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PB-收管肌阻滞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辉 辛磊 +2 位作者 闵红星 王强 张炯毅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318-1321,共4页
目的:探讨腘丛神经阻滞(PPB)-收管肌阻滞联合腰硬联合麻醉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16例单侧TKA术的患者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PPB组,每组各58例。两组均予以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结束后,对照... 目的:探讨腘丛神经阻滞(PPB)-收管肌阻滞联合腰硬联合麻醉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16例单侧TKA术的患者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PPB组,每组各58例。两组均予以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结束后,对照组予以收管肌阻滞(0.375%罗哌卡因20 mL注射);PPB组予以收管肌阻滞后,予以PPB阻滞(0.375%罗哌卡因20 mL注射)。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6、12、24及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出麻醉恢复室(PACU)时间、术后24 h和48 h的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PB组术后VAS评分(包括静息状态、活动状态)均降低(P<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两组术后股四头肌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IL-6及IL-10水平相比术前均增高(P<0.05),但PPB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PPB组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B-收管肌阻滞复合腰硬联合麻醉能够优化TKA术镇痛效果,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抑制炎症反应,利于术后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收管肌阻滞 腘丛神经 镇痛 炎症反应
下载PDF
氯普鲁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在下肢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的比较 被引量:24
2
作者 丁生权 张文艺 +3 位作者 王建功 刘辉 贾肜 倪新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72-774,共3页
目的比较氯普鲁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在下肢手术腰-硬联合麻醉(CSE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髋关节及以下部位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均分成三组:氯普鲁卡因组(C组)、布比卡因组(B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1.5%氯普鲁... 目的比较氯普鲁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在下肢手术腰-硬联合麻醉(CSE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髋关节及以下部位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均分成三组:氯普鲁卡因组(C组)、布比卡因组(B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1.5%氯普鲁卡因、0.5%布比卡因和0.5%罗哌卡因各2 ml。记录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平面固定时间、阻滞平面、腰麻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效果。结果 C组阻滞平面固定时间、腰麻持续时间明显短于B、R组(P<0.05)。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组,但长于R组(P<0.05)。C组最高阻滞平面明显高于B、R组(P<0.05)。结论与0.5%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比较,1.5%氯普鲁卡因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善和运动阻滞效果弱的特点,小剂量氯普鲁卡因可用于手术时间较短的CSEA中的脊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氯普鲁卡因 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下肢手术
下载PDF
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小儿急诊手外伤缝合术中的麻醉效果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丁生权 刘勇 +1 位作者 马力杰 李勇军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1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罗哌卡因用于小儿急诊手外伤缝合术的麻醉处理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280例择期拟行急诊手外伤缝合术的患儿为对象,均在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按罗哌卡因剂量的不同分为...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罗哌卡因用于小儿急诊手外伤缝合术的麻醉处理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280例择期拟行急诊手外伤缝合术的患儿为对象,均在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按罗哌卡因剂量的不同分为A组(140例,1 mg/kg)、B组(140例,2 mg/kg)。比较两组罗哌卡因用量、丙泊酚用量、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苏醒时间,分析术中麻醉效果及术中生命体征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 2)变化情况,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罗哌卡因用量显著低于B组(P<0.05),丙泊酚用量显著大于B组(P<0.05),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显著长于B组(P<0.05),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有体动反应、加注利多卡因所占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手术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麻醉优良率为92.86%,B组术中麻醉优良率为9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室时HR、MBP、RR均显著高于阻滞完成10 min时、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及苏醒时(P<0.05),B组入室时HR、MBP均显著高于阻滞完成10 min时、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及苏醒时(P<0.05);A组上述各时点HR、MBP、RR较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罗哌卡因1mg/kg比较,罗哌卡因2mg/kg术中麻醉效果确切,对手术刺激的体动反应少,辅助静脉全身麻醉药物剂量少,术后恢复时间短,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小儿 手外伤缝合术 剂量
