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CA循环应用于检验科实习生教学的效果研究
1
作者 柳行强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第27期151-154,共4页
目的研究PDCA循环应用于检验科实习生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检验科接收的实习生50名展开调查。按照随机信封分组法分成两组,各25名。参考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组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教学。对比两组检验... 目的研究PDCA循环应用于检验科实习生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检验科接收的实习生50名展开调查。按照随机信封分组法分成两组,各25名。参考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组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教学。对比两组检验科实习生进行带教后的出科成绩、检验工作能力和教学满意度。结果实践组实习生教学后的出科成绩较参考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组实习生教学后的检验工作能力较参考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组实习生教学后的教学满意度较参考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检验科实习生进行临床教学时,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教学能够丰富实习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锻炼实习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习生的检验工作能力,提高教学满意度,推荐在为检验科实习生进行教学时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法 检验科 实习生 出科成绩:检验工作能力 教学满意度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肝硬化后检验指标的改变和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孙琴 程静 +2 位作者 董明国 刘黎 周汉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4588-4590,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后检验指标的改变和意义。方法:22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治疗后第2、4、6周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后检验指标的改变和意义。方法:22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治疗后第2、4、6周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前后的效果。结果:与移植前比较,术后第2周,AS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检测指标均无显著变化;术后第4周,AST、DBIL降低(P﹤0.05),ALB、PA增高(P﹤0.05);术后第6周,AST、ALT、TBIL、DBIL、PT降低(P﹤0.05),ALB、PA、PTA增高(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肝硬化是有效的方法,能改善肝功能各项检验指标,肝功能逐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 移植 肝硬化
下载PDF
武汉地区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调查 被引量:11
3
作者 宁立芬 张静姗 +2 位作者 桂标 刘俊 陈娅雯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8年第4期18-20,共3页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普通人群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006年1—12月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常规体检人员进行整群抽样并抽血,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戊型肝炎病毒(HEV)IgG水平,同时检测体检人员血清ALT水平...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普通人群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006年1—12月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常规体检人员进行整群抽样并抽血,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戊型肝炎病毒(HEV)IgG水平,同时检测体检人员血清ALT水平,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本地区普通人群HEV感染情况及特点。结果常规体检的3561人员中HEV总感染率为30.50%,HEV-IgG阳性率男性为37.92%,女性为23.31%;20岁以下人群阳性率〈1%,男性比女性感染率高,感染率随年龄上升而上升。HEV—IgG阳性人群ALT水平与HEV-IgG阴性人群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武汉地区男性和年长人群具有较高的HEV感染风险,20岁以下人群中HEV—IgG阳性率极低,学校等地方戊肝暴发的预防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IgG 感染率
下载PDF
某高校大学生近10年乙肝疫苗预防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家培 张利方 董明国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65-66,共2页
乙型肝炎是一种遍及世界的疾病,估计全世界有3.5亿HBV感染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均为9.8%。为有效控制乙肝病毒(HBV)在我国的传播,对易感人群实行乙肝疫苗的有效接种是十分必要的。... 乙型肝炎是一种遍及世界的疾病,估计全世界有3.5亿HBV感染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均为9.8%。为有效控制乙肝病毒(HBV)在我国的传播,对易感人群实行乙肝疫苗的有效接种是十分必要的。我校已开展对人校新生HbsAg阴性者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十多年,十多年来在校学生HBV感染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免疫接种
下载PDF
临床样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结果回顾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鲁艳 付汉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4期3485-3486,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各项临床样本的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结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到的17 319份临床检验样本,对全部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统计结果呈阳性的样本,对全部阳性结果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各... 目的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各项临床样本的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结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到的17 319份临床检验样本,对全部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统计结果呈阳性的样本,对全部阳性结果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各项临床样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 2016年度呼吸系统样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为29.94%,血培养样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为7.90%,大便、尿液样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为2.13%,伤、创口分泌物与穿刺样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为18.60%,其他样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为9.87%,总阳性率为17.45%;2015年度呼吸系统样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为32.59%,血培养样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为10.11%,大便、尿液样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为3.68%,伤、创口分泌物与穿刺样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为23.45%,其他样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为14.41%,总阳性率为20.21%;2015年度与2016年度各项样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样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为检验工作的质量水平评估提供科学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检验样本 样本微生物检验 阳性结果
