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叶素贞 王晓阳 +2 位作者 白弘照 周雪珍 李海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812-2816,共5页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对卒中后疲劳(post stroke fatigue,P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收集PSF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对卒中后疲劳(post stroke fatigue,P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收集PSF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额外施加RIPostC,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活动能力,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估疲劳严重程度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情绪。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HAMA、HAMD和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BI和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6,P<0.0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BI、MMSE、FSS、HAMA和HAMD评分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71,P<0.01),试验组的各项评分改善更加明显;FSS的影响因素为MMSE和HAMA。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可显著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缓解疲劳症状、焦虑和抑郁情绪,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为认知功能和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后适应 卒中后疲劳 认知功能 焦虑
下载PDF
脂肪源性干细胞对多发性硬化患者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林晓滨 陈颖 +7 位作者 杨德壕 谢甬淋 毕涌 柯建明 陈志博 苏中钱 厉向 张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探讨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 ASCs)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分离、纯化脂肪组织中的h ASCs。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磁珠分选CD4+T细胞,体外刺激细胞向... 目的:探讨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 ASCs)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分离、纯化脂肪组织中的h ASCs。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磁珠分选CD4+T细胞,体外刺激细胞向Th17极化,并加入不同比例的h ASCs(h ASCs∶CD4+T为1∶4和1∶10)共培养4 d,设立添加anti-LIF抗体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real-time 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mRNA水平变化;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LIF的水平。结果:分离的h ASCs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可基本判定为h ASCs;PBMCs经磁珠法分选后获得90%以上纯度的CD4+T细胞。共培养后,1∶4组和1∶10组中Th17细胞所占比例下降,且存在高浓度抑制效应;共培养后RORγt、IL-6R和IL-23R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LIFR和LIF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加入anti-LIF抗体后,Th17细胞比例回升至对照组水平;RORγt和IL-6R的mRNA表达水平回升;ELISA检测各组LIF的水平,共培养组LIF分泌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加入anti-LIF抗体后明显减少。结论:h ASCs可抑制MS患者Th17细胞的分化,其作用可能与其分泌LIF、通过IL-6/LIF轴竞争性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脂肪源性干细胞 TH17细胞 白血病抑制因子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意识障碍患者中西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卫 刘克洪 +1 位作者 胡晓华 林桠君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5期185-188,共4页
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包括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和最小意识状态(Minimal state of consciousness,MCS)。近年来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转归成为本专业的研究热点。意识障碍患者意识... 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包括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和最小意识状态(Minimal state of consciousness,MCS)。近年来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转归成为本专业的研究热点。意识障碍患者意识转归的发生可能是自发出现的,也可能是药物、电或磁等因素刺激引起的。药物治疗目前是治疗意识障碍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且相关研究较多。因此,本文从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综合阐述了唑吡坦、金刚烷胺、巴氯芬等西药和安宫牛黄丸、醒脑静等中成药对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好转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障碍 唑吡坦 金刚烷胺 药物治疗
下载PDF
不同意识状态对音乐感知的差异性:基于音乐特征与脑电张量分解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梅戬 王小宇 +4 位作者 刘杨 李景琦 刘克洪 杨勇 丛丰裕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7-265,共9页
研究不同意识水平对音乐感知的差异性,探索不同意识水平与音乐感知之间的关系。被试共43名,其中7名正常意识被试、17名微意识状态(MCS)被试和19名植物状态(VS)被试。获取3种不同意识水平被试在聆听传统民乐《茉莉花》时的脑电,利用基于... 研究不同意识水平对音乐感知的差异性,探索不同意识水平与音乐感知之间的关系。被试共43名,其中7名正常意识被试、17名微意识状态(MCS)被试和19名植物状态(VS)被试。获取3种不同意识水平被试在聆听传统民乐《茉莉花》时的脑电,利用基于层次交替最小二乘法(HALS)非负张量分解,对被试在听音乐时产生的脑电提取张量成分,对这些成分做功率谱比率分析和脑地形图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包含的5种信息学特征的EEG响应进行研究,包括中心化波动值(fluctuation centroid)、波动熵(fluctuation entropy)、音阶清晰值(key clarity)、脉冲清晰值(pulse clarity)和调值(mode)。结果表明:1)正常意识被试、MCS被试和VS被试对5种音乐特征的脑电响应在节律上存在显著差异,正常意识被试的alpha波占比高于MCS和VS被试,其中:fluctuation centroid,正常意识被试、MCS被试和VS被试分别为0.687±0.193、0.033±0.022、0.063±0.040(P<0.001);fluctuation entropy,正常意识被试、MCS被试和VS被试分别为0.588±0.132、0.041±0.025、0.085±0.077(P<0.001);key clarity,正常意识被试、MCS被试和VS被试分别为0.668±0.295、0.096±0.103、0.057±0.065(P<0.001);pulse clarity,正常意识被试、MCS被试和VS被试分别为0.672±0.064、0.144±0.242、0.044±0.044(P<0.001);mode,正常意识被试、MCS被试和VS被试分别为0.432±0.273、0.057±0.049、0.033±0.026(P<0.001)。除mode特征外,beta波与alpha波体现相同的统计特征(P<0.05)。2)MCS和VS被试对音乐特征的响应在节律上没有差异,均以delta波和theta波的慢波为主。3)在响应激活区域上,正常意识被试对5种音乐特征的响应主要分布于前额叶,MCS和VS被试的响应主要分布在颞叶。研究表明,不同意识水平对大脑加工音乐特征有影响,这为音乐感知与意识关系探索提供新的模型和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信号 音乐感知 张量分解 意识水平
下载PDF
常规治疗辅以长时程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创伤性脑损伤后微意识状态患者意识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余泽 蒋秋霞 +6 位作者 董燕 郑曼丽 赖琛 孙建伟 杜宏艳 丁宇超 胡晓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1-406,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规治疗辅以长时程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微意识状态(MCS)患者意识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收治的60例TBI后MC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 目的探讨常规治疗辅以长时程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微意识状态(MCS)患者意识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收治的60例TBI后MC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9~60岁[(45.7±11.4)岁]。病程3~6个月[(4.6±0.9)个月]。30例接受包括内科、高压氧和康复等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接受4个周期共计28 d的tDCS刺激,每个周期7 d,刺激5 d,休息2 d(tDCS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4个治疗周期内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和12个月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总分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评分及临床有效率(显著有效+有效)。观察tDCS治疗组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CRS-R评分总分和BAE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周期内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tDCS治疗组CRS-R总分和BAEP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两组治疗周期内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CRS-R评分总分和BAEP评分逐渐提高(P均<0.05)。tDCS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73%(22/30),常规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57%(17/30)(P<0.05)。tDCS治疗组10例患者阴极刺激部位局部可逆性轻微泛红,未见tDCS刺激引起的如局部灼伤、破溃、渗液及癫痫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相较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辅以长时程tDCS能更有效改善TBI后MCS患者的意识状态,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意识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