下载PDF
盐酸戊乙奎醚与东莨菪碱在小儿氯胺酮麻醉前用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建功 刘辉 +2 位作者 丁生权 贾肜 路丽萍 《武警医学》 CAS 2008年第9期789-791,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小儿氯胺酮麻醉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与东莨菪碱的临床效果。方法手术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东莨菪碱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组,每组25例。两组均于术前30 min分别肌注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和东莨菪碱(0.01mg/kg)。静脉给予氯胺酮(1... 目的对比研究小儿氯胺酮麻醉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与东莨菪碱的临床效果。方法手术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东莨菪碱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组,每组25例。两组均于术前30 min分别肌注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和东莨菪碱(0.01mg/kg)。静脉给予氯胺酮(1 mg/kg)常规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利布合剂0.5 ml/kg),记录给药前15 min、给药后15 min、20 min、30 min,给氯胺酮15 min后血压、心率、SPO2、呼吸道唾液分泌物、面色、皮肤、口干等情况。结果东莨菪碱组术前及用药后心率、血压均比盐酸戊乙奎醚组升高(P<0.05)。氯胺酮麻醉后,东莨菪碱组心率、血压与盐酸戊乙奎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O2两组时点值无显著差别,东莨菪碱组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多于盐酸戊乙奎醚组。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对M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而且不致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并具备与东莨菪碱类似的抗胆碱作用,术中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是小儿术前用药中较为理想的抗胆碱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戊乙奎醚 东莨菪碱 氯胺酮 麻醉
下载PDF
麻醉机呼气末正压值旋阀漏检致麻醉失败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辉 王建功 +4 位作者 贾肜 丁生权 顾顺强 张建峰 马力杰 《武警医学》 CAS 2014年第12期1262-1264,共3页
麻醉机上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值过高对实施全身麻醉造成的危害极大,如导致肺内大量气体滞留,肺泡过度膨胀,胸腔内压迅速增高,气体无法进入肺内,同时膈肌下移,吸气肌张力增大,以至腹部出现起伏,但听... 麻醉机上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值过高对实施全身麻醉造成的危害极大,如导致肺内大量气体滞留,肺泡过度膨胀,胸腔内压迅速增高,气体无法进入肺内,同时膈肌下移,吸气肌张力增大,以至腹部出现起伏,但听诊时双肺无呼吸音。麻醉机工作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麻醉的安全和质量,因此麻醉医师术前准备及检查应包括麻醉机电源、机器的气密性、呼吸活瓣、非金属管道及各种阀钮的正确位置等情况,以避免麻醉失败。我院2014-03出现因麻醉机PEEP值旋阀漏检致麻醉失败1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PEEP 麻醉机
下载PDF
颅脑手术麻醉32例分析
6
作者 刘志清 《武警医学》 CAS 1992年第4期40-40,共1页
颅脑手术麻醉,除要求达到镇痛完全,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和减少不良反应外,尤应力求维持术中较低的颅内压水平。现将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4岁,平均23岁。其中脑膜瘤4例,胶质瘤7例,垂体瘤... 颅脑手术麻醉,除要求达到镇痛完全,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和减少不良反应外,尤应力求维持术中较低的颅内压水平。现将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4岁,平均23岁。其中脑膜瘤4例,胶质瘤7例,垂体瘤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手术麻醉 麻醉体会 氟芬合剂 脑膜瘤 垂体瘤 胶质瘤 气管插管 唬拍胆碱 间断静注 本可松
下载PDF
斯康杜尼与利多卡因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麻醉效果的对比研究
7
作者 赵旻 贾肜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650-651,共2页
目的评价斯康杜尼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患者209例(242颗牙)为研究对象,分为斯康杜尼麻醉组105例,122颗牙;利多卡因麻醉组104例,120颗牙。斯康杜尼麻醉组采用盐酸甲哌卡因制剂(斯康杜尼),... 目的评价斯康杜尼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患者209例(242颗牙)为研究对象,分为斯康杜尼麻醉组105例,122颗牙;利多卡因麻醉组104例,120颗牙。斯康杜尼麻醉组采用盐酸甲哌卡因制剂(斯康杜尼),1.8 m L·支-1,其中含盐酸甲哌卡因36 mg,肾上腺素0.018mg。利多卡因麻醉组采用盐酸利多卡因,5 m L·支-1。2组均采用下颌神经阻滞麻醉,并在拔除牙的颊舌侧行黏膜下浸润麻醉。麻醉起效后常规进行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比较2组麻药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镇痛效果。结果斯康杜尼组麻醉起效时间(1.36±0.25)min,利多卡因组为(4.56±1.28)mi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斯康杜尼组麻醉持续时间(75.60±20.86)h,利多卡因为(48.12±12.34)h,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斯康杜尼组麻醉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的91.7%,差异有统计学(P<0.05)。斯康杜尼组注射过程中麻醉注射无痛率85.24%,高于利多卡因组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应用斯康杜民能够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康杜尼 盐酸甲哌卡因 利多卡因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
下载PDF
静脉泵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刘辉 贾肜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07-309,共3页
