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及患者左室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2
1
作者 余意君 刘涛 +1 位作者 李春霞 吴洪波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367-2369,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及治疗前后患者左室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未行血运重建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例,分为对照组和反搏组,行常规冠心病治疗者为对照组,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基础上加用1个疗程体外反搏治疗者为反搏组,...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及治疗前后患者左室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未行血运重建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例,分为对照组和反搏组,行常规冠心病治疗者为对照组,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基础上加用1个疗程体外反搏治疗者为反搏组,观察两组心绞痛疗效,并监测两组多项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反搏组心绞痛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等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反搏治疗一疗程后,反搏组心输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加速度指数、速度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血管阻力、体血管阻力指数、收缩时间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反搏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体外反搏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下载PDF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呼吸困难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余意君 刘涛 +4 位作者 吴洪波 邹武松 吴婕 吴师伟 顾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238-2239,共2页
呼吸困难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呼吸困难患者往往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快速准确地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非常重要。本研究应用床边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鉴别呼吸困难的病因.结果及时、准确、可靠,从而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 呼吸困难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呼吸困难患者往往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快速准确地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非常重要。本研究应用床边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鉴别呼吸困难的病因.结果及时、准确、可靠,从而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源性呼吸困难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临床应用 鉴别诊断 患者 急危重症 病情变化 病死率
下载PDF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成忠 顾晔 +3 位作者 刘启云 邹武松 叶顺传 李春霞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患者运动负荷试验后3 min内的心率恢复(HRR)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3例LVDD患者及37例正常对照,均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记录静息心率、峰值心率及运动后3 min内的心率,计算运动后第1,2,3 min的HRR(HRR1... 目的探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患者运动负荷试验后3 min内的心率恢复(HRR)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3例LVDD患者及37例正常对照,均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记录静息心率、峰值心率及运动后3 min内的心率,计算运动后第1,2,3 min的HRR(HRR1,HRR2,HRR3)及HRR的校正值(HRR1%,HRR2%,HRR3%),比较两组间HRR指标的关系。结果两组间静息心率、预测储备心率、HRR1、HRR1%、HRR2%及反应运动能力的代谢当量(METs)、运动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峰值心率(127±16次/分vs 140±14次/分)、心率储备(43±17次/分vs 53±14次/分)、HRR2(34±8次/分vs 42±14次/分)、HRR3(39±12 vs 49±13)及HRR3%(30±8 vs 35±8),LVD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LVDD患者HRR较正常人减低,推测此类患者存在自主神经调节异常的早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舒张功能不全 运动试验 心率恢复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运动实验后心率恢复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启云 顾晔 +1 位作者 成忠 李春霞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64-667,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P)患者在运动负荷实验后3min内的心率恢复(HRR)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42例CSFP患者(CSFP组)及26名健康者(对照组),均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记录静息心率、峰值心率及运动后3min内的心率,计算运动停止后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P)患者在运动负荷实验后3min内的心率恢复(HRR)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42例CSFP患者(CSFP组)及26名健康者(对照组),均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记录静息心率、峰值心率及运动后3min内的心率,计算运动停止后1、2、3min时的心率与运动中峰值心率的绝对差值(分别为HRR1、HRR2、HRR3),及心率恢复的校正值(HRR1%、HRR2%、HRR3%)。结果两组间静息心率、峰值心率、心率储备、预测储备心率、HRR2、HRR2%、HRR3、HRR3%及代谢当量(METs)、运动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SFP组的HRR1、HRR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 CSFP患者HRR较健康者降低,推测此类患者存在自主神经调节异常的早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流速度 心率恢复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及健康指导 被引量:2
5
作者 曾晓辉 《实用全科医学》 2007年第10期932-933,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方法通过对20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术前精心准备,心理护理、病情及生命体征的观察及常规检查的护理,术后通过体位、皮肤、饮食、排便及心电信息、起搏器效果的监测,对患者病情全面了解。...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方法通过对20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术前精心准备,心理护理、病情及生命体征的观察及常规检查的护理,术后通过体位、皮肤、饮食、排便及心电信息、起搏器效果的监测,对患者病情全面了解。根据疾病进程及康复程度和患者的心功能,判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起搏故障,因人而宜,适时宣教。结果20例患者对起搏器都有正确的认识,术后体能和心理上得到良好的恢复,减少了不必要的顾虑。结论通过心脏起博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可以加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及维持起搏器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植入 护理 健康指导
下载PDF
患肢轮流结扎配合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贞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4期41-43,共3页
目的评价膝关节下5 cm和踝关节上5 cm轮流结扎配合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并肝素抗凝。治疗组患肢足背静脉40万U尿激酶30 min泵... 目的评价膝关节下5 cm和踝关节上5 cm轮流结扎配合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并肝素抗凝。治疗组患肢足背静脉40万U尿激酶30 min泵入配合患肢轮流结扎溶栓;对照组40万U尿激酶6 h静滴溶栓。通过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效率96.55%,出血发生率3.45%;对照组愈效率86.21%,出血发生率10.34%。两组比较,愈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肢轮流结扎配合经足背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优于全身尿激酶静滴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风险,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尿激酶 溶栓 足背静脉 护理
