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 被引量:4
1
作者 涂悦 杨小飒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795-798,共4页
医院感染(HAI)是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显著增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公众健康的严重威胁。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接受侵入性操作较多等原因,更易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医院感染(HAI)是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显著增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公众健康的严重威胁。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接受侵入性操作较多等原因,更易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手术部位感染(SSI)等,使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因此,HAI的预防和治疗是NICU中疾病治疗的重要挑战。本文总结了NICU中HAI的常见类型、病原学特点、预防措施和抗菌治疗特点,旨在为NICU医务人员治疗HAI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感染 医院获得性肺炎 手术部位感染 医院获得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
下载PDF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9
2
作者 梁晋 祝捷 +2 位作者 李建国 张赛 陈旭义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急性sTBI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温治疗组(NT组)和亚低温治疗组(HT组),每组20例。NT组给予常规治疗,HT组在常规...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急性sTBI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温治疗组(NT组)和亚低温治疗组(HT组),每组20例。NT组给予常规治疗,HT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动态监测两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期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浓度。统计两组患者迟发性血肿、纤溶亢进、脑梗死3种常见凝血功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于伤后3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估预后。结果 NT组伤后PT、APTT、TT显著缩短,12 h达谷值〔PT(s):10.6&#177;0.8比11.6&#177;1.2,APTT(s):16.7&#177;1.2比20.8&#177;1.4,TT(s):9.8&#177;0.8比13.6&#177;0.8〕,Fg、D-二聚体水平于伤后显著上升,12 h达峰值〔Fg(g/L):3.2&#177;0.9比2.5&#177;0.8,D-二聚体(μg/L):4126.7&#177;1170.3比873.5&#177;140.2〕,表明NT组伤后12 h内呈现高凝状态,12 h后向纤溶亢进转变。HT组PT、APTT、TT在给予亚低温治疗后缓慢延长,于伤后12 h达峰值〔PT(s):14.4&#177;0.9比10.9&#177;1.0,APTT(s):45.4&#177;1.0比20.2&#177;1.0,TT (s):25.3&#177;1.2比13.0&#177;0.6〕,Fg逐渐下降,12 h达谷值(g/L:1.8&#177;0.7比2.3&#177;0.6),然后趋于正常水平;D-二聚体逐渐上升,12 h达峰值(μg/L:3079.8&#177;947.6比795.6&#177;120.7),72 h趋于正常水平,且HT组上述指标早于NT组恢复正常水平。NT组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高于HT组(10%比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T组纤溶亢进(5%比35%,P<0.05)和脑梗死(0比25%,P<0.05)的发生率低于NT组。HT组良好率较NT组明显升高(30%比5%,P<0.05),病死率明显高于HT组(25%比10%,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减轻sTBI患者凝血功能紊乱,降低凝血功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sTBI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颅脑损伤 重型 凝血功能 预后
下载PDF
醒脑静对颅脑创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0
3
作者 涂悦 杨细平 商崇智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30-232,236,共4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颅脑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3组(n=21):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静组。模型组与醒脑静组均采用自由落体撞击伤方法制作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开颅术,不造成脑损伤...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颅脑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3组(n=21):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静组。模型组与醒脑静组均采用自由落体撞击伤方法制作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开颅术,不造成脑损伤。醒脑静组在大鼠造模后10 min内经尾静脉注射醒脑静注射液10 ml/(kg·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则经尾静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三组均连续给药7 d。给药第7天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S-100B蛋白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脑组织含水量,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并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醒脑静组和模型组均有明显的神经缺损,脑组织含水量、MDA、S-100B蛋白和NSE水平明显升高,SOD、GSH-Px含量明显降低;醒脑静组与模型组比较,醒脑静组神经缺损程度及脑含水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血清中MDA和NS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SOD、GSH-Px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大鼠颅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及抑制氧自由基反应、保护神经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 颅脑损伤 神经缺损 脑含水量 氧自由基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S-100B蛋白水平