为观察小儿短小手术采用静脉泵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的临床使用价值,选取小儿短小手术64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n=20)氯胺酮组;Ⅱ组(n=20)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Ⅲ组(n=24)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组。术中持续监测患儿呼吸、心率、血压、血... 为观察小儿短小手术采用静脉泵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的临床使用价值,选取小儿短小手术64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n=20)氯胺酮组;Ⅱ组(n=20)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Ⅲ组(n=24)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组。术中持续监测患儿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记录麻醉苏醒时间及术中、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麻醉5min后三组的BP、HR较术前均有所上升,RR和SpO2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麻醉20min后,II组HR与II、II组明显下降(P<0.01),II组SBP,DBP较I组I、II组明显下降(均P<0.05),III组SpO2与II组比明显下降(P<0.05);RRⅠ组较II组明显增快(P<0.05),III组较II组明显下降(t=3.393,P<0.05);三组均有不良反应病例发生,术后苏醒时间Ⅱ组明显短于I组和III组(P<0.01)。认为小儿短小手术采用静脉泵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氯胺酮 静脉麻醉
下载PDF
人大麻素受体启动子真核报告质粒的构建及活性分析
9
作者 丁生权 王志军 倪新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体系,根据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nr1)启动子序列不同部位的转录活性来初步确定其活性区域,为脊髓缺血耐受保护中cnr1高表达的转录调控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NCBI中获取cnr1基因转录起始点... 目的: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体系,根据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nr1)启动子序列不同部位的转录活性来初步确定其活性区域,为脊髓缺血耐受保护中cnr1高表达的转录调控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NCBI中获取cnr1基因转录起始点5’端向上约1800 bp的核苷酸序列,按照300 bp的距离间隔,设计6个不同长度的截短体PCR引物,以人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扩增cnr1启动子区域的截短体片段,并克隆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3-Basic质粒中。将含有不同截短体的重组质粒分别转染Hela、Jurket和A549细胞后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根据不同截短体转录活性检测结果,确定cnr1启动子活性区域。结果:成功将cnr1启动子区6个不同长度(1800、1500、1200、900、600和300 bp)的截短体克隆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3-Basic质粒。在3种细胞系Hela、Jurket和A549的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均显示600 bp的截短体转录活性最强。结论:成功构建了cnr1启动子的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初步证实-600 bp到-200 bp区为cnr1的启动子的活性区域,从而为进一步研究cnr1的转录调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耐受 大麻素受体1 启动子活性区域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下载PDF
同种异体肾移植围手术期的液体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建功 路丽萍 +3 位作者 陈岗 贾肜 丁生权 刘辉 《武警医学》 CAS 2005年第2期141-143,共3页
关键词 同种异体肾移植 围手术期 液体治疗 血容量 东莨菪碱 地西泮
下载PDF
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联合输注在严重创伤失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辉 王建功 +1 位作者 樊荣 马力杰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11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联合输注对于严重创伤失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将72例严重创伤失血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独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组;单独输注血小板组;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联合输注组,并比较输注效果。对3... 目的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联合输注对于严重创伤失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将72例严重创伤失血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独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组;单独输注血小板组;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联合输注组,并比较输注效果。对3组患者在输注前、输注后进行血常规、出血时间及纤维结合蛋白含量测定。结果患者联合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后与输注前相比,出血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对严重创伤引起失血过多的患者,联合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的止血作用更为明显。且联合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可提高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缩短出血时间,加快创伤组织的修复,有助于患者更快的痊愈,故值得临床借鉴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沉淀凝血因子 单采血小板 联合治疗 严重创伤失血
下载PDF
困难气道误吸处理1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肜 王建功 +2 位作者 张建峰 刘辉 丁生权 《武警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83-84,共2页
误吸指由于患者咽喉反射迟钝或消失,食物或胃内容物进入气道,造成气道阻塞或吸入性肺炎(Mendelson 综合征).麻醉下反流较呕吐更常见,因为是一种“无声”的动作,不易被发现,常见于麻醉诱导和苏醒期以及牵拉腹腔脏器时.出现反流和误吸... 误吸指由于患者咽喉反射迟钝或消失,食物或胃内容物进入气道,造成气道阻塞或吸入性肺炎(Mendelson 综合征).麻醉下反流较呕吐更常见,因为是一种“无声”的动作,不易被发现,常见于麻醉诱导和苏醒期以及牵拉腹腔脏器时.出现反流和误吸后可出现缺氧、发绀、喉痉挛、支气管痉挛、肺水肿、心脏骤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我科于2013-02-24救治一例困难气道误吸,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困难气道 麻醉 反流 误吸 喉罩
下载PDF
丙泊酚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及整合素聚集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13
