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1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高校“宿舍建团”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
1
作者 马尔体 依木然·迪力夏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3年第3期170-173,共4页
高校作为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在共青团工作中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的源头性地位。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通过“宿舍建团”,充分激发青年热情,鼓励学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促进学子交流交往交融,致力打通“最... 高校作为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在共青团工作中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的源头性地位。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通过“宿舍建团”,充分激发青年热情,鼓励学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促进学子交流交往交融,致力打通“最后一公里”,为高等院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宿舍建团”工作提供材料参考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宿舍建团 探索与实践
下载PDF
基于DCE框架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胡新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3期1-5,共5页
文章基于DCE(Design-Construction-Effective)框架分析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在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百”“... 文章基于DCE(Design-Construction-Effective)框架分析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在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百”“两站”“两基地”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坚持基础能力、中级能力和高级能力“三级”能力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办文、办会、办事能力,以及领导力、协调力和创新力,实现学生高水平学业、高质量就业、高起点创业的“三业”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管理 专业建设 一流本科 DCE框架
下载PDF
“2+X”学科目录框架下公共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探赜
3
作者 方堃 柳奕彤 姜滢滢 《科教导刊》 2024年第8期17-19,共3页
“2+X”学科目录调整方案对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明晰了新时代公共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学科根基及其拓展方向,彰显了公共管理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当前,针对公共管理研究生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教学保障、教学特色等... “2+X”学科目录调整方案对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明晰了新时代公共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学科根基及其拓展方向,彰显了公共管理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当前,针对公共管理研究生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教学保障、教学特色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应基于新的学科目录框架,从优化学科整体布局、打通学硕专硕壁垒、坚持数字化赋能、全程追踪评价四个维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目录 公共管理 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下载PDF
人工智能背景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价值、挑战与治理路径
4
作者 乔卓凡 《现代管理》 2024年第8期1771-1778,共8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方方面面,颠覆和革新了传统意义层面上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运作逻辑。人工智能技术依托于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终端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极大地促进了公共部门信息数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方方面面,颠覆和革新了传统意义层面上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运作逻辑。人工智能技术依托于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终端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极大地促进了公共部门信息数据筛选处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共部门自身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和科学化水平。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嵌入我国公共部门的内部管理实践仍存在诸多潜在风险和问题尚待思考和解决。因此,一方面,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当前我国各个部门的实际应用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系统梳理,挖掘当前阻碍人工智能融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本文将基于人工智能嵌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人工智能嵌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y, it gradually penetrates all aspec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ubverting and revolutionizing the tradition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logi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relying on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Internet of Things, mobile terminals, etc., has greatly facilitated the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data screening and processing, and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d the automation and scientific level of the public sector’s own inter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owever, due to the current leve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mbedded in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practice of China’s public sector, there are still many potential risks and problems yet to be considered and solved. Therefore, on the one hand, 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I technology in various sectors in China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potential risks that hinder the integration of AI into the public sect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aper will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AI embedded in public sect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I embedded in public sect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变革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探究
5
作者 李书帆 《现代管理》 2024年第9期2096-2103,共8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已经逐渐摆脱曾经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具体情况,公共部门应当更加积极地改革自身体制,激发公共部门活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能力。在新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已经逐渐摆脱曾经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具体情况,公共部门应当更加积极地改革自身体制,激发公共部门活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能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公共部门的发展方向已经被大家广泛的认同,即转向“服务型”。但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我国的公共部门依然选择较为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事”为中心,注重结果,很少关注人的特点。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因单一死板的特点阻碍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也阻碍了公共部门提升自身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中与调动员工积极性息息相关的环节就是激励。目前的公共部门在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时,出现薪酬制定上不科学、公务员晋升通道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公共部门相关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更影响了公共部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了人民满意度。而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激励环节存在不足。