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髂内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大体积膀胱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朱智能 高小玲 +2 位作者 黄遂斌 袁敬东 章传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2-576,共5页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TURis)治疗直径≥3 cm高危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能或不愿接受膀胱全切手术的直径≥3 cm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TURis)治疗直径≥3 cm高危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能或不愿接受膀胱全切手术的直径≥3 cm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28例和观察组(B组)30例,A组单纯行传统术式经尿道膀胱肿瘤双极等离子电切术(TURis)治疗,B组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实施髂内动脉TACE后2~3 d行TURis治疗,比较A组和B组的经尿道电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率、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术后2年肿瘤特异生存率。结果B组30例患者均成功行TACE治疗,介入手术成功率100%。两组电切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式。5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5(10~38)个月。B组手术时间(45.8±7.5)min、导尿管留置时间(2.7±1.2)d、术后住院时间(3.5±1.4)d,分别短于A组手术时间(56.3±11.7)min、导尿管留置时间(3.8±1.5)d、术后住院时间(4.9±1.6)d;B组出血量为(55.4±8.2)mL低于A组(67.6±13.5)m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率13.3%低于A组35.7%(P<0.05),B组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53.3%明显低于A组78.6%(P<0.05),B组术后2年肿瘤特异生存率73.3%明显高于A组4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髂内动脉TACE联合TURis治疗直径≥3 cm的高危膀胱癌安全有效,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肿瘤彻底切除,提高了保留膀胱功能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肿瘤特异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髂内动脉化疗栓塞 双极等离子电切 大体积肿瘤
下载PDF
基于Vuforia的卵圆孔穿刺增强现实导航系统可行性研究
2
作者 雷宝铭 张东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0-984,共5页
目的基于Vuforia开发一套颅底卵圆孔增强现实穿刺导航系统,初步探索该系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一组薄层头颅CT图像数据,将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3D Slicer5.2.1软件中分割出皮肤、骨骼等三维可视化模型,并设计穿刺路径,建立穿刺针模型。将... 目的基于Vuforia开发一套颅底卵圆孔增强现实穿刺导航系统,初步探索该系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一组薄层头颅CT图像数据,将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3D Slicer5.2.1软件中分割出皮肤、骨骼等三维可视化模型,并设计穿刺路径,建立穿刺针模型。将分割好的模型导入Unity3D软件中进行增强现实导航功能以及人机交互开发。再将三维重建的皮肤模型导入Vuforia三维模型目标构建工具中转换为Model Target。最后使用3D打印机打印皮肤轮廓及颅骨模型制作穿刺模具,由4名有卵圆孔穿刺经验的医生和10名无经验的医生分别独立进行5次AR引导穿刺,统计两组医生穿刺花费的时间及5 min内穿刺成功率。结果该穿刺导航系统成功识别了3D打印模具,并将虚拟模型精准稳定地融合在模具表面,医生可以通过屏幕直接观察到颅内骨骼、血管等解剖结构以及穿刺针的位置和角度。人机交互功能可以改变虚拟三维结构的透明度、颜色等属性。两组医生穿刺花费的时间为(3.52±2.78)min,5 min穿刺成功率为86%;其中有经验组穿刺时间(3.27±1.98)min,5 min成功率为95%;无经验组穿刺时间(3.77±2.57)min,5 min穿刺成功率为82%。结论基于Vuforia开发的穿刺导航系统可以实现颅底卵圆孔的定位及穿刺导航,借助该系统医生可以更快速、更直观地学习和实施颅底卵圆孔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uforia 增强现实 卵圆孔穿刺 3D打印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置管行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黄从刚 张严国 +7 位作者 罗明 宋平 王兴弯 罗志华 张勤 周洁 王俊 段发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10-815,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置管行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肠内营养治疗的85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根据肠内营养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鼻胃管组(44例)和经皮内镜...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置管行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肠内营养治疗的85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根据肠内营养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鼻胃管组(44例)和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置管组(4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与鼻胃管组比较,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置管组患者的腹泻、胃潴留、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较低.管道堵塞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置管组患者的住院时间(35.2±4.7)d低于鼻胃管组患者的住院时间[(37.6±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胃管组、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置管组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后NRS2002评分分别为(1.73±0.52)分.(1.87±0.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置管行肠内营养治疗,可降低腹泻、胃潴留、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但应注意降低胃空肠造瘘术置管的堵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出血 肠内营养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置管 鼻胃管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联合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的疗效 被引量:20
4
作者 吕磊 黄韬 +2 位作者 高晓玲 章传华 黄遂斌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75-678,共4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PAE)联合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前列腺体积〉80ml)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0例重度前列腺增生且药物治疗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联...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PAE)联合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前列腺体积〉80ml)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0例重度前列腺增生且药物治疗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联合组(PAE+TURP)18例,年龄60-88岁,平均(75.0±8.7)岁;前列腺体积83-145ml,平均(111.0±23.3)ml;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5.2±3.6)分,生活质量评分(QOL)(5.1±1.0)分,最大尿流率(Qmax)(6.4±2.3)ml/s,残余尿量(PVR)(107.7±32.6)ml。TURP组22例,年龄62-85岁,平均(76.0±6.9)岁;前列腺体积80-150ml,平均(107.5±27.4)ml;IPSS(24.3±4.2)分,QoL(4.9±0.9)分,Qmax(6.7±2.2)ml/s,PVR(106.6±32.2)ml。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腺体组织重量及切除效率、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间及留置尿管时间、IPSS、QoL、Q。。和PVR等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和TURP组在手术时间[(75.8±25.1)rain与(103.2±27.7)min]、术中出血量[(122.8±33.9)ml与(447.6±36.0)m1]、前列腺组织切除重量[(99.9±24.2)g与(82.9±15.5)g]及效率[(76.9±20.7)g/h与(41.7±14.2)g/h]、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间[(1.4±0.5)d与(2.4±0.8)d]及留置尿管时间[(2.2±0.4)d与(3.4±0.6)d]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无再次出血和二次电切病例,发生暂时性尿失禁2例,泌尿系感染1例。TURP组术后发生再次出血3例,二次电切3例,暂时陛尿失禁4例,泌尿系感染2例。术后随访1年,联合组和TURP组的IPSS评分分别为(6.7±1.5)分和(6.9±1.5)分,QOL评分分别为(2.3±0.5)分和(2.3±0.6)分,Qmax分别为(15.6±2.3)ml/s和(15.0±2.1)ml/s,PVR分别为(32.8±6.5)ml和(32.3±8.4)ml,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列腺体积〉80ml的重度BPH患者,PAE联合TURP具有术中出血少、电切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动脉栓塞 下尿路症状
原文传递
原发性骨淋巴瘤影像学特征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高小玲 程少容 李锋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26-30,57,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影像学特征,提高对PBL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PBL 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影像学特征,提高对PBL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PBL 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结果 12例PBL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11例为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滤泡性淋巴瘤;9例PBL为单发骨病灶,3例为多发骨病灶。病灶发生于四肢骨5例,脊椎骨4例,其他不规则骨3例。X线和CT表现为溶骨型病灶5例、硬化型3例、混合型3例,1例X线、CT检查结果为阴性;1例仅MRI显示信号异常,另1例术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显示局部放射性浓聚。12例PBL均可见病骨周围软组织肿块,以骨质破坏范围小而软组织肿块大为特点,3例伴病理性骨折,4例伴有骨膜反应。12例PBL中术前诊断为骨髓炎、骨髓瘤、骨肉瘤各1例,误诊率25.00%。结论 PBL为少见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I敏感显示早期病灶,X线、CT与MRI结合能提高PBL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骨肿瘤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