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运动与中国音乐的历史诠释 被引量:2
1
作者 田可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共3页
2009年是五四运动发生90周年。五四运动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导致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根本的变革。回顾以往,关照五四运动对中国音乐发展,并作出新的历史诠释,是我们重视五四运动的必然。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中国音乐 影响 历史诠释
下载PDF
曾侯乙编钟复制的音律定位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34,共5页
本文在遵循双音钟内正、侧鼓音协和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曾侯乙编钟铭文所隐含的律学内涵的分析、研究,探索了原设计音位的结构关系,提出了曾侯乙编钟十二律位的理论数据,并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如何尽可能保持原音乐性能方面的一些问... 本文在遵循双音钟内正、侧鼓音协和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曾侯乙编钟铭文所隐含的律学内涵的分析、研究,探索了原设计音位的结构关系,提出了曾侯乙编钟十二律位的理论数据,并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如何尽可能保持原音乐性能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复制钟 几何结构 调律 曾体系 允许误差 基准 一体钟
下载PDF
三分损益十二律“大、小阴阳之说与“上、下相生之序”——朱载堉《律学新说·论大阴阳、小阴阳》解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谷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6,共8页
朱载堉在《律学新说》"论大阴阳、小阴阳"篇中,引前世律家之言,论十二律之"阴阳"及上、下相生之本原,辨诸家之得失,驳班固、季通之乖谬,是一篇自《吕氏春秋》、《淮南子》问世以来,有关三分损益十二律相生次序的正... 朱载堉在《律学新说》"论大阴阳、小阴阳"篇中,引前世律家之言,论十二律之"阴阳"及上、下相生之本原,辨诸家之得失,驳班固、季通之乖谬,是一篇自《吕氏春秋》、《淮南子》问世以来,有关三分损益十二律相生次序的正本清源之作,对解读秦汉以来的三分损益律理论,解析其相关乐律学术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解读朱载堉该篇之言,文章作者进一步梳理前世律家聚讼不绝的"十二律相生次序之辩",以揭示"上生"、"下生"术语的本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载埔 《律学新说》 十二律 “上生” “下生” 解析
下载PDF
借西方的钥匙开自己的锁--中国近现代以来学术研究中的问题 被引量:8
4
作者 宋祥瑞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7-100,共4页
中国现代学术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且彼此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第一,用西方具体学科的概念、方法来阐释中国的学术及其问题。这种研究之道叫做"借别人的钥匙开自己的锁"。第二,中国现代学术是一个持续地走向非传统之道的冒险历... 中国现代学术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且彼此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第一,用西方具体学科的概念、方法来阐释中国的学术及其问题。这种研究之道叫做"借别人的钥匙开自己的锁"。第二,中国现代学术是一个持续地走向非传统之道的冒险历程。中国现代学术可以魏源之"师夷长技以制夷"为起点,迄严复大译西书始;尤其是关于体用之辨发表后,中国学者就开始了以西方思想作基础思考中国问题,以西学作规范研究中国学术的取向。这种研究策略基本上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学术 学科概念 学科方法 研究策略
下载PDF
曾侯乙钟律与清商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7,共5页