因此,公共部门需要制定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激励机制,改进现有激励机制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提升公共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ur country has gradually got rid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which used to be characterized by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pollu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new period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public sector should be more active in reforming its own system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the public sector, so as to improve its efficiency and service capac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direction of public sector development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shift to “service-oriented”. But in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link, our public sector still chooses the more traditional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echanism, with “things” as the center, focus on results, and little attention to human characteristics. This tradi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due to single rigid features hinders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to play, but also hinders the public sector from enhancing their own capabilities. The link closely related to motivating employee enthusiasm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motivation. The current public sector encounters issues such as unscientific salary setting and a single promotion channel for civil servants when applying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affect the motivation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sector workers and the quality of service, but also affect the image of the public sector in the eyes of the people, reducing people’s satisfaction. These problems are essentially due to the lack of motivation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f the public sector. Therefore, the public sector needs to develop incentive mechanisms in line with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China, improve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existing incentive mechanism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work of the staff and the image of the public sector among the peo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机制 期望理论
下载PDF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政策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
6
作者 张建英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第3期93-95,共3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方向,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文章结合青海民族大学公共政策课程实践的具体实践,阐述了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并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方向,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文章结合青海民族大学公共政策课程实践的具体实践,阐述了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公共政策课程 实践教学 青海民族大学
下载PDF
探索工作室模式 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以中南民族大学好巴郎民族团结工作室为例
7
作者 文田 师军强 《智库时代》 2019年第44期111-112,共2页
阐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求学和生活面临的理想信念教育、人际交往和学习就业等方面的特殊性,以中南民族大学建立好巴郎工作室为例,提出了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开发综合素质等为主要任务,构建基于... 阐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求学和生活面临的理想信念教育、人际交往和学习就业等方面的特殊性,以中南民族大学建立好巴郎工作室为例,提出了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开发综合素质等为主要任务,构建基于主体功能的组织架构、实行“三位一体”运行模式的工作室,探索了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教育管理服务 工作室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任务与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彭庆军 张欣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呈现出论从史出的历史论证、守正创新的理论阐释、质性叙事的大众传播、国家民族的实践面向等良好发展态势。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新征程中,需要立足中华... 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呈现出论从史出的历史论证、守正创新的理论阐释、质性叙事的大众传播、国家民族的实践面向等良好发展态势。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新征程中,需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两个结合”,从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中汲取话语力量,基于话语对象、概念阐释、主题选择、陈述形式等要素进行话语框架建构,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话语建设的双向赋能,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国际化与外来话语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话语体系 中国自主性
下载PDF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文 《民族教育研究》 1998年第4期53-56,共4页
世纪之交,我国进入第三个五年普法教育阶段。中央“三五普法”规划中强调指出,实施第三个五年普法规划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大学生又是“三五普法”重点,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法制教育体系,努力实现法制教育系... 世纪之交,我国进入第三个五年普法教育阶段。中央“三五普法”规划中强调指出,实施第三个五年普法规划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大学生又是“三五普法”重点,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法制教育体系,努力实现法制教育系统化,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国家教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法制教育 民族地区 民族高等教育 民族高等院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 法制观念 师资队伍 公民意识
下载PDF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内涵建设为核心 努力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达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共4页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论述了民族院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一核心,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内涵发展的目的意义、方向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
关键词 民族院校 深化改革 内涵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到民族地区择业的分析——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恩舜 孙珍珍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6期7-10,14,共5页
民族高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它肩负着服务少数民族和服务民族地区的艰巨而又光荣的使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输送各方面高层次人才。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则是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其专业精深... 民族高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它肩负着服务少数民族和服务民族地区的艰巨而又光荣的使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输送各方面高层次人才。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则是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其专业精深、知识面广博、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而深受民族地区的欢迎。对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到民族地区择业的意向进行调查,并且根据目前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择业现状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试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研究生 民族地区 就业 择业意向
下载PDF
基于数智赋能的公共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12
作者 方堃 钟肖键 王莉莹 《科教文汇》 2023年第10期62-65,共4页
我国已进入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阶段,为适应以数字技术增进公共服务、改善社会治理的需要,高校和用人单位对公共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公共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课程内容简单、软硬件资源匮... 我国已进入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阶段,为适应以数字技术增进公共服务、改善社会治理的需要,高校和用人单位对公共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公共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课程内容简单、软硬件资源匮乏等问题,制约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应明确“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数智赋能创新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推动“新公管”学科优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赋能 公共管理 本科 实践教学模式
下载PDF
财政支出结构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叶慧 陈君理 吴佳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61,共14页
