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钝性分离联合成体干细胞结膜瓣移植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治疗效果分析
1
作者 刘文娟 张文静 +1 位作者 宋静 杨立媛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880-883,共4页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联合成体干细胞结膜瓣移植对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12至2022-12武警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130例(130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分离+成体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联合成体干细胞结膜瓣移植对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12至2022-12武警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130例(130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分离+成体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钝性分离+成体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部症状评分(OSS)、视觉模拟评分(VAS)、角膜Shimmura评分、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3、5、7 d,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OSS、VAS、Shimmura评分明显更低(P<0.05),且此3项评分伴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出现复发、结瓣膜下出血的情况分别占3.08%、1.54%,对照组分别为24.62%、30.77%,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不易出现复发现象(P<0.05);观察组患者的角膜巩膜溶解发生率、结膜肉芽增生发生率分别为1.54%、1.54%,对照组分别为4.62%、18.46%,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明显减轻(P<0.05)。结论钝性分离联合成体干细胞结膜瓣移植对复发性翼状胬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性分离 成体干细胞结膜瓣 复发性翼状胬肉 治疗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小分子化合物J2对原代培养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宋静 黄一飞 +1 位作者 郭惠玲 王大江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08-613,共6页
目的探讨小分子化合物J2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取SD大鼠原代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进行研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获取大鼠单个核细胞(MNC),将MNC加入角膜上皮细胞共培养,再用小分子化合物J... 目的探讨小分子化合物J2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取SD大鼠原代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进行研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获取大鼠单个核细胞(MNC),将MNC加入角膜上皮细胞共培养,再用小分子化合物J2处理作为实验组,未进行小分子化合物J2处理的MNC及角膜上皮细胞作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仅为角膜上皮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角膜上皮细胞CD80的表达。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形态学参数,包括平均粗糙度(Ra)、均方根粗糙度(Rq)、平均低谷高度(Rvm)及波峰至波谷的粗糙度(Rt)。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CD80的表达量分别为1.944±0.237、3.128±0.175及1.082±0.1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31,P<0.01)。AFM观测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Ra值分别为86.75±12.60、120.23±12.11、61.94±10.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6.92,P<0.01);3个组Rq值分别为102.53±9.45、138.30±10.13、91.96±7.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1.85,P<0.01);3个组Rvm值分别为-42.21±14.22、-67.36±10.89、-32.18±19.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22,P<0.01);3个组Rt值分别为437.32±15.66、495.32±13.96、339.92±11.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4.26,P<0.01);3个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MNC活化的SD大鼠角膜上皮细胞呈CD80高表达,在小分子化合物J2作用后CD80表达减少;应用AFM可以观测到SD大鼠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经MNC活化后更加粗糙,颗粒状突起明显增加,在小分子化合物J2作用后超微结构的改变有所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上皮细胞 显微镜检查 原子力 B7-1抗原 移植物排斥 免疫抑制剂
原文传递
前后联合手术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视力影响分析
3
作者 孙红 秦向阳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7期25-28,共4页
【目的】观察前后联合手术处理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术后眼轴及外界膜愈合的变化与视力的关系。【方法】把54例(54眼)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及B组,A组为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B组为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不伴视网膜脱离,... 【目的】观察前后联合手术处理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术后眼轴及外界膜愈合的变化与视力的关系。【方法】把54例(54眼)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及B组,A组为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B组为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不伴视网膜脱离,通过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IOL Matser两种检查方法观察术后6个月的视力、眼轴、外界膜愈合的时间,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A组中视力是外界膜愈合的保护因素(P<0.0001)。B组中眼轴与各时间点的视力呈负相关(P=0.0025)。年龄是外界膜愈合的危险因素(P=0.0038),术前视力是外界膜愈合的保护因素(P=0.0425)。【结论】出现外界膜愈合的好于未出现的,外界膜愈合多发生在3~6个月。眼轴越短,视力越好,裂孔越趋于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眼轴 外界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