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刘东岳 范印圭 +1 位作者 操斌全 王尚中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10期1771-1773,共3页
目的评价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该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53)和对照组(n=52)。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门冬氨... 目的评价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该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53)和对照组(n=52)。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钾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用药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为73.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发生率治疗组为7.5%,对照组为23.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门冬氨酸钾镁 胺碘酮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电解质紊乱72例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东岳 王尚中 +1 位作者 操斌全 范印圭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电解质紊乱的原因、类型及临床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67例心功能Ⅱ~Ⅳ级慢性心力衰竭及并发电解质紊乱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67例患者中有72例并发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为43.11%,心功能越差,发生率越高,有合并...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电解质紊乱的原因、类型及临床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67例心功能Ⅱ~Ⅳ级慢性心力衰竭及并发电解质紊乱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67例患者中有72例并发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为43.11%,心功能越差,发生率越高,有合并症、使用利尿剂较无合并症、未使用利尿剂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72例并发电解质紊乱患者入院后经1周治疗,61例恢复正常,治愈84.72%,死亡5例。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电解质紊乱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心功能、有无合并症、是否合理使用利尿剂关系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水电解质失调 心血管生理过程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联合超声刀在心律失常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伟 龚仁华 +3 位作者 王尚中 魏超 李雷 曹葆强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467-469,共3页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安置心脏起搏器联合超声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安全性及注意事项。方法:对安置心脏起搏器联合超声刀行LC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LC。其中,1例安置临时起搏器的...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安置心脏起搏器联合超声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安全性及注意事项。方法:对安置心脏起搏器联合超声刀行LC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LC。其中,1例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术中突然出现心率和血压下降,经及时有效的处理后心率很快恢复正常,并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腹痛、黄疸、心慌、胸闷等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胆囊结石合并心律失常患者LC术前安置心脏起搏器,可有效地保护心脏功能,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 超声刀 腹腔镜术
下载PDF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操斌全 胡星星 +1 位作者 盛洁 张涵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DKA合并急性STEMI患者临床特点及救治过程,总结救治经验。结果DKA并发急性STEMI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均为高血糖(>29 mmol...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DKA合并急性STEMI患者临床特点及救治过程,总结救治经验。结果DKA并发急性STEMI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均为高血糖(>29 mmol/L),酸中毒严重(pH<7.1),酮症阳性(尿酮体+++)。4例患者中,1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1例女性因心源性休克死亡。2例急诊冠脉造影提示冠脉血栓形成,其中1例支架治疗,1例冠脉未见明显狭窄;1例择期造影显示冠脉内无血栓,右冠状动脉仅约30%狭窄,未予支架治疗。3例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尽快就医,及时补液降糖纠酸治疗,快速开通闭塞冠脉血管,可能是DKA合并急性STEMI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对家兔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吕有魁 何宗宝 +3 位作者 吴子建 蔡荣林 刘东岳 武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研究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对家兔血压的影响。方法家兔麻醉后,行股动脉插管,检测血压,标准导联记录心电图。分离颈上交感神经,并游离出神经节,穿线结扎,用20 g质量向腹侧上方牵拉,同步记录分析家兔血压变化。结果在牵拉前,家兔血压维... 目的研究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对家兔血压的影响。方法家兔麻醉后,行股动脉插管,检测血压,标准导联记录心电图。分离颈上交感神经,并游离出神经节,穿线结扎,用20 g质量向腹侧上方牵拉,同步记录分析家兔血压变化。结果在牵拉前,家兔血压维持在110/80 mmHg水平;分离颈部神经过程中,血压因受到刺激而一过性升高;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以后,血压一过性降低,约20 s以后逐渐升高并维持在125/90 mmHg水平,直至牵拉结束。结论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可以显著升高家兔的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高血压 颈上交感神经节 刺激
下载PDF
西尼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操斌全 刘东岳 +1 位作者 王尚中 范应圭 《中国医药》 2010年第6期494-496,共3页
目的 观察应用西尼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伴肾脏损伤患者尿蛋白及血清肌酐水平的影响.方法 人选31例患者,基线背景治疗为依那普利,随机加用西尼地平,或非洛地平,分析治疗6及12个月时血清肌酐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 ... 目的 观察应用西尼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伴肾脏损伤患者尿蛋白及血清肌酐水平的影响.方法 人选31例患者,基线背景治疗为依那普利,随机加用西尼地平,或非洛地平,分析治疗6及12个月时血清肌酐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值各项指标以及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 h尿蛋白随访值西尼地平组低于非洛地平组(P<0.01),治疗6个月时西尼地平组血清肌酐高于非洛地平组[分别为(142.5±26.0)μmol/L与(129.9±29.0)μmol/L](P>0.05),治疗12个月时低于非洛地平组[分别为(134.1±35.3)μmol/L与(159.7±33.2)μmol/L](P<0.05).结论 与非洛地平相比,西尼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发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尼地平 原发性高血压 糖尿病 蛋白尿 肾功能
下载PDF
小剂量普伐他汀对高脂血症兔血脂、D-二聚体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东岳 吴宗贵 +2 位作者 李晓春 黄佐 仇韶华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1998年第3期166-169,共4页
本研究探讨普伐他汀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兔血脂、血浆D-二聚体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剂量普伐他汀能明显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兔的血清TC、TG和血浆D-二聚体,改善血凝纤溶功能、抑制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关键词 高脂血症 普伐他汀 血脂 D-二聚体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急性胆囊炎致冠脉痉挛1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操斌全 盛洁 +2 位作者 胡星星 张涵 董翔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2年第6期525-528,共4页
冠脉痉挛是指心外膜冠状动脉因异常收缩导致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及心电图变化。急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疾病。本文现报道1例因急性胆囊炎及梗阻性黄疸入院,继之反复发作冠脉痉挛,导致ST段抬高、窦性心动过缓、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冠脉痉挛是指心外膜冠状动脉因异常收缩导致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及心电图变化。急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疾病。本文现报道1例因急性胆囊炎及梗阻性黄疸入院,继之反复发作冠脉痉挛,导致ST段抬高、窦性心动过缓、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最终死亡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冠状动脉痉挛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盛洁(综述) 王尚中(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12期1844-1848,共5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仍然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血管重建策略。早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由于冠状动脉回弹和负性重构,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较高。随着裸金属支架(BMS)及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广泛临床应用,虽降低了因冠状动脉回弹造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仍然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血管重建策略。早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由于冠状动脉回弹和负性重构,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较高。随着裸金属支架(BMS)及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广泛临床应用,虽降低了因冠状动脉回弹造成的狭窄发生率,但仍有较高的ISR及晚期支架内血栓(LST)发生率,其中ISR发生率高达5%[1],这制约了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NA)被定义为新生内膜组织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ISR与LST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出现NA时,靶病变血管重建术和支架血栓形成率较高。因此,探索支架植入术后NA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治策略对预防ISR及LST,同时对改善支架植入疗效及远期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支架内再狭窄 支架内血栓 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 炎性反应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