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教融合中地方高校推动区域非遗传承的实践——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丹 赵金龙 《服饰导刊》 2020年第6期65-67,共3页
[研究意义]地方高校是区域文化中心,聚集了区域内众多资源,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地方高校所具备的人力、物力、智力和学科融合、科研平台、学术氛围等优势,为区域性非遗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文教融合中地方高校推动非传承... [研究意义]地方高校是区域文化中心,聚集了区域内众多资源,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地方高校所具备的人力、物力、智力和学科融合、科研平台、学术氛围等优势,为区域性非遗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文教融合中地方高校推动非传承的实践研究较少。文章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推动区域性非遗传承,实现文化和教育深度融合,以期对地方高校推动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研究者者起到参考借鉴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地方高校推动区域非遗传承的可能性,武汉纺织大学推动区域非遗传承的实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地方高校的职能契合了非遗传承的需求;地方高校的参与提高了非遗传承的能力;非遗保护传承提升了地方高校办学水平。探索出“科学研究为基础、教育教学为抓手、创新开发为途径、保护传承为目标”地方高校推动区域非遗的系统化保护传承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非遗 传承 实践
下载PDF
武汉纺织大学与中纺联非遗办签订推动纺织非遗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2
作者 向靖雯 赵金龙 《服饰导刊》 2020年第5期98-99,共2页
2020年9月20~22日,以“提振非遗消费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在沈阳召开。此次大会得到了国家文旅部、工信部指导支持,由中纺联和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主办,中纺联非遗办、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沈阳盛京满绣文化产... 2020年9月20~22日,以“提振非遗消费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在沈阳召开。此次大会得到了国家文旅部、工信部指导支持,由中纺联和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主办,中纺联非遗办、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沈阳盛京满绣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中国纺联驻广东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桐视界(辽宁)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 广东潮州 非遗文化 纺织 中共沈阳市委 中国纺织工业 工作站 美好生活
下载PDF
江西省省级以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赖文蕾 李斌 《服饰导刊》 2021年第1期31-37,共7页
[研究意义]江西省省级以上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发展地域文化经济。[研究方法]文章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所公布的5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文旅部确认并公布的... [研究意义]江西省省级以上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发展地域文化经济。[研究方法]文章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所公布的5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文旅部确认并公布的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整理分析,旨在归纳整理出江西省省级以上的纺织类非遗名录并就名录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认为:江西省省级以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服饰、纺织技艺和刺绣技艺这三类为主;数量上,江西省省级以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要比省级以上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要少、占比要少,其中江西省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总数的5%,江西省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的4%;时间维度上,江西省省级以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多出现在隋唐至明清时期,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政策有较大影响;空间地域上而言,江西省省级以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地域性分布整体为聚状分散、点状聚集,赣北、赣中、赣南均有块状同类分布,地势地貌、植被种类等对其分布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纺织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整理
下载PDF
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唐素 李斌 《服饰导刊》 2020年第5期27-33,共7页