下载PDF
浅析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若干因素与应对措施 被引量:8
6
作者 雷云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76-177,共2页
尿液常规检查作为一项有价值且操作简便的临床检验项目,在肾脏排泄和分泌功能、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功能的检测方面,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医学检验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尿液检验技术和仪器更新换代频繁,使... 尿液常规检查作为一项有价值且操作简便的临床检验项目,在肾脏排泄和分泌功能、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功能的检测方面,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医学检验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尿液检验技术和仪器更新换代频繁,使得检验灵敏度和精密度得以有效提升,为医生精确诊断病情、更好地判定治疗效果、有效地估计病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液检验 肾脏排泄 灵敏度 精密度
下载PDF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APP技术在临床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7
作者 陆齐泉 宁立芬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第8期30-33,39,共5页
目的探讨微信公众平台APP技术在临床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月该校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20名,按学年不同分为观察组(2021年9月—2022年1月,60名)、对照组(2020年9月—2021年1月,60名)。对照组接受常... 目的探讨微信公众平台APP技术在临床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月该校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20名,按学年不同分为观察组(2021年9月—2022年1月,60名)、对照组(2020年9月—2021年1月,60名)。对照组接受常规教学方式,观察组接受传统教学结合微信公众平台APP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床适应能力、学习态度与兴趣评分及总得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检验技能等自我评价得分以及总得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教学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公众平台APP技术在临床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 检验教学 传统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满意度
下载PDF
血清白介素-6(IL-6)联合降钙素原(PCT)检验对感染相关儿童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陈丽丽 顾黎梦 +2 位作者 马丽娜 雷欣睿 李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51-53,共3页
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检验对感染相关脓毒症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45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编入观察组;另选取45例非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编入对照组。两组患儿收治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6月,均接受... 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检验对感染相关脓毒症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45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编入观察组;另选取45例非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编入对照组。两组患儿收治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6月,均接受IL-6、PCT等检验。对比两组患儿IL-6、PCT检验结果。最后评价IL-6、PCT在脓毒症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观察组IL-6、PCT指标水平达(442.32±52.62)pg/ml、(11.95±2.52)ng/ml,高于对照组(156.41±26.82)pg/ml、(1.06±0.36)ng/ml(P均0.001)。IL-6在脓毒症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8.29%(28/41)、71.43%(35/49)。PCT在脓毒症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9.55%(35/44)、86.96(40/46)。IL-6、PCT联合诊断在脓毒症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78%(39/46)、90.91%(40/44)。结论 脓毒症患儿与其它感染性患儿IL-6、PCT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及早明确脓毒症发病有重要预示作用,有助于患儿早发现、早治疗,同时IL-6、PCT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升诊断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白介素 降钙素原 炎性因子 病情评估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循环游离DNA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9
作者 李明 范丽娟 +1 位作者 雷欣睿 王静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究循环游离DNA(cfDNA)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收治的49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食管癌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名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用ELISA... 目的探究循环游离DNA(cfDNA)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收治的49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食管癌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名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A19-9、细胞角蛋白片段19抗原21-1(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cfDNA水平,并分析血清cfDNA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血清cfDNA水平与CA19-9、CYFRA21-1、SCC-Ag水平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cfDNA、CA19-9、CYFRA21-1、SCC-Ag水平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食管癌组血清cfDNA、CA19-9、CYFRA21-1、SCC-A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食管癌患者血清cfDNA与CA19-9、CYFRA21-1、SCC-Ag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肿瘤最大径>3 cm、低分化和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血清cfDNA水平分别高于肿瘤最大径≤3 cm、中/高分化和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cfDNA、CA19-9、CYFRA21-1和SCC-Ag联合检测诊断食管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AUC均分别高于任一项指标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血清cfDNA高表达,且其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血清cfDNA、CA19-9、CYFRA21-1、SCC-Ag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循环游离DNA 鳞状细胞癌抗原 CA19-9 细胞角蛋白片段19抗原21-1 诊断
