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隐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 1
-
-
作者
镇鸿燕
刘丽江
林汉良
-
机构
武汉市职工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
出处
《武汉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17-18,37,共3页
-
文摘
为了探讨隐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及组织发生学,对18例隐性甲状腺癌的石蜡包埋HE切片进行了观察分析。观察所见隐性甲状腺癌具有多灶性,18例共有26个病灶;瘤体较小,平均直径0.4cm,最小直径0.04cm;常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形成放射状疤痕。病理形态学特征提示,甲状腺癌的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隐性甲状腺癌非硬化型可能为甲状腺癌的早期发育形态;癌肿刺激癌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疤痕;癌肿穿透疤痕,穿透处重新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如此反复从而导致瘤体不断增大,最终有可能形成显性癌。
-
关键词
病理学
甲状腺癌
隐性
-
分类号
R736.102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胃癌的远处隐匿型腹膜转移
被引量:7
- 2
-
-
作者
朱岭
龚少敏
彭开勤
刘丽江
张应天
-
机构
武汉市第六医院普外科
武汉市职工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
出处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07-408,共2页
-
文摘
目的 采用术中道格拉斯窝腹膜活检的方法确定胃癌隐匿型腹膜转移。方法 从1998年 4月~ 1999年 8月 ,选择我院 16例术前、术中均无肉眼及用手可触及的腹膜远处转移的胃癌病例 ,行术中道格拉斯窝活检病理检查。结果 本组 16例胃癌中有 5例发生道格拉斯窝腹膜隐匿型转移 ,其侵犯深度均属S期病例 ,且淋巴结转移数目均超过 7枚 ,属TNM分期中N2 、N3 期病例。结论 凡侵及浆膜的胃癌病例 ,即使在探查时未发现远处腹膜转移 ,术中也应常规做道格拉斯窝腹膜活检 ,以发现有远处隐匿型腹膜转移的病例。
-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转移
隐匿型腹膜转移
-
Keywords
Stomach neoplasms
Neoplasm metastasis
-
分类号
R735.2
[医药卫生—肿瘤]
R73-37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组织学诊断及其间质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10
- 3
-
-
作者
刘丽江
张应天
-
机构
武汉市职工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武汉市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
-
出处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39-342,共4页
-
基金
武汉市医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1996 191 2 0 )
-
文摘
目的 从组织学上确定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灶并观察其间质反应。方法 17份胃癌标本 (10 87枚淋巴结 )中曾诊断为有微转移灶 (微灶 )的 71枚淋巴结 ,连续切片 6 0张以上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染色 (CK18,上皮膜抗原 ,平滑肌肌动蛋白 ) ,观察微灶和非微灶的周围间质反应。另取 2 0枚有明显转移的淋巴结作对照观察。结果 71枚属微灶的淋巴结经再次连续切片后微灶消失的占34% (2 4枚 ) ,仍属微灶但癌细胞数增多的占 49% (35枚 ) ,转移灶扩大已不属于微灶者的占 17% (12枚 )。微灶有两种形态即小团状和单个散在分布状 ,前者有 5 0 .0 %后者有 10 .5 %出现间质反应 ;有明显转移不属微灶的淋巴结其癌灶周围并非均有间质反应 ,同一淋巴结中也并非均有间质反应。结论 (1)微灶的确定仅用少数切片 (6张或三平面 6张HE染色 + 1~ 2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不能判断 ,切片数不足有 17%可能将淋巴结转移误诊为微转移而低估pN分期 ;(2 )
-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微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间质反应
-
Keywords
Stomach neoplasms
Lymph nodes
Lymphatic metastasis
Immunohistochemistry
-
分类号
R735.2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间断连续切片检测胃癌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5
- 4
-
-
作者
刘丽江
彭开勤
张应天
-
机构
武汉市职工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武汉市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
-
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4-155,共2页
-
基金
武汉市医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
-
文摘
间断连续切片检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刘丽江彭开勤张应天附表胃癌淋巴结转移3种模式的比较转移模式例数≥6SHES例数%IHS例数%u值P值边窦转移14412322.82123.60.16>0.05散在窦内转移1215410.06775.314.50<0.01...
-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间断连续切片
-
分类号
R735.2
[医药卫生—肿瘤]
R733.04
[医药卫生—肿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