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说侧面描写 被引量:1
1
作者 傅炳民 《语文知识》 2002年第4期15-16,共2页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是与正面描写相对的一种迂回描写方法。这种描写不直接描绘所要表现的对象,而是采用“折射”的方法,借助对有关的人、事、物的描写,达到烘托所要表现的特定对象的目的。侧面描写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种描写方法多...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是与正面描写相对的一种迂回描写方法。这种描写不直接描绘所要表现的对象,而是采用“折射”的方法,借助对有关的人、事、物的描写,达到烘托所要表现的特定对象的目的。侧面描写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种描写方法多用于刻画人物,如果运用得当,那么,不论作者对被表现对象着墨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面描写 描写手法 人物刻画 正面描写 情节
下载PDF
“常常”、“往往”辨析
2
作者 傅炳民 《语文知识》 1997年第10期12-13,共2页
“常常”、“往往”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由于二者词性相同,且都可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特定的时间、地点、对象中总是出现某种情况。
关键词 辨析 使用频率 单纯词 发生 否定副词 表示 语素 合成词 词性 特定
下载PDF
“隔阂”、“隔膜”辨析
3
作者 傅炳民 《语文知识》 1995年第9期20-21,共2页
“隔阂”、“隔膜”兼属形容词和名词。它们都可表示思想感情上有距离。但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一、词义范围“隔阂”是单义词。指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隔膜”是多义词。1.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2.不熟悉,不通晓;外行。其中,... “隔阂”、“隔膜”兼属形容词和名词。它们都可表示思想感情上有距离。但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一、词义范围“隔阂”是单义词。指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隔膜”是多义词。1.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2.不熟悉,不通晓;外行。其中,第二个义项是“隔阂”所没有的。如:①我离开故乡多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膜 隔阂 主要表现 形容词 多义词 思想感情 单义词 词义 情意 距离
下载PDF
“决”、“绝”辨析
4
作者 傅炳民 《语文知识》 1997年第1期52-53,共2页
“决”与“绝”是同音字,都可用在否定词前面,起强调作用。使用中,不细加辨析,常会误用。如:①他期待着见到斯琴高娃,那种期待决不是见一个演员,更不是一个陌生的女人,而似乎是一个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
关键词 否定词 辨析 强调作用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同音字 社会制度 全国代表大会 期待 误用
下载PDF
“眼睛”不同情感有别
5
作者 傅炳民 《语文知识》 2001年第7期38-39,共2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主要是通过眼睛表现出来的。“眼睛”不同,情感有别。了解并掌握各种“眼睛”
关键词 "眼睛" 汉语 语义 "冷眼" 感情色彩
下载PDF
选材“三要”
6
作者 傅炳民 《语文知识》 2001年第2期15-16,共2页
选材是写作前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取舍。材料选择、使用得当,能有效地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文章就会平平淡淡,毫无特色,有的甚至拖沓松散,漫无中心。可见,选材是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选材呢? 一、材料要扣题... 选材是写作前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取舍。材料选择、使用得当,能有效地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文章就会平平淡淡,毫无特色,有的甚至拖沓松散,漫无中心。可见,选材是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选材呢? 一、材料要扣题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通常所说的主题。选材的第个标准就是看它与主题有无关系,能否烘托、说明、表现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材 中学 写作指导 主题 《背影》
下载PDF
察古观今说“先生”
7
作者 傅炳民 《语文知识》 2002年第1期19-20,共2页
“先生”作为一种称谓,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先生”的字面意思是“先”“生”两个语素意义的结合,即“始生子”。《诗·大雅·生民》: “诞称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 “先生,首... “先生”作为一种称谓,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先生”的字面意思是“先”“生”两个语素意义的结合,即“始生子”。《诗·大雅·生民》: “诞称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 “先生,首生也。”“先生”由其“首生”之义引申用来指父兄。《礼仪·有司》:“其先生之(?)(郑玄注:(?),俎也),折胁一。”郑玄注: “先生,谓父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生" 称谓 指称对象 先辈
下载PDF
通假字诠释应规范、准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通假字诠释质疑 被引量:1
8
作者 傅炳民 《语文知识》 1998年第9期50-52,共3页
通假,指的是古书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一般认为,通假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种情况。现行中学教材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通假的范围。古书中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通假现象很多,常常造成读者特别是初学古文的中学生阅读... 通假,指的是古书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一般认为,通假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种情况。现行中学教材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通假的范围。古书中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通假现象很多,常常造成读者特别是初学古文的中学生阅读上的障碍,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不明通假,往往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清代学者朱骏声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通假字 九年义务教育 通假现象 古今字 清代学者 注释 中学生阅读 先秦两汉 诠释 教科书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