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杨氏牵正散结合针刺治疗对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1
作者
王梅康
曾宪峰
+1 位作者
梁贵喜
高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4期7775-7775,7779,共2页
为探讨治疗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的不同治疗方法,对治疗组50例,通过针药结合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单一针刺治疗。治疗组治愈率66%,对照组治愈率34%,两组治愈率及治愈者所需疗次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关键词
杨氏牵正散
针刺疗法
联合治疗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功能恢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许建阳运用三才封髓丹治疗脊髓空洞症经验
被引量:
5
2
作者
王梅康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62-662,共1页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许建阳
三才封髓丹
治疗
中西医结合科
神经系统疾病
科研工作
遣方用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对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
11
3
作者
王梅康
曾宪峰
郝晋东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3期100-101,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探讨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三因素对针刺治疗面神经炎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2004-05/2005-05门诊和住院面神经炎患者72例,病程在1~3个月内。选穴:体穴选合谷、太...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探讨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三因素对针刺治疗面神经炎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2004-05/2005-05门诊和住院面神经炎患者72例,病程在1~3个月内。选穴:体穴选合谷、太冲,并随症加减;面部选穴:阳白、太阳、四白、颧廖、地仓、颊车、下关、翳风等穴位,并且采用透刺法。以评分方式来评定治疗前后的语言、面部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的恢复程度(痊愈:积分增加达24分以上者;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者;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以上者;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者)。考察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针刺时机(A:1~7d,B:8 ̄21d,C:22d~3个月),刺激量(轻、中、重),针法(健患侧同时刺、患侧刺、健侧刺)3个因素及3个水平在获得临床疗效的主次地位和优劣作用,最后确定其最优化作用。结果:7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针刺后语言功能、面部运动功能、综合功能评分均高于针刺前[(3.25±0.72),(2.58±0.54)分;(15.24±1.25),(12.17±1.06)分;(4.76±0.20),(2.72±0.26)分,t=4.12 ̄5.72,P<0.01]。②针法以健患侧同时刺效果最好,但与健侧刺、患侧刺二针法比较,差异不显著。③刺激量以轻刺激效果最好,优于重刺激量与中刺激量;针刺时机以发病7d内针刺效果最好。结论:以针刺时机7d内、健患侧同时刺、轻刺激量的组合治疗效果最佳,说明多因素在不同水平上的优化组合,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疾病
针刺
因素分析
统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针刺改善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的优选方案分析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梅康
赵秀芳
郝晋东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23-25,共3页
ngjiazhoumicrocirculationduetocerebofotherfactors.Alternativeacupunctu目的:分析针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推导出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最佳疗效方案。方法:①选择2002-01/2004-0...
ngjiazhoumicrocirculationduetocerebofotherfactors.Alternativeacupunctu目的:分析针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推导出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最佳疗效方案。方法:①选择2002-01/2004-01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63例,男40例,女23例。其中脑血栓形成48例,腔隙性脑梗死15例,均自愿接受规范化针刺治疗。选用30号华佗牌毫针,于每日14:00左右开始针刺治疗,每穴均按相关要求取得相应针感。同时常规西药治疗。②考察毫针针刺治疗脑梗死的针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4个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的主次作用,同时考察了上述4个因素的各3个水平[针刺时机:病程1~10,11~20,21~30d;选穴配伍:头穴、体穴、头体穴(头穴指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的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等,视临床表现可加取相应头穴;阴经体穴指“醒脑开窍”法穴组,主穴为内关、人中、三阴交,副穴为极泉、尺泽、委中。阳经体穴指“上下配穴”法穴组,主穴为上闪电、下闪电,配穴为臂中、足三里。瘫侧刺为单纯针刺瘫痪侧体穴和致病梗死灶侧头穴,健侧刺与之相反,健瘫侧交替刺为两者的交替);刺激量:轻刺激量、中刺激量、重刺激量(轻刺激量:隔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1次,头针捻转100次/min,行针次数为2次,行针间隔10min,留针20min,15次为1个疗程;中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1次,头针捻转150次/min,行针次数为4次,行针间隔5min,留针20min,30次为1疗程;重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3次,头针捻转250次/min,行针次数为6次,行针间隔5min,留针20min,30次为1疗程);针刺部位:健侧刺、瘫侧刺、健患侧交替刺]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③应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脑梗死针刺疗效的4因素3水平搭配组合方案与脑梗死甲襞微循环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6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针刺时机、刺激量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非常显著,针刺部位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亦起到非常显著地作用,选穴配伍因素在临床获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不大。在脑梗死患者病程10d内针刺疗效优于10d后针刺;重刺激量和中刺激量手法疗效优于轻刺激量手法(P<0.05),重、中刺激量手法间则差异不明显(P>0.05);健患侧交替针刺优于单纯健侧针刺(P<0.05),健患侧交替针刺与单纯瘫侧刺、瘫侧刺与健侧刺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在脑梗死病程10d内,采用重刺激量手法,健瘫侧交替针刺,可实现对脑梗死甲襞微循环相对最佳的改善作用。结论:在脑梗死病程10d之内,采用中重刺激量针刺法,健患侧交替针刺有关腧穴,对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作用优于相应因素的其他水平,健瘫侧交替针刺治疗,可较好提高针刺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针刺疗法
优选方案
微循环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杨氏牵正散结合针刺治疗对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1
作者
王梅康
曾宪峰
梁贵喜
高辉
机构
