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苗莉 罗先润 +4 位作者 高爱社 魏娜 张辉 娄云霄 刘安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10 mg/d、20 mg/d、40 mg/d或80 mg/d治疗共4周。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循环血...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10 mg/d、20 mg/d、40 mg/d或80 mg/d治疗共4周。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结果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应用后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均较用药前显著性增加(P<0.05),并且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在40 mg/d组最高,与10 mg/d及20 mg/d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80 mg/d组较40 mg/d组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增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稳定型心绞痛 阿托伐他汀
下载PDF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0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辉 罗先润 +1 位作者 曹程浩 李朝辉 《中国药业》 CAS 2010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或电复律成功后在心电监护下静脉应用胺碘酮,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8例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好转,总有效率为93.3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或电复律成功后在心电监护下静脉应用胺碘酮,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8例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好转,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疗效
下载PDF
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罗先润 苗莉 +6 位作者 高爱社 魏娜 张辉 娄云霄 刘安丰 方鹏 孙斌 《武警医学》 CAS 2013年第12期1081-1082,共2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临床上的危急重症,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而导致的心脏急性严重缺血综合征.既往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是血管内皮细...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临床上的危急重症,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而导致的心脏急性严重缺血综合征.既往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能够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对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极其重要[1].本研究观察2009-09至2010-12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稳定型心绞痛与ACS患者循环血中EPC的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探讨EPC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凝血因子VII基因的多态性研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弓向荣 王留义 刘安丰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858-858,870,共2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冠心病与凝血因子VII(FVII)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利用PCR技术对河南地区2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FVII基因del(-323)ins多态性的检测和分析,并与河南地区的健康人群对照进行比较,分析其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因素之间的相... 目的:探讨中国人冠心病与凝血因子VII(FVII)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利用PCR技术对河南地区2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FVII基因del(-323)ins多态性的检测和分析,并与河南地区的健康人群对照进行比较,分析其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FVII基因del(-323)ins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FVII基因del(-323)ins多态性可能不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Ⅶ 基因 多态性 冠心病
下载PDF
拟诊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5
作者 薛迪中 胡广金 +4 位作者 魏娜 廖德宁 刘安丰 罗先润 孟庆恒 《武警医学》 CAS 2004年第11期810-812,共3页
目的 通过对 178例拟诊冠心病患者的静息心电图 (ECG)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评价静息心电图 (ECG)对冠心病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有冠心病典型症状及危险因素的患者 ,男 10 9例、女 6 9例 ,年龄 6 2 .5 (6 1.5... 目的 通过对 178例拟诊冠心病患者的静息心电图 (ECG)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评价静息心电图 (ECG)对冠心病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有冠心病典型症状及危险因素的患者 ,男 10 9例、女 6 9例 ,年龄 6 2 .5 (6 1.5± 11.1)岁。其中 ,99例患者ECG有心肌缺血表现 (ECG阳性组 ) ,79例无心肌缺血表现 (ECG阴性组 )。对所有拟诊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结果 静息ECG阳性与阴性组患者 ,C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5 4 .5 %vs 5 9.5 % ,P >0 .0 5 ) ;静息ECG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 5 6 .4 % ,特异性为 36 .8% ;静息ECG阳性组多支病变率明显高于ECG阴性组 (6 6 .7%vs 4 4 .7% ,P =0 .0 2 9) ;静息ECG阴性组单支病变率明显高于ECG阳性组 (5 5 .3%vs 33.3% ,P =0 .0 2 6 )。静息ECG阳性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ECG阴性组 (P =0 .0 4 2 )。结论 静息ECG阳性对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低 ,对多支、多危险因素的高危冠心病患者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G 心电图 阳性 阴性 诊断 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 结论 显著性差异 目的
下载PDF
利湿活血汤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2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朝辉 罗先润 +2 位作者 苗莉 娄云霄 宋晓东 《河南中医》 2014年第12期2368-2370,共3页