[研究意义]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化整理和研究较少,文章旨在对安徽省纺织类非遗项目进行系统化整理,分析其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为其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章根据国家确认并公布的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研究意义]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化整理和研究较少,文章旨在对安徽省纺织类非遗项目进行系统化整理,分析其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为其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章根据国家确认并公布的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5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文献分析、数据整理、图文采集的方法,系统分析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区域分布及造成其现状的原因。[研究结果与结论]整理分析发现:①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少,国家级纺织类非遗项目仅为1项,省级纺织类非遗项目为7项。②在地域分布上,分布分散,区域特征不明显;在原材料的选用上,大多以棉麻为主要原材料。究其原因,与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发展和地区非遗项目申报倾向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纺织 安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整理
下载PDF
湖南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玉琳 刘安定 赵金龙 《服饰导刊》 2021年第2期44-50,共7页
[研究意义]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但对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计和分析不够完善,导致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实施难以开展,研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是提高... [研究意义]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但对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计和分析不够完善,导致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实施难以开展,研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是提高非遗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研究方法]文章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4批省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研究对象,通过素材收集、归纳整理、数据分析、图文展示,系统分析湖南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特征与地域分布状况。[研究结果与结论]整理发现:湖南省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少,占省级总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比8%,主要分为纺织、印染、刺绣、服饰四类;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域性整体呈现出以湘西为主的非遗产集聚中心向其他地区非均衡式分散的演化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空间和时间分布产生影响;非遗的保护与升级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文化的协调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纺织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系统分析 协调发展
下载PDF
湖南省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玉琳 刘安定 赵金龙 《服饰导刊》 2020年第5期21-26,共6页
[研究意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精湛、极具地方特色,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传承起着极好的作用。[研究方法]文章根据国务院文化部公布的四个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湖南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分析,[研究结... [研究意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精湛、极具地方特色,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传承起着极好的作用。[研究方法]文章根据国务院文化部公布的四个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湖南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认为:湖南省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25项,占全省国家级纺织类非遗项目总数的18%;其分为纺织、印染、刺绣和服饰四大类;其中纺织类3项,印染类1项,刺绣类9项,服饰类12项;从空间分布上看,湖南省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区及单位分布上呈现集聚型特征,主要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中心向其他各地区分散,18个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明显的集聚性,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居多,而湘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居少,刺绣类和服饰类项目居多,而纺织类和印染类项目居少,空间的分布结构上不具有均衡性;从时间分布上看,四个批次的项目数量呈现递减趋势,从第一批次到第四批次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明显减少,湖南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申报没有得到重视,导致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创新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和创新 整理分析
下载PDF
宁夏回族自治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 被引量:1
7
作者 桂超 张丹 赵金龙 《服饰导刊》 2021年第2期57-61,共5页
