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警某部战士嵌甲39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勇 施耀军 +5 位作者 郭瑞 陈国川 张富宁 俞玮 林明武 赵磊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6期57-59,共3页
嵌甲是因为趾(指)甲两侧缘嵌入甲沟的软组织中,是手足外科常见病之一,往往造成甲沟或近端甲褶局部皮肤的破溃,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通过破口侵入,引起继发感染、脓肿和肉芽组织形成。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霉菌[1,2]。其治疗... 嵌甲是因为趾(指)甲两侧缘嵌入甲沟的软组织中,是手足外科常见病之一,往往造成甲沟或近端甲褶局部皮肤的破溃,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通过破口侵入,引起继发感染、脓肿和肉芽组织形成。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霉菌[1,2]。其治疗方法较多,包括简单的保守治疗及各种手术治疗[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趾甲 嵌甲 部分甲板 甲床及甲母质切除术 石炭酸-乙醇甲母质切除术
原文传递
小腿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勇 马进宁 +6 位作者 穆广态 俞玮 尹高军 冯福成 李全成 马杰 陈国川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325,共3页
目的报道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在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6例,缺损范围8cm×7cm-18cm×11cm。采用VSD覆盖创面.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 目的报道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在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6例,缺损范围8cm×7cm-18cm×11cm。采用VSD覆盖创面.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4例,腓动脉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2例.皮瓣范围9cm×8cm-21cm×12cm。结果术后5例全部成活,1例出现皮瓣小部分坏死;1例出现表浅水泡:1例出现短暂的静脉淤血;在大的螺旋桨皮瓣患者中出现短暂一过性的小腿水肿。获随访7-2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正常,局部稍饱满,外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结论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相对容易,供区损伤小,成功率高,应该被考虑作为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适宜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桨皮瓣 小腿穿支蒂皮瓣 下肢 缺损
原文传递
后外侧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B型外踝骨折20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勇 陈国川 +3 位作者 张富宁 俞玮 林明武 赵磊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1期940-943,共4页
踝关节骨折发病率占全身各关节内骨折的首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B 型(Danis-Weber/AO)外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旋后外旋受伤机制(supination-externalrot... 踝关节骨折发病率占全身各关节内骨折的首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B 型(Danis-Weber/AO)外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旋后外旋受伤机制(supination-externalrotation,SER),以短斜形或螺旋形、远端骨折块向后外和近侧移位为特征[1]。其治疗要求必须解剖恢复外踝的长度和旋转畸形,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螺钉、钢板、张力带、髓内钉等。后外侧抗滑钢板最早是由Brunner 和Weber 1982 年提出,机制是用内固定钢板直接压于远端骨折块的尖齿部位,以较小的“巧劲”对抗远端骨折块移位的方向而获得解剖复位,当骨折端受到轴向负荷时,远端骨折块产生向后外上方移位倾向,被楔形卡于钢板和近端骨块形成的骨折斜面之间。钢板不仅能防止远端骨折块移位,而且将轴向负荷转变为对骨折端的轴向压力,起到“动力加压”的效果[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 骨折 临床疗效 抗滑钢板 中和钢板
原文传递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勇 丁生权 +6 位作者 陈国川 张富宁 赵磊 王晓峰 林明吾 赵再兴 俞玮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649-654,共6页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术后3年内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单位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初次骨折组和再次骨折组。分别对两...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术后3年内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单位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初次骨折组和再次骨折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骨折类型、对侧髋部骨密度、并存病、内固定方式、麻醉方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髋部骨折后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纳入56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年内有74例(13.1%)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术后1年是再骨折发生高峰期。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2),男性(P=0.014),高血压病(P=0.022)、痴呆(P=0.007)、并存病数量≥4项(P=0.000)和脆性骨折病史(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侧髋部再骨折组患者的骨密度值(P=0.012),初次髋部骨折行骨折内固定术(P=0.033)和股骨转子间骨折(P=0.022)与初次骨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50,95%CI=1.011~1.090,P=0.012)、高血压病(OR=1.836,95%CI=1.029~3.277,P=0.040)、痴呆(OR=2.244,95%CI=1.048~4.804,P=0.037)、骨密度(OR=1.175,95%CI=1.049~1.454,P=0.039)、伤前脆性骨折史(OR=6.614,95%CI=3.254~13.447,P=0.000)是术后3年内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高,术后1年是再骨折发生高峰期;高龄、高血压病、痴呆、骨密度、伤前脆性骨折史是术后发生对侧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骨折 对侧
原文传递
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治疗跟腱及局部皮肤缺损 被引量:15
5
作者 康志学 穆广态 +2 位作者 俞玮 李峰 李晓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2-62,共1页
目的 探讨跟腱及局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临床应用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6例。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随访7个月~8年,局部无臃肿,外形满意,耐磨无溃疡,皮瓣感觉良好,踝关节及足趾活动良好。结论 带... 目的 探讨跟腱及局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临床应用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6例。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随访7个月~8年,局部无臃肿,外形满意,耐磨无溃疡,皮瓣感觉良好,踝关节及足趾活动良好。结论 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是治疗跟腱及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足底内侧皮瓣 移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