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8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心理与汉语亲属称谓词系统 被引量:16
1
作者 卞成林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46-50,共5页
本文从民族心理与汉语词汇体系的关系出发,论述了汉语亲属称谓词体系的独特性。说明了影响汉语亲属称谓词系统及内部结构(意义结构和形式结构)与功能的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 民族心理 汉语亲属称谓词 称谓场 宗法观念 序列
下载PDF
语言学科:信息时代的先行者——广西民族学院语言学学科发展座谈会纪要
2
作者 卞成林 朱文雄 覃国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109-116,共8页
面临世纪之交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语言学科作为一门领先学科 ,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发展中国语言学 ,本刊编辑部于 1 999年 6月 2 0日召开有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民族语言文化系部分教师参加的语言学学科发展座谈... 面临世纪之交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语言学科作为一门领先学科 ,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发展中国语言学 ,本刊编辑部于 1 999年 6月 2 0日召开有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民族语言文化系部分教师参加的语言学学科发展座谈会。与会教师就语言学的地位、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进行语言调查、汉语信息处理、建立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语料库以及语言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正如参加会议的广西民族学院副院长万辅彬教授所说 :这次会议 ,对广西民族学院今后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个总体思路 ,做出了一个规划。借助于我们前几年在民族语言研究、语言比较研究、汉民族共同语研究、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等方面已经打好的基础 ,借助于广西得天独厚的语言资源 ,我们的语言学研究应该能真正做到有自己的特色、有充实的资料、有成熟的队伍、有突出的成果。本刊本期特发这次座谈会的纪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科 广西民族学院 语言学研究 中文信息处理 民族语言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 信息时代 学科发展 桂北平话 语料库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稳定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枫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9-51,共3页
中国历史上虽有过多次民族冲突 ,但都不是长时间的 ,而且每次冲突后都会出现一个文化交汇、民族融合的局面。中国传统文化宽容、开放、变易的文化特质以及在这种文化特质下表现出来的和合精神 ,是确保中国古代社会民族关系基本稳定的根源。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稳定民族关系 和合精神
下载PDF
壮语词汇的文化色彩──壮族语言文化系列研究之二 被引量:7
4
作者 韦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1-84,共4页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壮语词汇里反映出来的壮民的感情表达特点、思维方式和道德伦理观念。作者认为 ,壮语词汇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 ,在学习掌握壮语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 ,必须了解其内含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 壮语词汇 文化色彩 感情表达 思维方式 道德伦理观念
下载PDF
试论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和谐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子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0-64,共5页
云南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和谐的特点。本文认为原因有三 :文化、民族和地理的原因 ;要维护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和谐发展 ,必须尊重文化个性 ,实行文化共享与共责 ,调和文化冲突 。
关键词 云南 民族文化 多元和谐 产生原因 维护策略
下载PDF
壮语地名的文化色彩——壮族语言文化系列研究之一 被引量:6
6
作者 韦达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0-94,共5页
:本文是壮族语言文化研究之第一篇 ,主要阐述了壮语地名的命名特征 ,论证了壮语地名所反映的壮族先民早期分布的地域和社会生活的特点。
关键词 壮族先民 早期分布 社会生活 文化色彩 壮语地名 命名特征 分布地域 社会生活
下载PDF
“不在场的在场”: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处境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晓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83-89,共7页
在中国,蒙、藏、维、朝、哈等少数民族有着极其发达的母语写作,许多民族的母语文学早已产生了跨国影响,但是,在文学史书写、文学研究、文学传播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学公共知识话语空间中,各民族母语文学处于"不在场的在场"的尴... 在中国,蒙、藏、维、朝、哈等少数民族有着极其发达的母语写作,许多民族的母语文学早已产生了跨国影响,但是,在文学史书写、文学研究、文学传播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学公共知识话语空间中,各民族母语文学处于"不在场的在场"的尴尬处境。各民族母语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母语写作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民族母语写作与汉语写作共同创造了世界文化(文学)中的中国意义与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在场的在场” 母语文学 中国文学 公共话语空间
下载PDF
杜甫与道家及道教关系再探讨——兼与钟来茵先生商榷 被引量:10
8
作者 徐希平 《杜甫研究学刊》 1999年第2期1-8,12,共9页
关键词 李白与杜甫 郭沫若 求仙访道 道家 道教 再探讨 唐玄宗 太清宫 吴道子 杜甫研究
下载PDF
第三人称叙事的视角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61-65,共5页