下载PDF
miR-421和miR-196b-3p在胃癌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潜在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文怡 余静恬 甘程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6期726-732,共7页
目的研究血浆miR-421和miR-196b-3p作为诊断胃癌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1)发现集:于2018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采集早期胃癌患者(早期胃癌组)、癌前病变患者(癌前病变组)和健康志愿者(NC组)的血浆标本各3... 目的研究血浆miR-421和miR-196b-3p作为诊断胃癌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1)发现集:于2018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采集早期胃癌患者(早期胃癌组)、癌前病变患者(癌前病变组)和健康志愿者(NC组)的血浆标本各3例,用作miRNA微阵列分析。借用TCGA数据证实候选miRNA在癌症组织中的表达。(2)验证集:于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共采集9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89例癌前病变患者(癌前病变组)和45例健康志愿者(NC组)的血浆标本。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候选miRNA水平。比较各组候选miRNA及常规肿瘤标志物[铁蛋白、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211、CA50、CA125、CA199、CA153、CA242、CA724]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比较候选miRNA与常规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结果(1)发现集:通过miRNA微阵列筛选,与NC组相比,miR-421和miR-196b-3p水平在早期胃癌组和癌前病变组明显上调(P<0.05)。TCGA数据证实,与正常胃黏膜相比,miR-421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0.001)。(2)验证集:与NC组相比,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血浆miR-421、miR-196b-3p水平明显上调(P<0.05),且胃癌组血浆miR-421、miR-196b-3p水平高于癌前病变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miR-421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0.889~0.972),高于CEA、CA125、CA199、CA724、CA211、CA50诊断胃癌的AUC(P<0.05);miR-196b-3p诊断胃癌的AUC[0.804(95%CI:0.733~0.875)]也高于CEA、CA125、CA199和CA724诊断胃癌的AUC(P<0.05);miR-421和miR-196b-3p也可用于早期胃癌诊断,AUC分别为0.942(95%CI:0.886~0.997)和0.809(95%CI:0.708~0.910);血浆miR-421和miR-196b-3p诊断癌前病变的AUC分别为0.788(95%CI:0.714~0.863)和0.648(0.556~0.741),miR-421诊断癌前病变的AUC均高于miR-196b-3p、铁蛋白、CA50诊断癌前病变的AUC(P<0.05)。血浆miR-421和miR-196b-3p在胃癌Ⅰ期病例中的水平与Ⅱ、Ⅲ/Ⅳ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胃癌发病早期(Ⅰ~Ⅱ期)的水平明显高于NC组和癌前病变组(P<0.05)。结论血浆miR-421和miR-196b-3p在早期胃癌患者中过表达,有希望成为诊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诊断 癌前病变 miR-421 miR-196b-3p miRNA微阵列 胃癌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陈丽丽 李明 王文怡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5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方法:2020年1月—2023年5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收治的9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收治的4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方法:2020年1月—2023年5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收治的9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收治的4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及比较两组血清lncRNA(lncRNA H19、lncRNA DANCR及lncRNA ANRIL)及VEGF(VEGF-A、VEGF-C及VEGF-D)的表达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性别、年龄、疾病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患者的血清lncRNA及VEGF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上述血清lncRNA与VEGF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lncRNA与血清VEG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不同疾病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患者的血清lncRNA与VEG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lncRNA与VEGF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lncRNA H19、lncRNA DANCR及lncRNA ANRIL及VEGF均呈现高表达状态,且上述lncRNA与VEGF均呈正相关,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长链非编码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肾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高血压肾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严蜀华 刘俊 +3 位作者 刘佳 叶青跃 杨明建 叶琴 《微循环学杂志》 2011年第3期66-67,共2页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并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肾功能指标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血尿酸(UA)、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对高血压肾病早期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关键词 高血压肾损伤 肾功能指标 早期诊断 临床价值 联合检测 Β2-微球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 高血压肾病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严蜀华 李素君 +3 位作者 叶青跃 杨明建 董明国 姜丹 《微循环学杂志》 2012年第1期64-65,I000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对脑梗死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使用仪器法对8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00例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血清Hcy、hs-CRP水平及全血TF-PCA进行...