清商音乐起源于先秦,盛行于西汉。曾侯乙编钟产生于战国时期,它的音律基本形态结构是否与清商律有一定内在联系?文章认为无论曾侯乙的甬钟还是纽钟以及信阳的春秋等编钟,在律列或音阶的结构上都几乎与无射清商律或清商调相同,由此证明... 清商音乐起源于先秦,盛行于西汉。曾侯乙编钟产生于战国时期,它的音律基本形态结构是否与清商律有一定内在联系?文章认为无论曾侯乙的甬钟还是纽钟以及信阳的春秋等编钟,在律列或音阶的结构上都几乎与无射清商律或清商调相同,由此证明曾侯乙编钟的确存在着在音乐基本形态方面与楚音乐文化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清商音乐 音律 形态结构
下载PDF
曾钟音列结构与长江文化区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匡民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4-47,共4页
长江区域文化,是曾侯乙编钟的背景。自古以来已分为巴蜀、荆楚、吴越三个文化区。其歌乐文化,史不中断、地不变迁沿袭至今。中南色彩区歌乐文化,承受其古区歌乐文化,形成了多元歌乐混融体歌乐文化。以婚丧礼乐,尚巫信“三教”;米文化之... 长江区域文化,是曾侯乙编钟的背景。自古以来已分为巴蜀、荆楚、吴越三个文化区。其歌乐文化,史不中断、地不变迁沿袭至今。中南色彩区歌乐文化,承受其古区歌乐文化,形成了多元歌乐混融体歌乐文化。以婚丧礼乐,尚巫信“三教”;米文化之歌,薅秧打锣鼓;楚歌多和声,传今二千年为证。随楚科技文化,一度光辉灿烂,居天下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文化区 色彩区 多元 混融 同化 米文化 冲要
下载PDF
戏曲作曲史的动态规律(下)
7
作者 刘正维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文章通过历史文献、作曲实践、形态发展、作品剖析,论述了千年来我国戏曲作曲史的动态规律;并从音乐结构、旋律写作、过门发展、主题创作、调式调性驾驭、性格化创作等方面阐述了诸多的具有民族特性的作曲技术与技巧问题。
关键词 戏曲作曲 黄金时期 大变革 变奏曲 扬调 屈调
下载PDF
《孟姜女》歌系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13
8
作者 方芸 蔡际洲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41,67,共11页
《孟姜女》歌系,是指流传全国的汉族民歌《孟姜女》,因其共同的渊源关系所形成的曲调系统。其在全国的分布特点是:1.从总体上看,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要多于南方;以黑河一腾冲人口地理分布线为界,东部要多于西部。2.从自然环境的分布看,... 《孟姜女》歌系,是指流传全国的汉族民歌《孟姜女》,因其共同的渊源关系所形成的曲调系统。其在全国的分布特点是:1.从总体上看,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要多于南方;以黑河一腾冲人口地理分布线为界,东部要多于西部。2.从自然环境的分布看,首先是以江浙为中心,往北沿着京杭大运河传播,其次是沿海岸线传播。3.从音乐形态的分布看,《孟姜女》调的发源地在苏南。其次,《孟姜女》歌系的分布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传统民歌在不同地区分布的特点。4从文学形态的分布看,《孟姜女》歌系的曲调多是反映农业文明时期的女性对生活不满的情绪和劳动人民对黑暗社会的控诉。这种分布特点与《孟姜女》的民间文学特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 歌系 民歌 地理分布 中国传统音乐 民族音乐学
原文传递
[剪靛花]的流变--[剪靛花]歌系研究之三 被引量:5
9
作者 康玲 蔡际洲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6,139,共6页
这是作者关于[剪靛花]歌系研究的第三篇文章,该文对[剪靛花]在各地的流变情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内容主要有音乐本体的流变、文学本体的流变和演唱场合功能的流变等。
关键词 剪靛花 民歌 同宗民歌 流变 中国传统音乐 民族音乐学
原文传递
[剪靛花]歌系形成的文化阐释--[剪靛花]歌系研究之四 被引量:4
10
作者 康玲 蔡际洲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92,99,共7页
这是作者关于[剪靛花]歌系研究的第四篇文章,文章结合已有[剪靛花]歌系的研究,探索了[剪靛花]的流传与社会历史背景、节日民俗的关系,及其传播途径与历史渊源。
关键词 剪靛花 民歌 文化阐释 传播 渊源 中国传统音乐 民族音乐学
原文传递
西安鼓乐调的猜想 被引量:7
11
作者 郑荣达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5-81,共7页
1980年代以来,有关西安鼓乐的乐调解读、音乐形态、乐调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从所见的译谱情况来看,尚有一些疑点需要进一步讨论。本文通过传谱和译谱的对照比较,对四调的基本形态和存在的意义作了探讨。
关键词 西安鼓乐 工尺 宫调 套数 古谱 过曲 集曲 移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