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发散式体外冲击波不同方案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效果。方法将54例跟痛症患者根据治疗间隔天数随机分为治疗组1(间隔2天),治疗组2(间隔4天),治疗组3(间隔6天),每个治疗组根据冲击波不同能量分为低能量组(0.08 m J/mm2)和高能量...目的比较发散式体外冲击波不同方案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效果。方法将54例跟痛症患者根据治疗间隔天数随机分为治疗组1(间隔2天),治疗组2(间隔4天),治疗组3(间隔6天),每个治疗组根据冲击波不同能量分为低能量组(0.08 m J/mm2)和高能量组(0.16 m J/mm2)。冲击波治疗频率为7 Hz,每次冲击2000次,共治疗4次。比较六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在超声定位下测量跖筋膜厚度。结果六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六组患者治疗前跖筋膜厚度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六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效果良好,但本试验显示体外冲击波能量和间隔天数与治疗效果关系不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方法的改进及术后骨道位置评估。方法分析2007-06至2010-01于武警总医院行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196例,应用改进的方法进行关节镜下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方法的改进及术后骨道位置评估。方法分析2007-06至2010-01于武警总医院行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196例,应用改进的方法进行关节镜下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并应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ee,IKDC)评分及术后MRI行骨道位置评估的资料。结果经随访10~36个月,患者的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IKDC评分情况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矢状位上关节线与移植肌腱的夹角(the angle between the joint line and thegraft on the sagittal view,JGS)和冠状位上关节线与移植肌腱的夹角(the angle between the joint line and the graft on the coronalimage,JGC),对术后6个月及正常侧膝关节MRI行骨道位置评估,重建的前交叉韧带的位置与正常对照组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时,改进的经胫骨的股骨隧道的足迹定位方法是理想的股骨隧道定位方法,患者关节稳定性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采用JGS和JGC对骨道位置进行评估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股骨隧道定位情况,骨隧道位置与临床效果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对国内外通过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四大国际公认数据库,查询有关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随机对照...目的对国内外通过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四大国际公认数据库,查询有关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确定检索时间截点为2015年9月。通过手工检索相关期刊与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严格按照预先制订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合适文献,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随机对照试验,389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纳入本次评价。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2.92,95%CI(1.94,4.39),Z=5.13(P<0.0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MD=-13.10,95%CI(-37.89,11.70),Z=1.03(P=0.30)]。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短时间内止痛效果和功能改善明显,但长期疗效还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发散式体外冲击波不同方案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效果。方法将54例跟痛症患者根据治疗间隔天数随机分为治疗组1(间隔2天),治疗组2(间隔4天),治疗组3(间隔6天),每个治疗组根据冲击波不同能量分为低能量组(0.08 m J/mm2)和高能量组(0.16 m J/mm2)。冲击波治疗频率为7 Hz,每次冲击2000次,共治疗4次。比较六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在超声定位下测量跖筋膜厚度。结果六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六组患者治疗前跖筋膜厚度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六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效果良好,但本试验显示体外冲击波能量和间隔天数与治疗效果关系不大。
文摘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方法的改进及术后骨道位置评估。方法分析2007-06至2010-01于武警总医院行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196例,应用改进的方法进行关节镜下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并应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ee,IKDC)评分及术后MRI行骨道位置评估的资料。结果经随访10~36个月,患者的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IKDC评分情况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矢状位上关节线与移植肌腱的夹角(the angle between the joint line and thegraft on the sagittal view,JGS)和冠状位上关节线与移植肌腱的夹角(the angle between the joint line and the graft on the coronalimage,JGC),对术后6个月及正常侧膝关节MRI行骨道位置评估,重建的前交叉韧带的位置与正常对照组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时,改进的经胫骨的股骨隧道的足迹定位方法是理想的股骨隧道定位方法,患者关节稳定性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采用JGS和JGC对骨道位置进行评估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股骨隧道定位情况,骨隧道位置与临床效果相关。
文摘目的对国内外通过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四大国际公认数据库,查询有关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确定检索时间截点为2015年9月。通过手工检索相关期刊与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严格按照预先制订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合适文献,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随机对照试验,389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纳入本次评价。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2.92,95%CI(1.94,4.39),Z=5.13(P<0.0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MD=-13.10,95%CI(-37.89,11.70),Z=1.03(P=0.30)]。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短时间内止痛效果和功能改善明显,但长期疗效还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