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对脑梗死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使用仪器法对8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00例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血清Hcy、hs-CRP水平及全血TF-PCA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梗死容积组上述三指标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和TF-PC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梗死容积组比较,梗死容积越大,其Hcy、hs-CRP及TF-PCA水平越高。结论:常规监测血清Hcy、hs-CRP和全血TF-PCA水平可为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脑梗死患者 检测分析 促凝活性 组织因子 蛋白水平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缬沙坦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萍 王少敏 +2 位作者 陈俊清 刘自刚 庞一雄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427-430,434,共5页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对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对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缬沙坦40mg/d,口服;用药3d后,若未发生低血压,剂量增至80mg/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胶囊20mg/d,晚餐后0.5h顿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冠状斑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NP及CRP水平的变化,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TG、TC、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BNP、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衰竭等不良事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血脂水平,减小冠状斑块面积,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 血脂 冠脉斑块
下载PDF
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与糖尿病分型、并发症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叶青跃 谢军 +5 位作者 杨杨 陈新胜 田胜兰 邢晓磊 白如君 谭婷婷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24-2126,共3页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和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与糖尿病(DM)并发症发生发展及DM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内分泌科240例住院和门诊病人,健康体检者160例。按要求随机分为6组,...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和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与糖尿病(DM)并发症发生发展及DM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内分泌科240例住院和门诊病人,健康体检者160例。按要求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人群组、单纯肥胖人群组、单纯1型糖尿病(T1DM)组、肥胖T2DM组、肥胖2型糖尿病(T2DM)合并相应并发症(肾病、大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组、T2DM合并感染(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泌尿系感染)组,各组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检测正常人群组、单纯肥胖人群组、T2DM组、T2DM合并相应并发症(肾、大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组四组RBP4含量。比较正常人群组、T2DM组、T1DM组、DM合并感染组GPI含量。检测各组研究对象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并分别分析与RBP4的相关性。结果 1单纯肥胖人群组与正常人群组RBP4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前者较后者RBP4含量增加(t=6.70,P<0.01)。T2DM患者与肥胖患者比较RBP4含量增加(t=7.14,P<0.01)。T2DM合并相应并发症时RBP4含量明显增加,与T2DM无并发症者比较差异显著(t=6.38,P<0.01);2T2DM组、T1DM组GPI含量均较正常人群组高(t=15.37,t=11.90,P<0.01),T1DM组比T2DM组GPI含量有增高趋势,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t=6.13,P=0.56)。一旦DM合并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时,与非感染T2DM患者比较,GPI含量增高明显(t=12.76,P<0.01)。3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体重增加均与RBP4显著相关;T2DM组RBP4与GPI的相关性不强。结论糖代谢异常、血压血脂异常、体重增加等与RBP4相关,RBP4也许可作为正常人进展为T2DM以及进一步并发慢性并发症的动态监测指标;GPI尚不能作为T1DM与T2DM鉴别的标志分子,也许可作为DM合并急性炎症感染的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T1DM) 2型糖尿病(T2DM) 糖尿病并发症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检测及其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明 周铭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538-1541,共4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的观察组,参照Pullicinp法选择轻度梗死、中度梗死和重度梗死患者各50例;将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者纳入研...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的观察组,参照Pullicinp法选择轻度梗死、中度梗死和重度梗死患者各50例;将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a(TNF-a)水平。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梗死患者的血清Hcy、CRP、TNF-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叶酸、维生素B12、神经营养因子(NT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CRP、TNF-a、MMP-9水平呈正相关,与NGF、NTF呈负相关;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CRP、TNF-a、MMP-9水平呈负相关,与NGF、NTF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发生改变,且与炎症因子含量以及神经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病情的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维生素B12 炎症因子 神经细胞因子
下载PDF
慢性脑血管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全血组织因子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董明国 杜忠芳 +2 位作者 程静 石应元 严蜀华 《微循环学杂志》 2010年第4期49-50,共2页