下载PDF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颅脑创伤急性期大鼠脑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苗笑梅 程世翔 +4 位作者 杨震 张赛 韩宛君 涂悦 孙洪涛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探讨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亚低温对颅脑创伤(TBI)大鼠急性期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75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5):假手术组(Sham)、颅脑创伤组(TBI)、放血组(BL)、亚低温组(MIH)、放血联合亚低温组(BL+MIH)。采用电子... 目的:探讨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亚低温对颅脑创伤(TBI)大鼠急性期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75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5):假手术组(Sham)、颅脑创伤组(TBI)、放血组(BL)、亚低温组(MIH)、放血联合亚低温组(BL+MIH)。采用电子脑皮质损伤撞击仪(eCCI)建立大鼠TBI模型,BL组于伤后即刻行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每日2次;MIH组在伤后即刻采用亚低温冰毯使体温降至32℃,持续干预6 h。伤后48 h分别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观察脑水肿变化(n=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观察行为学改变及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n=8)、伊文思蓝染色(EB)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BBB)(n=4)。结果:MRI显示,TBI组脑水肿及血肿明显,中线明显偏移;而干预组较TBI组水肿明显减轻,中线居中。与TBI组比较,各干预组m NS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而且BL+MIH组优于单独BL和MIH组(均P<0.01);各干预组脑含水量也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尤以MIH组和BL+MIH组降低最为显著(P<0.01);各干预组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而且MIH组和BL+MIH组显著优于单独BL组(P<0.05,P<0.01)。结论: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和亚低温均可以降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轻脑水肿,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对创伤性大鼠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且二者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井穴 亚低温 颅脑创伤 脑水肿 放血 大鼠
下载PDF
重型颅脑创伤继发应激性溃疡的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杰 陈旭义 +1 位作者 刘小伟 涂悦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99-101,共3页
应激性溃疡(SU)是重型颅脑创伤(s TBI)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存在致命威胁。目前,s TBI继发SU的西医病机是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保护屏障功能减弱等,但治疗药物比较局限,有些药物甚至会产生并发症;而中医方面,单味中药及汤剂治疗s TB... 应激性溃疡(SU)是重型颅脑创伤(s TBI)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存在致命威胁。目前,s TBI继发SU的西医病机是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保护屏障功能减弱等,但治疗药物比较局限,有些药物甚至会产生并发症;而中医方面,单味中药及汤剂治疗s TBI继发SU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诊疗标准不统一,但临床报道的有效率较高。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s TBI继发SU可互相取长补短,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应激性溃疡 机制 治疗
下载PDF
MRI-三维重建动态测量颅脑创伤模型大鼠的空腔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符锋 赵明亮 +5 位作者 李晓红 陈翀 王丽娜 孙洪涛 涂悦 张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0期5946-5952,共7页
背景:目前针对颅脑创伤后空腔的研究工作大多采用尸体标本或者针对实验动物取材后进行观察,无法实现动态评估空腔变化。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在颅脑创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5只雄性SD大鼠,使用电子脑皮质挫伤撞击仪制备颅脑创伤... 背景:目前针对颅脑创伤后空腔的研究工作大多采用尸体标本或者针对实验动物取材后进行观察,无法实现动态评估空腔变化。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在颅脑创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5只雄性SD大鼠,使用电子脑皮质挫伤撞击仪制备颅脑创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1天、第1个月、第2个月和第3个月获取大鼠颅脑MRI扫描数据,应用Mimics16.0软件重建颅脑创伤后空腔三维模型,在Meshmixer软件中分析颅脑创伤后空腔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重建模型图像轮廓清晰,均能从不同侧面和视角进行颅脑创伤空腔的观察和测量;(2)颅脑创伤后不同时间点的空腔体积及空腔表面积,除了第2个月与第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其他各个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空腔变化结果提示,颅脑创伤后第3个月空腔形状逐渐规则;(4)基于MRI扫描数据,结合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与模型分析软件Meshmixer,可方便、快捷地获取空腔模型,为动态评估颅脑创伤后空腔变化提供一种直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神经损伤与修复动物模型 三维重建 核磁共振 MIMICS 颅脑创伤 动态测量 空腔 Meshmixer DICOM 体积 表面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梁晋 祝捷 +2 位作者 李强 李建国 陈旭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6-978,共3页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患者的病情、流行病学特征及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神经外科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7月医院神经外科1 73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部位、医院感...