转复为窦性... 目的观察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治疗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3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为房颤组和4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的血清BNP。房颤组患者使用胺碘酮和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后随访3月,复律次日及随访结束时检测所有房颤患者的BNP。3月内复发的患者为复发组,维持窦律者为窦律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清BNP水平。结果房颤组患者血清BNP水平[(248.7±32.1)ng/L]明显高于对照组[(52.9±11.2)ng/L](P〈0.05)。34例房颤患者复律后随访3月,其中12例房颤复发,复发率为35.3%。复律前复发组患者BNP水平[(344.6±40.7)ng/L]显著高于窦律组[(139.9±21.7)ng/L](P〈0.05);复律后次日两组患者BNP分别为(84.2±12.3)ng/L、(77.9±15.6)ng/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随访3月后,复发组患者BNP水平[(269.2±24.1)ng/L]显著高于窦律组[(58.7±16.9)ng/L](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且BNP水平与持续性房颤复律治疗的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房颤 脑利钠肽 复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