[研究意义]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多民族聚居地,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少,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少之又少。本文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整理分析,以期对相关研究者起到参考借鉴作用。[研究方法]文... [研究意义]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多民族聚居地,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少,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少之又少。本文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整理分析,以期对相关研究者起到参考借鉴作用。[研究方法]文章以中国国务院2006、2008、2011、2014年批准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公布的区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基础,采用分类归纳、数据统计、分析对比等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区级、省级、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特点进行整理。[研究结果]整理发现:宁夏地区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共计2项,从全国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占比1.7%;分为民俗和传统技艺二大类;宁夏回族自治区区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7项;分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和民俗三大类;其中1项为传统美术类,5项为传统手工艺类,1项为民俗类;宁夏回族自治区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2项;分为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其中1项为传统美术类,1项为传统技艺类;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家级纺织类非遗申报仅在2006年仅有1个,数量极少,第二、第三批次均没有,第四批次仅有1个,宁夏回族自治区区级纺织类非遗申报第一批次数量较多,第二、第三批、第四批次均没有,第五批次又呈上升状态,区级纺织类非遗项目申报有待发展,省级纺织类非遗项目申报仅仅在第五批才有。从区级、省级、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发展来看,宁夏回族自治区纺织类非遗项目申报后期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录整理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下载PDF
《大学》中的纺织服饰考
8
作者 李斌 韩方静 +1 位作者 梁文倩 李强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2-115,共4页
《大学》中的相关句章蕴含丰富的纺织服饰信息,这些信息有丰富纺织服饰技术史断代和纺织文化的作用。文章结合纺织服饰考古,通过对《大学》之中的"斐""缉""孝""机"进行字词训诂。研究认为:&qu... 《大学》中的相关句章蕴含丰富的纺织服饰信息,这些信息有丰富纺织服饰技术史断代和纺织文化的作用。文章结合纺织服饰考古,通过对《大学》之中的"斐""缉""孝""机"进行字词训诂。研究认为:"有斐君子"之"斐"指服饰上的纹样,而"有斐君子"则是指君子着有纹样的服饰,起到规范行为的警醒作用;"於缉熙敬止"之"缉"乃绩茎皮纤维之意,而"缉熙"本意指纺纱之风蔚然,引申则是百姓知礼;"孝者,所以事君也"之"孝"与"教"形体有相同部分但却不同源,"教"的初形演变成今形是纺织技术技术进步但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衰落的反映,深层次上与士人阶层兴起和孝文化的发展有关;"其机如此"之"机"初意并不是指织机,由此可推出中国古代杼与筘的出现应该是东汉后,远晚于传统文本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纺织服饰 “斐” “缉” “孝” “机”
下载PDF
基于Vlog视角下中国传统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9
作者 李京平 苏子涵 +1 位作者 胡荒静琳 赵金龙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Vlog是视频创作的流行趋势,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中要不断融入新兴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探寻Vlog视角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研究认为... Vlog是视频创作的流行趋势,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中要不断融入新兴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探寻Vlog视角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研究认为:第一,Vlog平台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专业化Vlog受众数量过少、缺少已认证的专业化Vlog账号、保护内容碎片化、Vlog内容同质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业化程度低五个方面。第二,Vlog平台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育、加强与专业传承机构协作、融合新媒体技术、建立合适的创作机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Vlog促进非遗产品销售这五方面入手。第三,“纺道服途”团队的Vlog平台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反响良好,该模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og 染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
下载PDF
中国古代纺织神话文本的考古学研究之综述与展望
10
作者 程轶凡 刘安定 《服饰导刊》 2020年第2期55-58,共4页
中国古代纺织神话文本考古学研究在当前纺织史学界相对薄弱和忽视,然而这方面研究可以对纺织起源、风俗、地方性知识的形成进行重新解读和构建,有利纺织史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文章基于此,对其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 中国古代纺织神话文本考古学研究在当前纺织史学界相对薄弱和忽视,然而这方面研究可以对纺织起源、风俗、地方性知识的形成进行重新解读和构建,有利纺织史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文章基于此,对其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国古代纺织神话文本考古学研究进行一个范式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史 考古学研究 地方性知识 综述与展望 研究思路 国内外研究现状 重新解读