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患者的病情、流行病学特征及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神经外科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7月医院神经外科1 73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部位、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药敏试验等进行分析,同时对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处理,对单因素进行χ2检验,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 732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57例,感染率9.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1.4%;年龄、住院天数、手术类型等是诱发神经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手术类型、开颅手术为独立危险因素(P<0.01);157例患者标本培养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7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9株占69.2%,革兰阳性菌31株占18.0%,真菌22株占12.8%;鲍氏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均为100.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0%,鲍氏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结论神经外科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临床中应重点关注年龄、住院天数、手术类型、留置尿管、开颅手术等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患者病原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努力降低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海博 梁海乾 +1 位作者 涂悦 张赛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6期95-97,共3页
放射性脑病( REP)又称放射性脑损伤,由 Fish-er等于1930年首次报告,是一种行头颈部放射性治疗后产生的神经系统损害[1],是头颈部肿瘤、颅内肿瘤及血管畸形等放射治疗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0.9%[2]。 REP发病率低... 放射性脑病( REP)又称放射性脑损伤,由 Fish-er等于1930年首次报告,是一种行头颈部放射性治疗后产生的神经系统损害[1],是头颈部肿瘤、颅内肿瘤及血管畸形等放射治疗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0.9%[2]。 REP发病率低但预后较差。随放射性治疗的普遍应用REP 发生率有所升高。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 REP 的发病部位与照射野密切相关,多为颞叶、小脑与脑干的白质[3]。 REP的治疗目前仍是临床研究一大难题。现就REP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损伤 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预后
下载PDF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薏苡仁对颅脑创伤性脑水肿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苗笑梅 程世翔 +2 位作者 孙洪涛 王景景 涂悦 《天津中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573-576,共4页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和中药薏苡仁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两者单独应用也取得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但对于他们联合应用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效果的研究报道少之又少。文章查阅了大量文献,总结出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颅脑创伤性昏迷患者...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和中药薏苡仁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两者单独应用也取得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但对于他们联合应用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效果的研究报道少之又少。文章查阅了大量文献,总结出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颅脑创伤性昏迷患者的醒脑开窍作用和通过调节氢离子(H^+)、钾离子(K^+)、钠离子(Na^+)、钙离子(Ca^(2+))等离子而达到减轻脑水肿及神经保护作用的中西医理论依据,并且阐述了薏苡仁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研究进展,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颅脑创伤性脑水肿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十二井穴 刺络放血 薏苡仁 脑水肿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特征及其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秀 孙圣凯 +6 位作者 陈孝储 陈旭义 刘洋 付浩 秦至臻 赵琳 王志宏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11期1315-1318,共4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瘤径大小与其位置及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动脉瘤瘤径大小、位置、Hunt-Hess(H-H)分级等。通过对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瘤径大小与其位置及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动脉瘤瘤径大小、位置、Hunt-Hess(H-H)分级等。通过对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图像判读,将动脉瘤按照瘤径大小(A组d<5.00 mm、B组5.00 mm≤d<10.00 mm、C组d≥10.00 mm)、发生位置及H-H分级进行分类,观察动脉瘤瘤径大小与位置、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际可纳入750例(多发动脉瘤患者中瘤径包含A、B、C 3组1例,包含A、B 2组2例,包含A、C 2组2例,包含B、C 2组3例),平均年龄(56.14±11.88)岁,其中男292例,女458例。共检出动脉瘤903个,多发性动脉瘤91例(12.13%)。A、B、C3组动脉瘤在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椎-基底系统动脉的发生数及比例分别为20(3.9%)、12(3.8%)、5(7.5%);70(13.6%)、39(12.2%)、10(14.9%);2(0.4%)、4(1.3%)、2(3.0%);112(21.7%)、70(21.9%)、36(53.7%);165(32.0%)、94(29.4%)、6(9.0%);130(25.2%)、90(28.1%)、6(9.0%);17(3.3%)、11(3.4%)、2(3.0%)。A、B、C3组动脉瘤在H-H分级Ⅰ、Ⅱ、Ⅲ、Ⅳ、Ⅴ的发生数及比例分别为48(9.3%)、45(14.1%)、12(17.9%);228(44.2%)、150(46.9%)、14(20.9%);68(13.2%)、54(16.9%)、30(44.8%);142(27.5%)、43(13.4%)、9(13.4%);30(5.8%)、28(8.8%)、2(3.0%)。动脉瘤瘤径大小与H-H分级呈负相关(rs=-0.075,P=0.024)。结论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处为较小动脉瘤高发部位,颈内动脉处为较大动脉瘤高发部位;瘤径大小与H-H分级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HUNT-HESS分级
