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伟大“母亲” |
梁昕
|
《文教资料》
|
2007 |
2
|
|
2
|
跨越文学和影视的互文性——浅谈《危险的关系》及其改编电影 |
陈东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3
|
技术消费下文学的新面孔——谈手机小说的兴起 |
钱丽丽
|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
2006 |
4
|
|
4
|
唐传奇和骑士小说中爱情观念之比较 |
陈斌
|
《文教资料》
|
2008 |
0 |
|
5
|
伦理现场演绎经典--从“长干行”到“河商妇的一封信” |
陈晞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6
|
梅尔·吉布森电影的后现代叙事特色 |
成红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7
|
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变为近代报纸的原因浅析 |
陈琳
姜伟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8
|
“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身份重构--以“后殖民”理论为视角 |
于文思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4
|
|
9
|
历史叙述、人物塑造与话语权力:文化诗学观照下的扫罗与大卫王形象 |
王立新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0
|
老舍的英国人书写与国民性观照 |
蔡俊
|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
2009 |
1
|
|
11
|
走向卡尔维诺——论王小波对卡尔维诺的接受 |
陈培浩
|
《文教资料》
|
2008 |
3
|
|
12
|
从文本批评向历史主义的回归 |
傅淑琴
潘牡芳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3
|
“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悖论 |
项歆妮
陈夜雨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4
|
“非确定性”理论的适用性--解构主义叙事理论的实践探讨 |
赖骞宇
任文庆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5
|
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作品研究 |
刘茂生
聂珍钊(指导教师)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7 |
0 |
|
16
|
后殖民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讨论热点追踪及其探析 |
江玉琴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7
|
“另一个”歌德——“自然研究者”歌德暨《色彩学》译序 |
莫光华
|
《中国书画》
|
2004 |
0 |
|
18
|
浅析莎士比亚喜剧的喜剧性 |
王艳
|
《戏剧丛刊》
|
2005 |
0 |
|
19
|
迷狂岁月中爱的欲望——杜拉斯小说主题探寻 |
邱叶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20
|
刍议流散写作中的文化身份 |
李果正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