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顾定国先生在与中国学界的交流过程中,认为有必要给美国的同行们写一本有关中国人类学发展动态的专著作为教学参考材料。1994年顾氏的《中国人类学逸史》(The Saga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From Malinowski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顾定国先生在与中国学界的交流过程中,认为有必要给美国的同行们写一本有关中国人类学发展动态的专著作为教学参考材料。1994年顾氏的《中国人类学逸史》(The Saga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From Malinowski to Moscow to Mao)出版后,被美国人类学界的书评誉为"填补空白"之举。时隔三年后的1997年,王建民教授的《中国民族学史》的出版,也被国内的学界大师认为是学科史上"超过前人研究"的"先锋之作"。二本学科史的著作,一为"知彼",另一本则为"知己",无"民族"与"学术"竞争之嫌,但在彼此的目标领域和对象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本次访谈中,王建民教授回顾了《中国民族学史》的知识与文本生产过程,对个人的受教经历、特定时段的学术语境、学术机制和范式的转换以及当今的中国人类学学术动态都作了广泛而深刻的阐述。展开更多
文摘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顾定国先生在与中国学界的交流过程中,认为有必要给美国的同行们写一本有关中国人类学发展动态的专著作为教学参考材料。1994年顾氏的《中国人类学逸史》(The Saga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From Malinowski to Moscow to Mao)出版后,被美国人类学界的书评誉为"填补空白"之举。时隔三年后的1997年,王建民教授的《中国民族学史》的出版,也被国内的学界大师认为是学科史上"超过前人研究"的"先锋之作"。二本学科史的著作,一为"知彼",另一本则为"知己",无"民族"与"学术"竞争之嫌,但在彼此的目标领域和对象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本次访谈中,王建民教授回顾了《中国民族学史》的知识与文本生产过程,对个人的受教经历、特定时段的学术语境、学术机制和范式的转换以及当今的中国人类学学术动态都作了广泛而深刻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