下载PDF
《说文解字》中纺织用植物纤维的整理(一) 被引量:4
11
作者 余晓芸 李强 钟蔚 《服饰导刊》 2021年第1期5-7,共3页
中国意义上最早的字典(最初叫字书,直到《康熙字典》出现后,才用字典这个词)是汉代以前成书的《尔雅》,不过严格上来说《尔雅》只能算是训诂(字典的部分功能)。所谓训是指用通俗的话去解释词义,所谓诂是用当时的话去解释古语或用较通行... 中国意义上最早的字典(最初叫字书,直到《康熙字典》出现后,才用字典这个词)是汉代以前成书的《尔雅》,不过严格上来说《尔雅》只能算是训诂(字典的部分功能)。所谓训是指用通俗的话去解释词义,所谓诂是用当时的话去解释古语或用较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因此训诂泛指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关于字书出现过《史籀》《苍撷》《爰历》《博学》《训纂》《急就篇》等,直到东汉许慎(约58年~约147年,一说约30年~约121年)编写了《说文解字》,创立了六书理论,让《说文解字》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之一[1]。《说文解字》不仅是对文字符号的梳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雅》 《说文解字》 《康熙字典》 传统文化内涵 植物纤维 文字符号 《急就篇》 六书理论
下载PDF
基于地方性知识视角下中国长三角地区传统染织技术与文化的系统研究——评《从传统染织技术到地域文化的形成》
12
作者 李强 《服饰导刊》 2021年第1期118-121,共4页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地方性知识,只是传播和影响的范围大小不同而已。物质文明是文化的基础,而在创造物质文明过程中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技术的进步影响着文明乃至文化的进程。中国上古代时代的三皇五帝(部落联盟的首领)的神...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地方性知识,只是传播和影响的范围大小不同而已。物质文明是文化的基础,而在创造物质文明过程中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技术的进步影响着文明乃至文化的进程。中国上古代时代的三皇五帝(部落联盟的首领)的神话传说表明部落联盟的首领们无一例外都是因技术而王天下,这是技术重要性的体现。在古代较陶瓷技艺、金属冶炼技艺等硬物质文明的标志(阳性文明),染织技术则为软物质文明的标志(阴性文明),它的表现形式——织物和纺织机械不易保存,而使描述年代久远的历史文本无法以软物质文明进行精确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机械 金属冶炼 部落联盟 地方性知识 地域文化 神话传说 传统染织 三皇五帝
下载PDF
《延喜式》中的花楼织机研究
13
作者 刘安定 孙婉莹 秦雨萱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1-167,共7页
针对日本《延喜式》记录中花楼织机是否存在的问题,文章运用中日古文献、纺织品考古两维印证的方法,得到最早在初唐末期,至迟在晚唐时期花楼织机已经传播到日本,并极大促进了日本织造水平提高的结论。研究表明:《延喜式》中绫织机织匠... 针对日本《延喜式》记录中花楼织机是否存在的问题,文章运用中日古文献、纺织品考古两维印证的方法,得到最早在初唐末期,至迟在晚唐时期花楼织机已经传播到日本,并极大促进了日本织造水平提高的结论。研究表明:《延喜式》中绫织机织匠数与花楼织机织匠人数吻合,反映了其绫织机为花楼织机的可能;中国《敦煌文书》辅证了花楼织机最初应用于绫织物的事实,同时,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染织文物实证了日本延长年间花楼织机的存在;《延喜式》中织部寮织机用竹数量符合花楼织机衢脚的需求,并且绫织机综丝用量符合花楼织机装造规律。文章结合《大宝律令》中有关“挑文师”的记录,可以推断最早初唐末期、至迟晚唐时期日本织部司存在着花楼织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喜式 敦煌文书 丝织物品种 花楼织机 绫织物 纺织品考古
下载PDF
基于1920—1940年月份牌广告中旗袍的造型嬗变研究
14
作者 李惠 苏子涵 +1 位作者 夏雨微 刘安定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6-154,共9页
针对1920—1940年旗袍造型变迁问题,文章基于月份牌广告中的图像信息,采用图像视读、文献研究及设计还原的方法,分析其种类、发展规律及成因。研究表明:1)月份牌广告中1920—1940年的旗袍发展主要经历了马甲旗袍、及膝旗袍、扫地旗袍与... 针对1920—1940年旗袍造型变迁问题,文章基于月份牌广告中的图像信息,采用图像视读、文献研究及设计还原的方法,分析其种类、发展规律及成因。研究表明:1)月份牌广告中1920—1940年的旗袍发展主要经历了马甲旗袍、及膝旗袍、扫地旗袍与改良旗袍几种形态。2)月份牌广告中旗袍造型变迁与当时经济发展、国际时装及西式内衣的普及都存在一定联系,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改良旗袍与这些因素关联最为深刻。3)此期间旗袍发展得益于月份牌广告的宣传,旗袍造型的变化也为月份牌带来了更多创作素材,两者相辅相成。4)该时期月份牌广告中旗袍的发展是女性追求自身解放的结果,同时月份牌对女性解放具有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份牌广告 1920—1940年 旗袍 款式特征 造型变迁 女性解放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以台儿庄运河文化展为例
15
作者 刘凌蓓 张丹 赵金龙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3年第4期65-67,共3页
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山东省文化厅批准设立的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2010年实验区成立以来,在保护非遗文化的方式上,采用展览的方式,进行设计宣传,以达到保护非遗文化的设想。通过营造情境空间的方法,提出沉浸体验... 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山东省文化厅批准设立的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2010年实验区成立以来,在保护非遗文化的方式上,采用展览的方式,进行设计宣传,以达到保护非遗文化的设想。通过营造情境空间的方法,提出沉浸体验的展览导向,巧妙融合展品风格,提供布展新思路,优化参展体验,增强公众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使该文化展不断扩大影响力,有效拓展了对外传播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示设计 台儿庄运河
