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起池养异育银鲫高死亡率的粘孢子虫新种咽碘泡虫形态和分子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陆宏达 蔡水局 +1 位作者 竹攸汀 毛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6-416,共11页
对近几年发生在江苏省盐城地区引起池养异育银鲫大批死亡的粘孢子虫进行了形态和分子等方面分析研究,发现该粘孢子虫主要特点是:孢子梨形,部分孢子后部外周包围有透明无色的膜状鞘和壳瓣底部内侧呈现1~6个"V"形缺刻,两个极... 对近几年发生在江苏省盐城地区引起池养异育银鲫大批死亡的粘孢子虫进行了形态和分子等方面分析研究,发现该粘孢子虫主要特点是:孢子梨形,部分孢子后部外周包围有透明无色的膜状鞘和壳瓣底部内侧呈现1~6个"V"形缺刻,两个极囊大小不等,孢子前端内侧两个极囊间有一个细长的囊间突起,胚质中无嗜碘泡,孢囊大小10~25 mm,孢子长16.82±0.43(16.03~17.69)μm,孢子宽10.26±0.43(9.12~10.88)μm,孢子厚8.09±0.29(7.50~8.75)μm,孢子长宽比1.64±0.09(1.50~1.93);大极囊长8.66±0.25(8.25~9.16)μm、宽3.65±0.25(3.01~4.19)μm,小极囊长8.35±0.28(7.60~8.85)μm、宽3.58±0.23(3.09~4.11)μm,囊间突起长1.80±0.12(1.59~2.00)μm。特异性地寄生在异育银鲫的口咽腔上颚的咽组织内、具有寄主和寄生在咽部的专一性,PCR扩增得到1 576 bp的18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Q726700。该粘孢子虫与相近的其它粘孢子虫比较,孢子长分别与白鲟碘泡虫(Myxobolus psephurusi)和扭曲碘泡虫(M.twistus)无显著差异(P>0.05),与M.ampullicapsulatus、M.wulii和鳙碘泡虫(M.aristichthydis)分别有显著差异(P<0.05);孢子宽和厚、极囊长和宽分别与M.ampullicapsulatus、M.wulii、白鲟碘孢虫(M.psephurusi)、鳙碘泡虫(M.twistus)和扭曲碘孢虫(M.aristichthydis)有显著差异(P<0.05);分子系统树分析结果显示,与M.ampullicapsulatus在同一个分支中,亲缘关系最近。从孢子形态学、寄主的特异性、寄生部位的专一性以及18SrDNA序列等特点综合比较分析,表明该粘孢子虫为一新种,命名为咽碘泡虫Myxobolus pharynae n.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碘泡虫 异育银鲫 形态学 18S rDNA 分子系统树
下载PDF
澳洲鳗鲡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与检测 被引量:9
2
作者 龚小玲 李思发 +2 位作者 蔡完其 杨琴玲 王浩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3-138,共6页
采用小片段克隆法构建了澳洲鳗鲡(Anguilla australis)的部分基因组文库,并用地高辛标记的(CA)15作探针筛选阳性克隆,共获得76条微卫星序列,其中10次以下CA连续重复序列占83.67%,没有检测到30次以上的连续重复序列。根据微卫星序列两端... 采用小片段克隆法构建了澳洲鳗鲡(Anguilla australis)的部分基因组文库,并用地高辛标记的(CA)15作探针筛选阳性克隆,共获得76条微卫星序列,其中10次以下CA连续重复序列占83.67%,没有检测到30次以上的连续重复序列。根据微卫星序列两端足够长的侧翼序列,设计引物55对,选择合成引物26对,用澳洲鳗鲡3个个体的混合基因组进行引物筛选,其中的18对具有清晰的扩增条带。将筛选出的18对引物对澳洲鳗鲡1个群体的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1对引物扩增产物为单态,17对扩增产物呈现多态;17对扩增多态的引物在40个个体中扩增出等位基因数目为5~14,平均为9个。该澳洲鳗鲡群体的PIC、Ho、He的平均值分别为0.7157、0.6779、0.7374,所有位点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结果证明这17个微卫星位点适于澳洲鳗鲡群体结构的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鳗鲡 微卫星 分子标记
下载PDF
苯扎溴铵对几种淡水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7
3
作者 余伟楠 陆宏达 +1 位作者 朱磊 操艮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11-115,120,共6页