视角关系是意义分析的基础。从“叙”与“事”的分辨可看出,第三人称叙事文本中的视角主体有两类:叙述者和形式叙述者。后一类又有两种:无实体形式叙述者和由持有自身视角的人物充任的有实体形式叙述者。依据这种主体划分,结合实例... 视角关系是意义分析的基础。从“叙”与“事”的分辨可看出,第三人称叙事文本中的视角主体有两类:叙述者和形式叙述者。后一类又有两种:无实体形式叙述者和由持有自身视角的人物充任的有实体形式叙述者。依据这种主体划分,结合实例讨论第三人称小说中视角关系的几个类型及其与意义阐释的关系,可以看到视角关系是有规则可循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叙事 视角关系 叙述者 形式叙述者
下载PDF
多民族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的困境与新路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晓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2,共4页
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实际在场与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不在场,使各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不在场的在场"的情形,从而指涉了整体意义的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在场。中... 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实际在场与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不在场,使各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不在场的在场"的情形,从而指涉了整体意义的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在场。中外文学的单边译入与各民族母语文学译出的艰难也不对称。穿越汉语直接进入世界文学语境与更多的作家作品更自觉地通过汉译进入中国文学公共空间的两种跨语际、跨文化、跨国际传播行为的出现,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在场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对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真实面貌并使多民族母语文学进入其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语文学 不在场的在场 单边译入 文化洼地效应 跨语际跨文化
下载PDF
谚语的民族风格 被引量:10
11
作者 许钟宁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7,36,共3页
谚语是人们传承认知成果的一种言语艺术。它风格通俗,结构凝练,语感生动,寓意深刻,以口碑的形式在世代的传诵中千锤百炼,成为民族语言的精华。 谚语是全人类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几乎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都有这种富含哲理的“现成... 谚语是人们传承认知成果的一种言语艺术。它风格通俗,结构凝练,语感生动,寓意深刻,以口碑的形式在世代的传诵中千锤百炼,成为民族语言的精华。 谚语是全人类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几乎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都有这种富含哲理的“现成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谚语 民族风格 农业文化气息 海洋文化景观 汉语谚语 牧业文化色彩 哈萨克谚语
下载PDF
再论海峡两岸当代文学发展流变的殊途同归——同一的民族情结与民族审美思维 被引量:2
12
作者 陆卓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96-100,共5页
海峡两岸当代文学的发展虽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在同一母体文化和同一历史渊源的牵引和驱策下。
关键词 海峡两岸 当代文学 民族情结 民族审美思维 文学情怀
下载PDF
中国诗歌的民族风格 被引量:1
13
作者 陆凌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3-97,共5页
 中国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委婉含蓄和优美自然的民族风格,这既是中国诗歌创作长期探索总结的结果,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审美体验在诗歌中的体现。这一诗风应该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以改变近年来新诗的张扬和造作的...  中国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委婉含蓄和优美自然的民族风格,这既是中国诗歌创作长期探索总结的结果,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审美体验在诗歌中的体现。这一诗风应该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以改变近年来新诗的张扬和造作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 民族风格 含蓄 自然
下载PDF
现代文学中虚构与真实关系的嬗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祖晓春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14-17,共4页
在西方文论史上从古希腊开始就提出了文学模仿说,随着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学既要创造又要不违背真实性原则,如何来解决这对矛盾?从古至今,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有一个不断发展与演变... 在西方文论史上从古希腊开始就提出了文学模仿说,随着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学既要创造又要不违背真实性原则,如何来解决这对矛盾?从古至今,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有一个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对这一复杂过程的梳理既有助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也有助于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性 虚构性 主体创造 必然律 可然律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走向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联华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84-89,共6页
文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绩,并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走向。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史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创作与研究 新时期 少数民族作家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民族民间文学 玛拉沁夫 作家文学 维吾尔族