作者 刘辉 闽红星 张晓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480-483,共4页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人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整合素聚集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细胞,将其分为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CK组)、阴性对照组(用脂肪乳处理,NC组),丙泊酚低、中、高浓度组(低:60.0μg/L;中:...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人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整合素聚集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细胞,将其分为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CK组)、阴性对照组(用脂肪乳处理,NC组),丙泊酚低、中、高浓度组(低:60.0μg/L;中:100.0μg/L;高:120.0μg/L),根据各组浓度设置选择对数期细胞将丙泊酚加入6孔板进行干预,各组处理时长均为72 h。MTT(四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生长与克隆形成、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迁移与侵袭、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丙泊酚对人骨肉瘤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整合素蛋白α5β1的表达。结果培养12 h、24 h,48 h,72 h后,相比于CK与NC组,低、中、高浓度的丙泊酚组人骨肉瘤细胞吸光值明显减少(P<0.05),并呈现浓度依赖性(P<0.05),且随着丙泊酚作用时间的延长,人骨肉瘤细胞增值率显著降低(P<0.05)。人骨肉瘤细胞的克隆、迁移及侵袭数目、迁移与侵袭相关蛋白纤维连接蛋白(NF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9(MMP-9)、高迁移率族盒蛋白4(SOX4)以及整合素蛋白α5β1的表达水平在不同不浓度丙泊酚组中均明显低于CK与NC组,并呈现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丙泊酚对人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整合素聚集具有抑制作用,抑制机制可能是下调SOX4蛋白的表达,且在本研究浓度及作用时间范围内,其作用效果随剂量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肉瘤 丙泊酚 细胞增殖 侵袭迁移 整合素聚集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麻醉对下肢骨折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及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辉 闽红星 +4 位作者 王惠娟 顾顺强 王海江 张建峰 祁亚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0期1946-1950,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麻醉对下肢骨折患者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心肌保护作用研究。方法:选取下肢骨折患者116例,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8),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麻醉对下肢骨折患者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心肌保护作用研究。方法:选取下肢骨折患者116例,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8),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麻醉,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心肌指标、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拔管时(T2)拔管10 min后(T4)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1 d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cTn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麻醉可稳定下肢骨折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同时还可发挥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七氟醚 下肢骨折 血流动力学 应激反应 心肌保护
原文传递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勇 丁生权 +6 位作者 陈国川 张富宁 赵磊 王晓峰 林明吾 赵再兴 俞玮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649-654,共6页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术后3年内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单位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初次骨折组和再次骨折组。分别对两...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术后3年内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单位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初次骨折组和再次骨折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骨折类型、对侧髋部骨密度、并存病、内固定方式、麻醉方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髋部骨折后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纳入56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年内有74例(13.1%)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术后1年是再骨折发生高峰期。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2),男性(P=0.014),高血压病(P=0.022)、痴呆(P=0.007)、并存病数量≥4项(P=0.000)和脆性骨折病史(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侧髋部再骨折组患者的骨密度值(P=0.012),初次髋部骨折行骨折内固定术(P=0.033)和股骨转子间骨折(P=0.022)与初次骨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50,95%CI=1.011~1.090,P=0.012)、高血压病(OR=1.836,95%CI=1.029~3.277,P=0.040)、痴呆(OR=2.244,95%CI=1.048~4.804,P=0.037)、骨密度(OR=1.175,95%CI=1.049~1.454,P=0.039)、伤前脆性骨折史(OR=6.614,95%CI=3.254~13.447,P=0.000)是术后3年内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高,术后1年是再骨折发生高峰期;高龄、高血压病、痴呆、骨密度、伤前脆性骨折史是术后发生对侧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骨折 对侧
原文传递