目的:观察利湿活血汤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湿活血汤治疗,日1剂,7 d为1个疗... 目的:观察利湿活血汤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湿活血汤治疗,日1剂,7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肿胀、压痛、皮色暗红、皮热改善情况,及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证候积分明显下降,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均较入院时有明显下降,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尤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经治疗后明显减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为90.5%,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为69.0%,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湿活血汤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降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减小下肢周径,增加患者血管的再通率,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期 利湿活血汤 超敏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在体可调控表达对大鼠颈动脉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
7
作者 苗莉 罗先润 +4 位作者 景涛 张辉 刘安丰 娄云霄 何国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900-903,共4页
目的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2 receptor,AT2R)基因转染可减轻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但如何主动调控转入体内基因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文中以四环素可调控系统下的AT2R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esenc... 目的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2 receptor,AT2R)基因转染可减轻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但如何主动调控转入体内基因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文中以四环素可调控系统下的AT2R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esenchymal stem cell,MSC)为载体,探讨AT2R在体可调控表达及对大鼠颈动脉新生内膜的影响。方法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分别将PBS液、常规培养的大鼠MSC、四环素可调控系统下的AT2R基因转染的MSC局部灌注,后者又分为给予强力霉素(deoxycyline,Dox)及不给予强力霉素组。于术后14、28 d取材,分析新生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化法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AT2R在大鼠颈动脉壁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导入转染AT2R-MSC+Dox组大鼠颈动脉新生内膜面积较其他各损伤组显著降低(P<0.01),同时AT2R的表达显著增高;MSC对血管内膜增生无明显影响。结论四环素可调控AT2R基因在体可调控表达系统受到Dox的有效控制,可显著抑制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新生内膜 强力霉素
下载PDF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朝霞 罗先润 +1 位作者 曹程浩 娄云霄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137-138,共2页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因冠心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具有疗效好、恢复快、痛苦少等优点,总体远期疗效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因冠心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具有疗效好、恢复快、痛苦少等优点,总体远期疗效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相同,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目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术 术后抗凝 护理
原文传递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CD3^(+)、CD4^(+)水平与PCI治疗预后的关系
9
作者 刘博 相田园 李翔 《中国实用医刊》 2022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于武警河南总队医院行PCI治疗的105例STEMI患者,PCI治疗后随访...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于武警河南总队医院行PCI治疗的105例STEMI患者,PCI治疗后随访6个月,以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作为短期预后观察指标并分组,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调查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时均检测外周血CD3^(+)、CD4^(+)水平,分析外周血CD3^(+)、CD4^(+)水平与STEMI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PCI后随访6个月,105例患者中预后不良22例(20.95%),纳入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83例(79.05%),纳入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外周血CD3^(+)、CD4^(+)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3^(+)、CD4^(+)低表达与STEMI患者PCI治疗预后不良有关(P<0.05)。结论外周血CD3^(+)、CD4^(+)水平与STEMI患者PCI治疗预后有关,外周血CD3^(+)、CD4^(+)低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预后 T淋巴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AT2R载体可调控表达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骨桥蛋白及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苗莉 罗先润 +3 位作者 方鹏 刘安丰 娄云霄 何国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29期5641-5644,共4页
目的:血管紧张素Ⅱ 2型受体(AT2R)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四环素可调控系统下作为载体,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研究新生内膜增生的情况,并探讨AT2R在体可调控表达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骨桥蛋白(OPN)表达影响。方法:利用球囊损... 目的:血管紧张素Ⅱ 2型受体(AT2R)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四环素可调控系统下作为载体,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研究新生内膜增生的情况,并探讨AT2R在体可调控表达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骨桥蛋白(OPN)表达影响。方法:利用球囊损伤60只SD大鼠颈动脉,并随机将SD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未行球囊扩张术)、对照组(球囊扩张术后注入PBS)、MSC组(球囊扩张术后注入常规MSC)、MSC转染组(球囊扩张术注入转染AT2R的MSC)、强力霉素(Dox)组(球囊扩张术后注入转染AT2R的MSC,术后当天至处死前三天通过尾静脉注射Dox 100μg/kg/d)。术后14及28天分别处死大鼠取材,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Image pro plus 6.0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新生内膜面积(I/M),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AT2R及OPN在大鼠血管标本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颈动脉AT2R在Dox组的表达显著增高,新的增生内膜面积较其它各损伤组显著降低(P≤0.01),并且OPN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各手术组。结论:AT2R基因在体可调控表达受到Dox的有效控制,AT2R基因可能抑制血管损伤后OPN的表达及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控表达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新生内膜 骨桥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