下载PDF
系统方法对文艺研究的适用性剖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其超 《社会科学研究》 1987年第6期93-99,共7页
以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为代表的现代系统方法或系统科学方法“移植”、引进文学研究领域之初,遭到怀疑、反对。在“方法热”中,一时成为带头的新学科方法,鼓噪之声盈耳。甚至被称述为“在人类思维方式上实现一次带根本性的革命”,“不... 以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为代表的现代系统方法或系统科学方法“移植”、引进文学研究领域之初,遭到怀疑、反对。在“方法热”中,一时成为带头的新学科方法,鼓噪之声盈耳。甚至被称述为“在人类思维方式上实现一次带根本性的革命”,“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将导向“诗与数学的统一”的“人类文明极地”。随着“方法年”的过去和大气候的变化,“系统热”冷却下来,转入反思和内省。夸大不实之词少了,鼓噪之声弱了;与此同时,另一种切切私议又抬头:本属旁门外道,来去匆匆势所必然,早就给算了命的。系统科学方法在文学批评研究中的适用性和生命力究竟如何?有必要根据近几年来的实践,进行实事求是的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方法 唯物辩证法 一般系统论 方法论体系 思维方式 有序性 贝塔朗菲 人类文明 系统整体 研究领域
下载PDF
发挥国营农场优势,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妇女脱贫——关于勐捧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宁 《云南学术探索》 1998年第1期88-92,共5页
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妇女脱贫,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模式。“勐捧模式”不失为最佳模式之一。“勐捧模式”一语是我们根据云南省农垦总局西双版纳农垦分局勐捧农场的发展提出的。本文对“勐捧模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帮助少数民族妇女脱贫方... 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妇女脱贫,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模式。“勐捧模式”不失为最佳模式之一。“勐捧模式”一语是我们根据云南省农垦总局西双版纳农垦分局勐捧农场的发展提出的。本文对“勐捧模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帮助少数民族妇女脱贫方面,因而,其含意是指“并寨入场,同步发展,发挥国营农场优势,帮助少数民族妇女脱贫”。具体内容则为:“并寨入场”,即农场所在地的少数民族带着土地并入国营农场,成为农场职工,加入农场的商品生产行列,这是少数民族发展以及国营农场进入世界市场的一种历史需要、一种历史趋势;“并寨入场”使当地少数民族跨越几个经济发展阶段,从游耕经济一跃而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顺应历史趋势的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飞跃;“并寨入场”是少数民族妇女生产力的一种解放,使少数民族妇女从原始的植物采集者转变成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商品生产者,使她们的劳动力由单纯的生活消耗对象,转变成可以进入世界市场交换,从而达到致富目的的商品,同时,她们也就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寨入场”使少数民族妇女在政治地位、社会地位、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组织纪律等方面都发生彻底的转变,受到新的锻炼,从而由个体生产者和家庭妇女转化成为具有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少数民族 妇女脱贫 国营农场 少数民族妇女 女职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劳动力 西双版纳 历史趋势 尼人
下载PDF
关于民族风俗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慧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76-77,共2页
本文将民俗分为积极的、在历史上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的、消极的三大类,并以民俗变化发展的大量事实论证了民俗变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改革民俗的意见。
关键词 民族风俗 民俗改革 思考
下载PDF
略论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现代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蒋芝芸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7-50,共4页
现代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与现代文学相同的现代化追求和现代特征 ,它们主要体现在国民劣根性批判、理想人性的呼唤层面。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与现代文学主体一致的现代性 ,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 现代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与现代文学相同的现代化追求和现代特征 ,它们主要体现在国民劣根性批判、理想人性的呼唤层面。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与现代文学主体一致的现代性 ,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少数民族 现代性 民族心理
下载PDF
同源异流:壮侗文学比较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之一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建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92-97,共6页
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壮侗两个少数民族都同是百越民族的后代 ,具有百越民族的文化特征。壮侗两个民族具有相同的神话传说 ,这都体现了壮侗民族文学具有同源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到了唐朝以后 ,壮侗文学开始分流 ,壮侗民间文学各有千... 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壮侗两个少数民族都同是百越民族的后代 ,具有百越民族的文化特征。壮侗两个民族具有相同的神话传说 ,这都体现了壮侗民族文学具有同源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到了唐朝以后 ,壮侗文学开始分流 ,壮侗民间文学各有千秋 ,备具特色 ,而侗族文人文学确又不敢望壮族文人文学之项背。两个民族文学同源不同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侗文学 文化意蕴 文学渊源 民间文学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