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出处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4期7775-7775,7779,共2页
文摘
为探讨治疗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的不同治疗方法,对治疗组50例,通过针药结合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单一针刺治疗。治疗组治愈率66%,对照组治愈率34%,两组治愈率及治愈者所需疗次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关键词
杨氏牵正散
针刺疗法
联合治疗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功能恢复
分类号
R277.751.2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许建阳运用三才封髓丹治疗脊髓空洞症经验
被引量:
5
2
作者
王梅康
机构
中国人民
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62-662,共1页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许建阳
三才封髓丹
治疗
中西医结合科
神经系统疾病
科研工作
遣方用药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277.7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对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
11
3
作者
王梅康
曾宪峰
郝晋东
机构
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出处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3期100-101,共2页
文摘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探讨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三因素对针刺治疗面神经炎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2004-05/2005-05门诊和住院面神经炎患者72例,病程在1~3个月内。选穴:体穴选合谷、太冲,并随症加减;面部选穴:阳白、太阳、四白、颧廖、地仓、颊车、下关、翳风等穴位,并且采用透刺法。以评分方式来评定治疗前后的语言、面部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的恢复程度(痊愈:积分增加达24分以上者;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者;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以上者;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者)。考察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针刺时机(A:1~7d,B:8 ̄21d,C:22d~3个月),刺激量(轻、中、重),针法(健患侧同时刺、患侧刺、健侧刺)3个因素及3个水平在获得临床疗效的主次地位和优劣作用,最后确定其最优化作用。结果:7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针刺后语言功能、面部运动功能、综合功能评分均高于针刺前[(3.25±0.72),(2.58±0.54)分;(15.24±1.25),(12.17±1.06)分;(4.76±0.20),(2.72±0.26)分,t=4.12 ̄5.72,P<0.01]。②针法以健患侧同时刺效果最好,但与健侧刺、患侧刺二针法比较,差异不显著。③刺激量以轻刺激效果最好,优于重刺激量与中刺激量;针刺时机以发病7d内针刺效果最好。结论:以针刺时机7d内、健患侧同时刺、轻刺激量的组合治疗效果最佳,说明多因素在不同水平上的优化组合,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
面神经疾病
针刺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分类号
R745.1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针刺改善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的优选方案分析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梅康
赵秀芳
郝晋东
机构
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出处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23-25,共3页
文摘
ngjiazhoumicrocirculationduetocerebofotherfactors.Alternativeacupunctu目的:分析针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推导出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最佳疗效方案。方法:①选择2002-01/2004-01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63例,男40例,女23例。其中脑血栓形成48例,腔隙性脑梗死15例,均自愿接受规范化针刺治疗。选用30号华佗牌毫针,于每日14:00左右开始针刺治疗,每穴均按相关要求取得相应针感。同时常规西药治疗。②考察毫针针刺治疗脑梗死的针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4个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的主次作用,同时考察了上述4个因素的各3个水平[针刺时机:病程1~10,11~20,21~30d;选穴配伍:头穴、体穴、头体穴(头穴指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的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等,视临床表现可加取相应头穴;阴经体穴指“醒脑开窍”法穴组,主穴为内关、人中、三阴交,副穴为极泉、尺泽、委中。阳经体穴指“上下配穴”法穴组,主穴为上闪电、下闪电,配穴为臂中、足三里。瘫侧刺为单纯针刺瘫痪侧体穴和致病梗死灶侧头穴,健侧刺与之相反,健瘫侧交替刺为两者的交替);刺激量:轻刺激量、中刺激量、重刺激量(轻刺激量:隔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1次,头针捻转100次/min,行针次数为2次,行针间隔10min,留针20min,15次为1个疗程;中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1次,头针捻转150次/min,行针次数为4次,行针间隔5min,留针20min,30次为1疗程;重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3次,头针捻转250次/min,行针次数为6次,行针间隔5min,留针20min,30次为1疗程);针刺部位:健侧刺、瘫侧刺、健患侧交替刺]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③应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脑梗死针刺疗效的4因素3水平搭配组合方案与脑梗死甲襞微循环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6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针刺时机、刺激量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非常显著,针刺部位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亦起到非常显著地作用,选穴配伍因素在临床获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不大。在脑梗死患者病程10d内针刺疗效优于10d后针刺;重刺激量和中刺激量手法疗效优于轻刺激量手法(P<0.05),重、中刺激量手法间则差异不明显(P>0.05);健患侧交替针刺优于单纯健侧针刺(P<0.05),健患侧交替针刺与单纯瘫侧刺、瘫侧刺与健侧刺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在脑梗死病程10d内,采用重刺激量手法,健瘫侧交替针刺,可实现对脑梗死甲襞微循环相对最佳的改善作用。结论:在脑梗死病程10d之内,采用中重刺激量针刺法,健患侧交替针刺有关腧穴,对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作用优于相应因素的其他水平,健瘫侧交替针刺治疗,可较好提高针刺疗效。
关键词
脑梗塞
针刺疗法
优选方案
微循环
正交试验
分类号
R742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杨氏牵正散结合针刺治疗对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王梅康
曾宪峰
梁贵喜
高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许建阳运用三才封髓丹治疗脊髓空洞症经验
王梅康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对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疗效的影响
王梅康
曾宪峰
郝晋东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针刺改善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的优选方案分析
王梅康
赵秀芳
郝晋东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