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两种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洋 王冶 +6 位作者 陈方舟 梅红军 游浩 杨青 蔡林 张红喜 刘禹钦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5期377-381,共5页
目的采用传统外固定架和改良外固定架两种外固定方法,研究固定后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7具骨盆标本,其中男性4具,女性3具,年龄17~38岁。制成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模型,对骶髂关节均采用前路钢板固定,再分别用传统... 目的采用传统外固定架和改良外固定架两种外固定方法,研究固定后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7具骨盆标本,其中男性4具,女性3具,年龄17~38岁。制成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模型,对骶髂关节均采用前路钢板固定,再分别用传统外固定架及改良外固定架固定后,于静力位测试生物力学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外固定架固定时:患侧骶髂关节应变为0~(806.5±76.8)με,骶髂关节纵向位移0~(3.9±0.6)mm,耻骨分离移位0~(5.0±1.3)mm,骨盆整体压缩率2.2%±0.5%,骨盆承受极限压力(1920.0±65.5)N;传统外固定架固定时:患侧骶髂关节应变为0~(1015.3±108.0)με,骶髂关节纵向位移0~(5.2±1.0)mm,耻骨分离移位0~(9.8±2.5)mm,骨盆整体压缩率2.9%±0.6%,骨盆承受极限压力(1513.7±165.7)N。结论改良外固定架固定结合内固定术式较传统术式更符合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稳定的要求,为临床提供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生物力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外固定架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静止站立位正常骨盆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洋 陈方舟 +6 位作者 梅红军 游浩 杨青 王冶 蔡林 张红喜 刘禹钦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6期7-11,共5页
目的通过测试正常骨盆在静止站立位时生物力学指标,在理论上为骨盆骨折的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随机从30具甲醛固定骨盆标本中取出8具(其中男女各4具;年龄27~50岁,平均36.5岁)。将骨盆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模拟人体站立姿势,利... 目的通过测试正常骨盆在静止站立位时生物力学指标,在理论上为骨盆骨折的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随机从30具甲醛固定骨盆标本中取出8具(其中男女各4具;年龄27~50岁,平均36.5岁)。将骨盆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模拟人体站立姿势,利用应变式测力传感器测试静止站立位时正常骨盆不同部位的的应变、位移、极限载荷、屈服点载荷数值。结果①静止站立位时,在骨盆环结构中,骶髂关节附近承载压应力最大,髂骨翼作用附近承载压应力最小;且骶骨、骶髂关节、弓状线等后环结构主要承载压应力,耻骨上、下支、耻骨联合主要承载张应力。②除去腰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骶髂关节下部的应变最大。③骨盆受压时出现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现象,在弹性形变区间范围内,骨盆所受载荷大小与自身变形程度成正比,消除载荷后骨盆能基本复原,且骨盆的力学强度无明显变化。超过骨盆的弹性形变上限(屈服点),骨盆处于塑性形变,则很难复原,力学强度明显下降。④男性标本的屈服点载荷均值为2860N,极限载荷3600N;女性标本的屈服点载荷均值为2473N,极限载荷均值为3175N。⑤所有骨盆标本在连续多次弹性形变区间范围内载荷作用下各点应变值相差较小,说明不同骨盆的整体弹性模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骶髂关节等后环结构主要承载压应力,耻骨上、下支及耻骨联合等主要承载张应力,骶髂关节等后环结构对于维持垂直应力下骨盆环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骨盆 生物力学 静止站立位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方舟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8年第3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n=40)和联合组(n=43)。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放疗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n=40)和联合组(n=43)。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放疗治疗,联合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治疗,比较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SF-36量表评分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JOA评分为(14.3±2.5)分,明显高于常规组(11.2±2.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SF-36评分为(59.8±7.3)分,明显低于联合组的(73.3±7.6)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放疗 脊柱转移瘤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足跟内侧神经切断术治疗跟痛症
4
作者 游浩 陈方舟 朱胜文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8年第10期51-51,共1页
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骨科疾病,同时它又是治疗学上的疑难症。2003年6月~2005年6月,笔者选择性的采用足跟内侧神经切断术治疗跟痛症45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神经切断术 跟痛症 治疗学 内侧 足跟 骨科疾病 多发性 疑难症
下载PDF