下载PDF
中国联珠纹织物纹样的变迁及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荒静琳 李斌 《服饰导刊》 2020年第2期59-63,共5页
[研究意义]联珠纹在中国织物上应用属于胡风东渐,在西域被引进,并内传至中原地区和中国化。虽然它的流行时间很短,但它却促进了中国后世团窠纹样结构的形成。[研究内容]文章对中国联珠纹织物纹样的变迁进行爬梳,并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宏... [研究意义]联珠纹在中国织物上应用属于胡风东渐,在西域被引进,并内传至中原地区和中国化。虽然它的流行时间很短,但它却促进了中国后世团窠纹样结构的形成。[研究内容]文章对中国联珠纹织物纹样的变迁进行爬梳,并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宏微观方面的述评,发现其在当代女装设计上还存在很大的设计空间,以期引起服装设计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联珠纹织物 变迁 研究综述
下载PDF
先秦楚地成人礼首服研究
17
作者 陶辉 吴倩倩 +2 位作者 李斌 苏亚兰 KANG Huihui 《服饰导刊》 2022年第6期31-37,共7页
[研究意义]先秦时期成人礼已经成为孩童向成人跨越的重要仪式体现,本文针对先秦时期楚地成人礼首服问题,为梳理华夏楚地成人礼发展脉络之初始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研究方法]文章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对其展开探索,[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证... [研究意义]先秦时期成人礼已经成为孩童向成人跨越的重要仪式体现,本文针对先秦时期楚地成人礼首服问题,为梳理华夏楚地成人礼发展脉络之初始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研究方法]文章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对其展开探索,[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证明:①先秦楚地男子冠礼首服具有强烈政治意味,缁布冠代表着政治权力,庶民缁布冠为圆帽之形、士族以上用缁布冠由冠体、缨带等部分组成,无需加笄;皮弁代表军事权利,皮料为之、形如覆杯、接缝装饰、加笄纮组缨结构颌下系结;爵弁则代表祭祀及宗庙继承权,爵弁加笄固定,有冠板有仰倾之势。②女子成人礼加笄象征女子成年,有单体复体两式、材质有木、玉、金属等,单体式更强调固定发髻的功能性,复体式则更强调体现身份地位的装饰性;结缨则喻示女子养贞洁,缨带的纹样亦有着浓烈的楚文化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成人礼 冠礼 笄礼 楚地首服
下载PDF
秦汉时期女性内衣形制探析
18
作者 秦雨萱 邵康 刘安定 《服饰导刊》 2023年第3期8-12,共5页
针对秦汉时期女性内衣形制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研究与考古实物二维印证的研究方法,厘清秦汉时期内衣称谓及其形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裤装的产生使服饰结构发生改变,进而促使秦汉时期半身型女性内衣大量产生以及完善,而裤装上腰形制... 针对秦汉时期女性内衣形制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研究与考古实物二维印证的研究方法,厘清秦汉时期内衣称谓及其形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裤装的产生使服饰结构发生改变,进而促使秦汉时期半身型女性内衣大量产生以及完善,而裤装上腰形制的转变使下装的整体形制和功能随之发生变化,并使裤装具有成为内衣的可能;在这种上下分开形制的内衣大量产生的情况下,固扣材料的缺失使这一时期女性内衣呈现“以带吊缚”的形制特点,并成为以带吊缚式内衣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女性 内衣 形制
下载PDF
甲骨文中的服装起源辨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安定 唐素 +1 位作者 李强 陶辉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67-73,80,共8页
为探究甲骨文与中国服装起源的内在联系,结合文献学与考古学的相关发现,运用古汉字字源学解析甲骨文中的腰带、帽以及足服等与服装相关的汉字,得到服装起源于劳动需要的结论。即:中国传统服装的本源是原始皮质腰带,是一种携带工具的工具... 为探究甲骨文与中国服装起源的内在联系,结合文献学与考古学的相关发现,运用古汉字字源学解析甲骨文中的腰带、帽以及足服等与服装相关的汉字,得到服装起源于劳动需要的结论。即:中国传统服装的本源是原始皮质腰带,是一种携带工具的工具,甲骨文“(带)”字就是服装的初态,即皮质腰带加上前巾与后巾的形制;首服中的“帽”最初是原始人类捕猎时的重要工具或手段,随着原始人类生产技术的提高,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冠”,到了新石器时代“冠”逐渐发展成为礼仪文化中的重要道具;足服的产生与原始战争有着必然的联系,其最终的成型受限于制革与纤维加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提取甲骨文中的相关信息作为服装起源的基准点,可以合理地对中国传统服装的起源进行科学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服装 起源 首服 足服
下载PDF
中国古代成语中的先秦华夏族服饰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可潍 沙莎 +2 位作者 刘安定 叶洪光 李斌 《服饰导刊》 2020年第1期26-32,共7页
[研究方法]针对先秦时期华夏族(汉族前身)的服饰形制与文化的问题,基于中国古代成语的分析,融合古汉字字源学与先秦时期服饰文物考古三方印证的方法,得到先秦时期华夏族的主流服饰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建构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研... [研究方法]针对先秦时期华夏族(汉族前身)的服饰形制与文化的问题,基于中国古代成语的分析,融合古汉字字源学与先秦时期服饰文物考古三方印证的方法,得到先秦时期华夏族的主流服饰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建构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①成语“天衣无缝”说明了中国原始社会最早的服装应为贯头式,无需缝纫;②成语“束发右衽”“张袂成阴”“前襟后裾”反映了在“礼”的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服饰的正统形制;③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成语已经开始引申社会文化层次,用服饰及其部件的作用、状况来反映当时的处境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 先秦时期 华夏 服装 考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