目的:观察血流变学指标和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AC)检测对慢性脑血管病(CCVD)临床诊断和疗效监测的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测定全血粘度等6项指标;采用全血复钙凝血时间法检测TF-PAC;比较CCVD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群之间两类指... 目的:观察血流变学指标和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AC)检测对慢性脑血管病(CCVD)临床诊断和疗效监测的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测定全血粘度等6项指标;采用全血复钙凝血时间法检测TF-PAC;比较CCVD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群之间两类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CCVD组男女性患者血液变6项指标中5项指标以及TF-PAC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血流变指标明显改善,其中以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Fg)和TF-PAC降低尤为明显(P<0.01)。结论:应用血液流变学指标和TF-PAC对CCVD进行临床诊断及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血管病 血液流变学指标 组织因子 治疗前后 DISEASES 活性 全血 血液流变性
下载PDF
转移与未转移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部分血栓前状态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俊 杜丹心 +1 位作者 程鹏飞 张明洁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705-1707,共3页
目的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及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检测结果并进行比较。方法使用仪器法对5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转移患者(C组)及5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未转移患者(B组)的vWF... 目的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及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检测结果并进行比较。方法使用仪器法对5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转移患者(C组)及5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未转移患者(B组)的vWF、AT、DD和TF-PCA进行检测,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A组)进行比较。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患者vWF、DD和TF-PCA水平明显增高(P<0.05),AT显著降低(P<0.05);C组较B组vWF、DD和TF-PCA水平增高(P<0.05),AT水平降低(P<0.05);B组及C组内各种疾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机制失衡,且转移较未转移消化道恶性肿瘤更加明显;其患者血栓前状态只与消化道恶性肿瘤本身有关,与肿瘤发生的消化道部位无明显关系。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vWF、AT、DD及TF-PCA水平,可为其病情监测和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消化道恶性肿瘤 未转移消化道恶性肿瘤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抗凝血酶 D-二聚体
下载PDF
血清IGF-1、NSE、MBP联合检查对新生儿黄疸脑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俊 陈琦 白如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22期2447-245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联合检查对新生儿黄疸脑损伤的诊断价值,为其风险预测和治疗提供合理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联合检查对新生儿黄疸脑损伤的诊断价值,为其风险预测和治疗提供合理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出生并确定为黄疸新生儿128例,根据脑部CT或MRI诊断结果将其分为单纯黄疸组(n=71)和合并脑损伤组(n=57),选择同时期内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生产的健康新生儿57例作为健康组。收集各组患儿血清IGF-1、NSE、MBP值,采用相关系数分析IGF-1、NSE、MBP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脑损伤发生相关性;建立ROC曲线探讨IGF-1、NSE、MBP联合检查对预测黄疸新生儿并发脑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健康组血清IGF-1、NSE、MBP水平分别为(13.02±2.54)、(10.98±2.03)、(3.22±1.05)μg/L,单纯黄疸组分别为(40.05±3.78)、(29.77±2.71)、(4.39±1.56)μg/L,合并脑损伤组分别为(80.24±4.66)、(41.09±3.38)、(7.66±2.30)μg/L。较健康组,单纯黄疸组、合并脑损伤组患儿IGF-1、NSE、MB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合并脑损伤组患儿IGF-1、NSE、MBP水平高于单纯黄疸组(P<0.05)。IGF-1与NSE、MBP均呈正相关关系(r=0.516、0.488,P<0.05);IGF-1、NSE、MBP与脑损伤发生相关(P<0.05)。IGF-1、NSE、MBP诊断脑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7、0.793、0.661,IGF-1、NSE、MBP联合诊断的AUC、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大于IGF-1、NSE、MBP单独或两两联合诊断(P<0.05)。结论黄疸并发脑损伤患儿血清IGF-1、NSE、MBP显著升高,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脑损伤的预测因子,有望成为临床检测黄疸新生儿并发脑损伤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脑损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髓鞘碱性蛋白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发病48h内同型半胱氨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俊 杜丹心 +1 位作者 刘佳 张明洁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83-484,487,共3页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在冠心病(CHD)患者发病48h内的变化。方法采用相关仪器对300例CHD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cy、血浆vWF及全血TF-PCA水平进行检测和统计...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在冠心病(CHD)患者发病48h内的变化。方法采用相关仪器对300例CHD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cy、血浆vWF及全血TF-PCA水平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300例CHD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n=96),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n=100)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n=104)。结果 CHD患者Hcy、vWF及TF-PC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AMI组>UAP组>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及UAP组vWF及TF-PCA水平较SAP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糖尿病、高血压的SAP、UAP及AMI患者较未伴糖尿病、高血压同组患者Hcy水平均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及AMI组vWF及TF-PC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检测Hcy、vWF及TF-PCA对CHD患者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均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稳定型心绞痛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组织因子促凝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