下载PDF
砷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mi R-29b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王诗奇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8-288,291,共2页
微小RNA(mi 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18-25 nt的单链小RNA,具有高度保守性,不参与编码机体蛋白质。同时mi RNAs表现出的组织特异性及时序性,决定着机体组织及细胞的功能特异性,且在机体胚胎发育、组织损伤修复、器官纤维化、细胞凋亡及肿... 微小RNA(mi 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18-25 nt的单链小RNA,具有高度保守性,不参与编码机体蛋白质。同时mi RNAs表现出的组织特异性及时序性,决定着机体组织及细胞的功能特异性,且在机体胚胎发育、组织损伤修复、器官纤维化、细胞凋亡及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器官纤维化 MI R-29b 组织特异性 胚胎发育 时序性 作用机制 组织损伤修复 保守性 RNA
原文传递
体外反搏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及无创心功能检测指标 被引量:30
8
作者 余意君 刘涛 +5 位作者 邹武松 吴婕 朱朋飞 张明静 吴师伟 顾力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4360-4363,4366,共5页
目的研究体外反搏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缺血症状、心功能、心力衰竭标志物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80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体外反搏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无创血流动力学... 目的研究体外反搏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缺血症状、心功能、心力衰竭标志物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80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体外反搏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NYHA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标志物的变化。结果反搏组心绞痛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搏组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搏组每搏输出量(SV)、每搏指数(SI)、加速度指数(ACI)和速度指数(V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血管阻力(SVR)、体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收缩时间比率(ST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胸腔液体容积(T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反搏组NYHA心功能分级较对照组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反搏组NT-proBN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外反搏可用于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及心力衰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 缺血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下载PDF
快速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成忠 吴婕 +2 位作者 王岚 刘启云 顾晔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7-438,共2页
目的:评价快速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急诊胸痛患者按最终诊断分为ACS组、大血管疾病组(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和非心源性胸痛组。在对这3类胸痛患者D-二聚体测定的基础上,绘制ROC曲线找... 目的:评价快速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急诊胸痛患者按最终诊断分为ACS组、大血管疾病组(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和非心源性胸痛组。在对这3类胸痛患者D-二聚体测定的基础上,绘制ROC曲线找出区分ACS、大血管疾病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D-二聚体取值的最佳点。ACS组按发病后就诊时间分组,同时检测肌钙蛋白,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性和在不同时间段的敏感性。结果:当D-二聚体取值>0.75 mg/L时,诊断ACS的敏感性是68%,特异性是60%,阳性预测值是54%,阴性预测值是73%。当D-二聚体取值>3.5 mg/L时,诊断大血管疾病的敏感性是87%,特异性是99%,阳性预测值是93%,阴性预测值是99%。当D-二聚体取值>3.5 mg/L时,区分ACS和大血管疾病的敏感性是87%,特异性是98%,阳性预测值是93%,阴性预测值是97%。在ACS发生2 h内,血浆D-二聚体较肌钙蛋白敏感性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有望成为一个更有用的筛查ACS患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D-二聚体 肌钙蛋白I
原文传递
运动试验中P波时限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成忠 顾晔 +2 位作者 邹武松 叶顺传 刘启云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14-916,共3页
目的:探讨运动实验中P波时限(P-wave duration,PWD)变化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7例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者,均行运动平板试验,测量并计算运动前及运动后第1分钟平均PWD,计算PWD变化值(△PWD),应用ROC曲线分析法... 目的:探讨运动实验中P波时限(P-wave duration,PWD)变化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7例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者,均行运动平板试验,测量并计算运动前及运动后第1分钟平均PWD,计算PWD变化值(△PWD),应用ROC曲线分析法评价△PWD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患者组与对照组运动前平均PWD分别为(92.89±10.21)ms,(90.76±15.05)ms(P>0.05),运动后分别为(114.47±10.25)ms和(106.64±16.44)ms(P<0.01),冠心病患者组与对照组△PW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ROC曲线分析诊断截点定为19.5ms时Youden指数最大,此时灵敏度为74.5%,特异度为84.8%。结论:测量平板运动试验中PWD改变可以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指标之一,并提高运动试验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运动实验 P波时限
原文传递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诊PCI无复流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玉华 李庆民 +1 位作者 吴刚 郭环宇 《医药论坛杂志》 2016年第10期62-65,共4页
目的观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8例24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70例,强化阿... 目的观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8例24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70例,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者(首剂负荷量80mg,后40mg/d,口服6个月,继之20mg/d口服)为观察组,常规治疗者(首剂负荷量40mg,后20mg/d口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术后心肌梗死溶栓实验血流分级,观察两组入院时、术后第1个月及第7个月时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并观察术后7个月内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提高(P<0.05);2术后l月及7个月,观察组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下降(P<0.01),左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均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7个月内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在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策略对于改善术后冠状动脉无复流及心功能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复流现象 心室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