下载PDF
针刺对缺血缺氧性脑瘫乳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素慧 孙洪涛 +1 位作者 王延民 魏正军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473-476,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促进脑瘫乳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造模方法建立脑瘫乳鼠模型,将60只乳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n=20),观察各组乳鼠运动功能情况并评分,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促进脑瘫乳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造模方法建立脑瘫乳鼠模型,将60只乳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n=20),观察各组乳鼠运动功能情况并评分,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检测大脑病变区域的突触素(SYP)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结果:针刺治疗组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增加(P<0.05);血清SOD活性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血清MDA含量较模型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脑组织SYP和GAP-43的表达较模型组SYP和GAP-43活性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通过降低MDA的活性、升高SOD的含量、进一步上调病变部位的大脑皮质区的SYP及GAP-43的表达从而改善缺血缺氧性脑瘫乳鼠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治疗 脑性瘫痪 生长相关蛋白 突触素 乳鼠
下载PDF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D-二聚体的变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绘 苏娅 +4 位作者 张赛 孙洪涛 涂悦 马铁柱 靳颖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科并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重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D-二聚体(D-Di)水平变化及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将120例神经科危重症患者根据是否并发SIRS分为SIRS... 目的探讨神经科并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重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D-二聚体(D-Di)水平变化及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将120例神经科危重症患者根据是否并发SIRS分为SIRS组(48例)和非SIRS组(72例),分别于发病24 h内及3 d、7 d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测定血清CRP、IL-6、D-Di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发病24 h内、3 d、7 d不同时间血清CRP,非SIRS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IR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SIRS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SIRS组发病24 h内、3 d、7 d时血清IL-6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5)。非SIRS组发病24 h内、3 d、7 d不同时间D-D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SIRS组D-Di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SIRS组MODS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χ2=5.042,P<0.05),SIRS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χ2=7.879,P<0.05)。结论血清CRP、IL-6及D-Di可作为预测MODS的早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衰竭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厚朴复方制剂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大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建军 李建国 +1 位作者 温超 王震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2期1421-1424,共4页
目的观察厚朴复方制剂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作用。方法采用庆大霉素和头孢拉定联合灌胃制备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厚朴复方制剂组。厚朴复方制剂组灌胃给药每... 目的观察厚朴复方制剂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作用。方法采用庆大霉素和头孢拉定联合灌胃制备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厚朴复方制剂组。厚朴复方制剂组灌胃给药每日2次,每次1.5 m L,共14 d;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和D-乳酸含量以及肠粘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ecreted immunoglobulin,SIg 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厚朴复方制剂组治疗14 d时,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均显著增多(P<0.01);血清DAO和D-乳酸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肠粘膜SIg 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长期应用抗菌药物能引起菌群失调和肠粘膜屏障损害。