财政对新时代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研究通过熵值法,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个维度评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出结构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民族地... 财政对新时代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研究通过熵值法,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个维度评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出结构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民族地区财政支出责任重大,主要集中在民生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尽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低于全国,但呈上升趋势;地方财政支出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综合激励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生产性支出、民生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为提升地方财政支出激励效应,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优化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支出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地方财政 财政支出结构 民族地区
下载PDF
从“流量”到“力量”:数字赋能边疆民族地区文旅振兴研究——基于50位文旅局长“变装”代言视频的扎根分析
14
作者 彭庆军 李梦瑶 吕雪峰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9期42-49,共8页
丰富的文旅资源是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优势。随着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与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行业趋势,为边疆民族地区文旅振兴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文旅局长“变装”代言成为边疆民族地区... 丰富的文旅资源是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优势。随着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与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行业趋势,为边疆民族地区文旅振兴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文旅局长“变装”代言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文旅振兴网络推广的新路径,通过对50位边疆民族地区文旅局长的“变装”代言视频及网民对视频的评论进行扎根分析后发现,边疆民族地区文旅局长“变装”视频的流量密码在于政府部门的网络宣传的发力点与网民关注点的契合,为边疆民族地区文旅振兴赋能,但也存在网络影响难预料、线下市场难带动、社会效益难凸显等问题。要真正将线上视频“流量”转化为线下文旅振兴“力量”,还需要着重推进从线上宣传到线下服务的重心转变,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线上市场监管,凸显社会政治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 文旅振兴 “变装”视频 数字赋能
下载PDF
圈层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的逻辑理蕴、框架模型和推进路径
15
作者 李永政 黄明元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5,125,共9页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重大抓手。...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重大抓手。近十多年来,我国思政课程改革的深化亟待从学校内部的整体系统变革走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推进的治理变革。《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要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与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合作互动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相一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主体的圈层特征与治理本身具有相一致的建构性特征,要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价值统领下,各主体实现“跨圈合作、跨层联动”,构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圈层共建”的框架模型,积极发挥学校自治、政府元治、社会协治、层级联治的治理合力,不断构建打造课程建设的主体点位、资源链路和全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大思政课 协同治理 圈层共建
下载PDF
基于科教融合的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饶映雪 林国栋 《科技风》 2021年第15期147-148,共2页
科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机制,对民族类院校公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数据显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出现创新实践能力不强,就业方向与本专业不相关等显著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前... 科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机制,对民族类院校公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数据显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出现创新实践能力不强,就业方向与本专业不相关等显著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前置化培养体系,是民族类高等院校公管类专业建设亟待关注的问题。鉴于此,基于科教融合理念,梳理传统公管类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既有问题,分析科教融合教学培养模式的优势,探索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高等院校 公共管理 科教融合
下载PDF
翻转式课堂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基于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分析
17
作者 韩俊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第23期128-130,共3页
“翻转式课堂”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前“知识传递”,课堂上“知识内化”的新型教学方式。调查发现,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对翻转式课堂的认知上性别和民族差异并不明显,但女生的学习意愿高于男生,少数民族学生的学... “翻转式课堂”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前“知识传递”,课堂上“知识内化”的新型教学方式。调查发现,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对翻转式课堂的认知上性别和民族差异并不明显,但女生的学习意愿高于男生,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意愿高于非少数民族。将“翻转式课堂”应用于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实施、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进度、拓宽学习渠道、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积极的师生学习意愿、快速发展的中国公共管理实践也为其提供了可行性,具体路径可通过完善在线课程体系建设、转变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建立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整体素质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式课堂” 公共管理专业 民族院校 可行性 必要性
下载PDF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以中南民族大学校园网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文君 杨春勇 《学习月刊》 2010年第16期105-106,共2页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从教育质量的角度.用“四个应该是”对高水平大学与一流大学的基本特性作了概括.全面提出了高水平大学与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以及评价高水平大学与一流大学的根本标准。
关键词 高水平大学建设 网络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网 民族 中南 高校 一流大学 根本标准
下载PDF
关于高海拔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晓燕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3期128-132,共5页
我国高海拔民族地区,地处高原,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而且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这些特殊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高海拔环境、民族性、难以控制性。很多情况下... 我国高海拔民族地区,地处高原,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而且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这些特殊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高海拔环境、民族性、难以控制性。很多情况下,该地区发生的一般事件,由于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等因素,有时会上升为突发公共事件。同时,由于高海拔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加强该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高海拔地区地方政府应不断提高其应急管理能力,积极发挥当地民众的作用,不断完善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民族地区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
下载PDF
文化资本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0
作者 黄明元 李永政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3期95-103,共9页
文化自信是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为深厚的自信,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适应文化多样性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资本作为主体自身所累积的文化能力,其理论扩展了马克思资本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为深厚的自信,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适应文化多样性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资本作为主体自身所累积的文化能力,其理论扩展了马克思资本的内涵,可以积极运用文化资本生成、积累、流动、转换等运行逻辑构筑文化自信。基于民族文化历史积累、创新发展和现行实践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在文化资本上具有丰厚的历史存量、发展增量和现实流量。充分利用文化资本优势,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资本的传导转化,需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要素,在系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精准性拓展,从而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策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本 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大学生 培育构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