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和髋臼假体的选择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亮 彭昊 +1 位作者 刘洋 谭俊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6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及髋臼假体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处理的髋臼骨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左髋18例,右髋14例;翻修时年龄63~86岁,平均年龄68.8岁。32例患者髋臼行翻修...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及髋臼假体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处理的髋臼骨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左髋18例,右髋14例;翻修时年龄63~86岁,平均年龄68.8岁。32例患者髋臼行翻修的原因:髋臼假体无菌性松动28例,髋关节习惯性脱位3例,低毒性感染1例。32例患者髋臼均有不同程度骨缺损,按Paprosky分型法:ⅡA型11例,ⅡB型10例,ⅡC型7例,ⅢA型4例。髋臼骨缺损采用不同方式修复,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定期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采用可视疼痛量表(VAS)评分系统进行疼痛评估。复查X射线了解假体的位置及移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32例髋臼翻修中,11例ⅡA型骨缺损采用更换生物型大臼杯髋臼假体,10例ⅡB型及7例ⅡC型骨缺损采用颗粒性植骨结合大臼杯生物型髋臼假体,4例ⅢA型骨缺损采用结构性植骨+颗粒性植骨结合生物型大臼杯髋臼假体进行翻修。对全部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4~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术后12个月平均Harris评分为86.55分,较术前提高41.20分。复查X射线均无假体松动下沉。结论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生物型假体有独特优势;充分的术前准备及髋臼侧骨缺损的合理处理和假体的合理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翻修术 髋臼骨缺损 假体选择
下载PDF
高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在股骨颈骨折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游浩 刘洋 +3 位作者 李明辉 朱胜文 陈方舟 吴磊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DSA)对股骨颈骨折预后的影响,以期更加准确地预测顶后。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45例单侧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26-60岁,平均45.4岁,采用高选择性高DSA,根据高...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DSA)对股骨颈骨折预后的影响,以期更加准确地预测顶后。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45例单侧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26-60岁,平均45.4岁,采用高选择性高DSA,根据高选择性DSA结果进行分型:造影显爪越过骨折线3-6支支持带血符影为Ⅰ型,本组15例;显示1-2支血管影为Ⅱ型,本组14型;没有越过骨折线血管支显影为Ⅲ型,本组16例。所有患者均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行闭合空心钉内固定。术后根据症状歧影像学(如X线片、CT、MRI或高选择性DSA技术)来判断股骨头坏死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45例患者术后获24-60个月(平均36.7个月)随访。DSAI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坏死率为0,骨折不愈合率为13.3%(2/15);Ⅱ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坏死率为7.1%(1/14),骨折小愈合牢为7.I%(1/14);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坏死率为100%(16/16),骨折不愈合率为0,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与DsA娃示的血管数量成负相关,与年龄成反比;骨折不愈合的发生与年龄成正比,与DSA显示的血管数量无关联。结论商选择性DSA分型对预测股骨颈骨折的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血管造影术 预测
原文传递
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Danis-Weber B型外踝骨折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方舟 刘洋 +1 位作者 谭俊峰 张觅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816-817,共2页
目的比较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Danis-Weber B型外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年4月至2017年5月武汉市第五医院骨科收治的86例Danis-Weber B型外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分为A组(n=55,解剖锁定钢板组)与... 目的比较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Danis-Weber B型外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年4月至2017年5月武汉市第五医院骨科收治的86例Danis-Weber B型外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分为A组(n=55,解剖锁定钢板组)与B组(n=31,髓内钉内固定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情况,评估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记录肿胀消退时间,评估患肢踝关节功能,以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高于B组(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折愈合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均长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复位优良率、骨折愈合率、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内固定术均可治疗Danis-Weber B型外踝骨折,其疗效相似,但后者更适用于软组织损伤者,对机体影响较小,患者恢复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锁定钢板 髓内钉 内固定术 外踝骨折 Danis-Weber B型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