血清TM、P-selectin、HDL-C以及凝血功能指标与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祁亚宁 王利新 +2 位作者 刘辉 白春林 刘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6期3131-313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凝血功能指标与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术后发生DVT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00例作为DVT组,... 目的:探讨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凝血功能指标与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术后发生DVT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00例作为DVT组,同期术后未发生DVT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00例作为无DVT组,比较两组血清TM、P-selectin、HDL-C、血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TM、P-selectin、HDL-C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影响因素。结果:DVT组血清TM、P-selectin、血浆D-D、FIB水平、年龄≥60岁比例高于无DVT组,血清HDL-C水平低于无DVT组(P<0.05)。DVT组血清TM和P-selectin与血浆D-D、FIB呈正相关(P<0.05),血清HDL-C与血浆D-D、FIB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血清TM≥9.50 IU/m L、P-selectin≥70.00 ng/mL、HDL-C<1.00 mmol/L、血浆D-D≥700.00μg/L、FIB≥4.00 g/L是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患者血清TM、P-selectin较无DVT患者升高,HDL-C较无DVT患者降低,联合检测血清TM、P-selectin、HDL-C和凝血功能指标可能有助于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P-选择素 高密度脂蛋白 凝血功能 创伤性骨折 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七氟烷吸入合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和Th1/Th2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辉 贾肜 +2 位作者 闵红星 顾顺强 王海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13期2519-2523,共5页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和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LC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9,七氟烷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和...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和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LC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9,七氟烷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和联合组(n=49,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和Th1/Th2平衡相关指标、术后疼痛情况,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手术进镜时(T1)~撤镜时(T3)时间点,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先下降后升高,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术毕(T4)~术后24h(T5)时间点,两组丙二醛(MDA)、活性氧簇(ROS)水平先升高后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T4~T5时间点,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先下降后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T4~T5时间点,对照组γ-干扰素(TFN-γ)水平、TFN-γ/白介素-4(IL-4)比值下降,IL-4水平升高(P<0.05);T4~T5时间点,联合组TFN-γ水平、TFN-γ/IL-4比值升高,IL-4水平下降(P<0.05);T4~T5时间点,联合组的TFN-γ水平、TFN-γ/IL-4比值高于对照组,IL-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术后24 h,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先升高后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LC患者,可减轻机体氧化应激程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Th1/Th2平衡,镇痛效果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右美托咪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血流动力学 氧化应激 TH1/TH2平衡
原文传递
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胃镜检查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祁亚宁 马佑平 +2 位作者 李刚 王利新 刘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5期903-906,共4页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胃镜检查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以探讨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检验与病理科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10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均在胃镜检查...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胃镜检查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以探讨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检验与病理科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10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均在胃镜检查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对照组使用胶体金法进行检测,观察组使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比较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胃镜检查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敏感度以及特异度。结果: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胃镜检查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35.00%(35/100)和33.00%(33/100),两种方法相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酶联免疫法在胃镜检查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敏感度(97.34%)与特异度(98.12%)均明显高于胶体金法(P<0.05)。结论: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胃镜检查前对乙肝表面抗原均有比较高的阳性检测率,但是酶联免疫法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仍然是现今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主要方法,胶体金法由于检测方法更加简便和直观、方便携带、结果更加快捷,而且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更加适用于临床上紧急状态下患者的检测以及感染者初筛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胃镜检查 乙肝表面抗原 检测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