厚朴复方制剂治疗AAD,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修复损伤的AAD大鼠的肠粘膜屏障,包括菌群屏障、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二胺氧化酶 D-乳酸 SIGA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血清CRP、S100水平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郎胜坤 马铁柱 +2 位作者 郝芊芊 孙艳 王慧敏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6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S100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S100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两组疗程均为两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4d患者血清CRP与S100的水平,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随访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显著高于对照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100水平及对照组血清CRP均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均于治疗第7d上升至峰值,而观察组CRP一直呈降低状态,其中观察组治疗后3d、7d、14d的CRP及S100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能有效抑制患者血清CRP及S100水平的上升,并且安全可靠、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CRP S100
下载PDF
穴位局部P物质与肥大细胞在针刺效应启动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康婧青 张赛 +1 位作者 郭义 何文菊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11期1054-1058,共5页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局部P物质对急性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干预措施下胃损伤小鼠穴位局部SP表达与肥大细胞(MC)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200只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针刺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模型PBS穴位注射...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局部P物质对急性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干预措施下胃损伤小鼠穴位局部SP表达与肥大细胞(MC)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200只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针刺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模型PBS穴位注射组、模型SP穴位注射组、模型spantide(P物质拮抗剂,[D-Arg1,D-Trp7,9,Leu11]-Substance P)穴位注射组、模型PBS穴位注射后针刺组、模型SP穴位注射后针刺组、模型spantide穴位注射后针刺组,每组20只。以盐酸灌服法复制小鼠急性胃损伤模型,在肯定针刺足三里穴促进模型小鼠胃排空率的基础上,观察不同干预措施下胃损伤小鼠穴位局部SP表达与MC功能相关性。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可明显增加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穴位注射SP拮抗剂后针刺促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作用消失;胃损伤状态下穴位局部SP表达与MC脱颗粒率均升高;穴位注射P物质或针刺均可增强SP阳性指数表达;穴位注射0.9?g P物质后再针刺可使SP阳性指数表达下调;穴位注射1.0?g spantide拮抗穴区SP再针刺,SP阳性指数表达明显降低,甚至低于正常组;穴位注射0.9?g SP促MC脱颗粒效应强于针刺作用,当两者共同作用时,却可使脱颗粒MC数与MC脱颗粒率呈下降趋势。结论穴位处SP与MC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针刺效应启动中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足三里 SP表达 MC脱颗粒率 小鼠
下载PDF
高血压大鼠线粒体DNA拷贝数与端粒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付浩 孙圣凯 +2 位作者 陈孝储 闫海洋 王志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3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外周血液白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和端粒长度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高血压组(15只)、假手术组(15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高血压组采用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术后予以8%NaCl饲料的...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外周血液白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和端粒长度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高血压组(15只)、假手术组(15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高血压组采用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术后予以8%NaCl饲料的方法构建高血压大鼠模型。选取术后4个月为观察终点,利用鼠尾血压计测量血压,随后行眶下静脉丛取血,提取血液基因组DNA,Real-time PCR法测量相对线粒体DNA拷贝数和端粒长度。结果术后4个月时与假手术组比较,高血压组大鼠血压显著升高[(178.36±10.21)比(128.47±8.74)mm Hg,P<0.01],线粒体DNA拷贝数显著增加[(1.49±0.43)比(1.09±0.51),P<0.05],端粒长度显著缩短[(0.83±0.23)比(1.04±0.29),P<0.05]。高血压组大鼠线粒体DNA拷贝数与端粒长度变化呈负相关(r=-0.589,P<0.05)。结论高血压大鼠模型可出现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升高和端粒长度缩短,且二者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mtDNA拷贝数 端粒 大鼠
下载PDF
CTA联合CTP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郎胜坤 马铁柱 +2 位作者 郝芊芊 孙艳 王慧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方法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CVS)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利用CTA与CTP技术分析116例SAH病人,CTP指标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方法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CVS)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利用CTA与CTP技术分析116例SAH病人,CTP指标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在病人入院时、病情恶化时间段及入院后14 d记录CTA图像显示的脑血管痉挛程度和迟发性局灶脑缺血的发生情况,评估发生痉挛的脑血管支配区域与脑灌注图上血流灌注面积间的相关性及不同程度脑血管痉挛导致脑血流灌注和DCI发生之间的差异。