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腕背中、远动脉弓第二交通支带蒂骨瓣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
1
作者 沈强 张旭 +3 位作者 杨晓亮 于亚东 吴帆 堵泽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369-373,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腕背中、远动脉弓之间第二交通支为蒂的骨瓣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4至2021-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和武警河北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舟状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 目的探讨采用腕背中、远动脉弓之间第二交通支为蒂的骨瓣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4至2021-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和武警河北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舟状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带血供的第二掌骨背侧基底骨瓣治疗,骨瓣血供基于腕背中、远动脉弓之间第二交通支。记录患者手术参数,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采用测角仪测量,并与术前记录的测量值进行比较。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手腕疼痛指数,并使用Mayo手腕评分对术后手腕功能进行评估。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骨瓣平均尺寸为11 mm×6 mm×5 mm,平均血管蒂长16 mm。骨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0周;平均随访30个月(26~37个月)。术后平均舟月角为13°(-4°~16°),明显好于术前的28°(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桡月角为10°,也明显优于术前的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CT冠面平均高长比、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也明显优于术前。结论采用腕背中、远动脉弓之间第二交通支为蒂的第二掌骨背侧基底骨瓣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背中、远动脉弓 第二交通支 第二掌骨背侧基底 舟骨 带蒂骨瓣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军军 陈先 +6 位作者 刘兰泽 任龙喜 张立明 王立功 卢占斌 孙来卿 安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5-337,351,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54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干细胞移植组)、DMEM组、空白对照组。用按Bregman法方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7d后干细胞移植组注入经体外传代培...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54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干细胞移植组)、DMEM组、空白对照组。用按Bregman法方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7d后干细胞移植组注入经体外传代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DMEM组在脊髓损伤处注入DMEM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只做损伤模型不做任何处理。处理后第1、4、8、12周分别对两组大鼠进行动物BBB评分、斜板试验、后肢运动功能检测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动物处死后做组织学观察。结果:处理后1周时,两组动物脊髓神经功能均无明显恢复;第4、8、12周时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明显恢复,斜板试验角度和BBB评分及后肢运动功能检测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DMEM组与对照组间P>0.05。与前一时间点比较,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均有明显恢复,(P<0.01);斜板试验角度和BBB评分以及后肢运动功能检测评分在第8周与第12周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MSCs移植可以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针刺肾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的疗效 被引量:9
3
作者 邹魁 张立明 +1 位作者 冯曼玲 王艳荣 《武警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761-763,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肾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11至2015-06收治的女性黄褐斑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针刺组与围刺组,每组40例。3组分别给予针刺肾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单纯针刺肾俞穴治疗与单纯局部围刺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肾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11至2015-06收治的女性黄褐斑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针刺组与围刺组,每组40例。3组分别给予针刺肾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单纯针刺肾俞穴治疗与单纯局部围刺治疗各2个疗程。收集并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变化及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4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FSH高于针刺组和围刺组,LH、E2和P水平则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针刺组的75.0%与围刺组的7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肾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体内激素水平,且临床效果较两种方法单纯治疗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俞穴 围刺 性激素 黄褐斑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沈强 王晓琴 +2 位作者 张克亮 朱晓光 牛彦辉 《武警医学》 CAS 2008年第6期508-511,F0003,共5页
目的建立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营养失神经腓肠肌的动物模型,观察其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方法选用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加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对照组:腓肠肌单纯完全失神经支配。于术后4、8、12周各时... 目的建立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营养失神经腓肠肌的动物模型,观察其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方法选用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加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对照组:腓肠肌单纯完全失神经支配。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段,分别测定腓肠肌纤颤电位波幅、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并观察背根神经节中感觉神经元的变化,判断肌萎缩的程度。结果术后1~3个月背根神经节中均见到存活的感觉神经元,纤颤电位波幅实验组大于对照组;术后4、8、12周,实验组的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的3个月内,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后感觉神经元能有效的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 端侧吻合 肌萎缩 神经元
下载PDF
重叠缝合腓骨肌腱鞘联合Ellis-Jones修复术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立明 牛彦辉 曹晓凯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12期46-46,共1页
腓骨肌腱滑脱症由Monteggia于1803年首先报道,临床并不多见,近20年文献报道有增多趋势。该病多发生于军训战士及运动员,手术治疗方法较多,有些术式采用的单纯重建腓骨上支持带远期复发可能性大。我科1985年4月~2008年7月采用重叠... 腓骨肌腱滑脱症由Monteggia于1803年首先报道,临床并不多见,近20年文献报道有增多趋势。该病多发生于军训战士及运动员,手术治疗方法较多,有些术式采用的单纯重建腓骨上支持带远期复发可能性大。我科1985年4月~2008年7月采用重叠缝合腓骨肌腱鞘并Ellis-Jones修复术H0治疗创伤性腓骨肌腱滑脱症1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 腱损伤 外科手术 缝合技术 重叠缝合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7
6
作者 孙明宏 田广利 《实用骨科杂志》 2009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总结应用跟骨钛钢板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治疗的32例(3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例,按照Sanders分型分为,型15足,型17足,型4足。均采用外侧"L"型切口,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 目的总结应用跟骨钛钢板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治疗的32例(3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例,按照Sanders分型分为,型15足,型17足,型4足。均采用外侧"L"型切口,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32例(36足)患者应用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基本恢复了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学关系和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40个月。按Kerr评定标准,优15足,良17足,可2足,差2足,优良率88.9%。结论应用跟骨钛钢板治疗Sanders、、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可恢复跟骨的大致形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内固定 切开复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