结果 45例病人无脑血管痉挛,占38.8%;51例病人发生中等程度脑血管痉挛,占44.0%;20例病人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占17.2%。61.2%脑血管痉挛病人,最少的脑缺血灌注区域与痉挛严重血管的血流区域一致,无血管痉挛区域与严重脑缺血区域CBF明显不同。20例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病人中14例出现迟发性局灶脑缺血;51例发生中等程度的脑血管痉挛病人中7例出现迟发性局灶脑缺血;45例无脑血管痉挛病人中4例出现迟发性局灶脑缺血。血管痉挛降低脑血流灌注,但只有66.67%病人脑血管痉挛与乏血供的灌注区域相一致,33.33%严重脑血管痉挛的病人无迟发性脑缺血。结论虽然严重脑血管痉挛能降低脑血流的灌注水平,但血管痉挛不会直接导致迟发性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血管造影 CT灌注成像 脑血管痉挛 迟发性脑缺血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型高血压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平 李双英 +1 位作者 孙艳 张巧莲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527-528,共2页
目的分析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1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 目的分析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1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记录不同部位脑血管狭窄的数目,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H型高血压及各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狭窄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1)131例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患者94例(71.76%),81例(81/94,86.17%)存在血管狭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37例(28.24%),25例(25/37,67.57%)存在血管狭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略高于颅外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P值均小于0.05,OR值分别为1.043,1.312,1.159,3.413,1.850。结论 (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型高血压的比例明显大于单纯高血压。(2)H型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3)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4)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均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高血压 半胱氨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某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刁云锋 涂悦 张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分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与感染危险因素,探讨医院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2年至2014年本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以及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450株病原... 目的分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与感染危险因素,探讨医院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2年至2014年本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以及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45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0.89%(409/450),革兰阳性菌占7.11%(32/450),真菌占2.00%(9/450),其中,分布最广的4种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0.00%,1 35/450)、铜绿假单胞菌(27.11%,122/450)、鲍曼不动杆菌(14.22%,64/450)和大肠埃希菌(9.11%,41/45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噁唑、氨曲南等普遍耐药。基础疾病、侵入性治疗、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机械通气和白蛋白低等可能是医院感染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本院神经外科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呈流行趋势,基础疾病、侵入性治疗、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机械通气和白蛋白低与医院感染者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医院感染 病原菌 多重耐药性
原文传递
基于脑血管重建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制备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明亮 陈翀 +4 位作者 张超 涂悦 王景景 张赛 梁海乾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制作用于脑血管重建研究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缓释微球并研究其性质。方法采用W1/O/W2复乳溶剂挥发法制作VEG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和载罗丹明B微球;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结构;采用微量蛋白测定法测定微... 目的制作用于脑血管重建研究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缓释微球并研究其性质。方法采用W1/O/W2复乳溶剂挥发法制作VEG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和载罗丹明B微球;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结构;采用微量蛋白测定法测定微球中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研究;将用罗丹明B标记的微球注入大鼠颞肌组织,分别于第10天和第30天取颞肌组织行冰冻切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微球表面光滑无孔隙,粒径为4~10μm;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显示其平均载药量为(25.50±1.57)%,平均包封率为(85.07±0.15)%,累积释放率可达80%以上;微球在颞肌组织中可持续存在30 d以上。结论 VEGF-PLGA微球能稳定长时间释放VEGF,可用于脑血管重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缓释 烟雾病 脑血管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