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方法测试了苯扎溴铵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Ⅲ期仔蟹和幼蟹... 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方法测试了苯扎溴铵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Ⅲ期仔蟹和幼蟹的半致死浓度(LC50)及安全浓度(SC)。结果显示:大型溞的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0.56、0.34、0.19、0.13 mg/L,团头鲂幼鱼的为1.53、1.44、1.38、1.31 mg/L,草鱼幼鱼的为4.59、4.42、4.36、4.23 mg/L,田螺的为15.21、10.52、7.76、5.01 mg/L,Ⅲ期仔蟹的为10.33、6.73、5.41、5.02 mg/L,幼蟹的为17.95、12.42、8.67、6.22 mg/L;SC分别为0.04、0.38、1.23、1.51、0.86、1.78 mg/L。根据SC高低,耐苯扎溴铵毒性能力依次为幼蟹>田螺>草鱼幼鱼>Ⅲ期仔蟹>团头鲂幼鱼>大型溞。苯扎溴铵在防治固着类纤毛虫病泼洒浓度为0.35 mg/L下时,不会对团头鲂幼鱼、草鱼幼鱼、田螺、Ⅲ期仔蟹和幼蟹产生毒性作用,而对大型溞会产生毒性杀死作用,池塘中可通过适量增加投饵量或投放其他饵料以补充减少的大型溞饵料生物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扎溴铵 水生动物 急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下载PDF
草鱼肝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 被引量:9
4
作者 秦洁 叶元土 +7 位作者 冷向军 蔡春芳 宋亮 许凡 张宝彤 萧培珍 张波 王丽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3-39,95,共8页
目的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细胞为实验对象,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原代培养,以探讨适合草鱼肝细胞生长的最佳条件及培养方法,用于饲料营养与非营养物质对草鱼肝细胞代谢、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采用温胰蛋白酶消化法和红细... 目的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细胞为实验对象,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原代培养,以探讨适合草鱼肝细胞生长的最佳条件及培养方法,用于饲料营养与非营养物质对草鱼肝细胞代谢、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采用温胰蛋白酶消化法和红细胞裂解液分离、纯化肝细胞,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并测定不同时期培养液上清液中LDH、Alb和BUN的含量,分析肝细胞生长状况。结果采用0.25%浓度的温胰蛋白酶消化法,消化20min,分步收集肝细胞,经台盼蓝染色检测和血球计数板计数,活细胞数≥99%。结论在含10%胎牛血清、10μg/mL胰岛素的M199培养基中,以接种浓度1.7×106cell/mL左右为宜,置于27℃、4.5%CO2浓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可成功培养草鱼原代肝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肝细胞 原代培养
下载PDF
6种油脂和大豆粉、菜籽粉氧化指标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永庆 叶元土 +8 位作者 华雪铭 蔡春芳 朱磊 金素雅 许凡 张宝彤 萧培珍 张波 王丽宏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6-360,共5页
在人工氧化条件下,测定猪油、豆油、大豆粉、菜籽油、菜籽粉、江苏棉籽油、新疆棉籽油、罗非鱼油的酸价、碘值、过氧化值、丙二醛、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①罗非鱼油所测定的氧化指标变化较其它油脂明显,其氧化稳定性最差;②猪油、罗非... 在人工氧化条件下,测定猪油、豆油、大豆粉、菜籽油、菜籽粉、江苏棉籽油、新疆棉籽油、罗非鱼油的酸价、碘值、过氧化值、丙二醛、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①罗非鱼油所测定的氧化指标变化较其它油脂明显,其氧化稳定性最差;②猪油、罗非鱼油、棉籽油、菜籽油、豆油在氧化过程中过氧化值(POV)变化明显,应该成为油脂氧化程度评价的通用性指标;③大豆粉和菜籽粉的氧化指标变化最小,且其氧化稳定性明显好于相应的油脂;④0~70h内,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各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有一定的变化。结论:在氧化过程中,不同种类油脂的氧化指标敏感度有差别,评价油脂氧化程度时应根据油脂种类选择氧化指标进行评价;在油脂氧化初期阶段,用脂肪酸的组成变化来表征油脂在氧化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现象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氧化 脂肪酸
下载PDF
食物源nC_(60)损害斑马鱼脑、鳃、肾和肝胰腺正常机能 被引量:2
6
作者 陶贤继 黎翠兰 +3 位作者 刘冬雨 魏华 何义亮 吕为群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1-190,共10页
水体中稳定存在的富勒烯纳米晶体(nC_(60))可被浮游动物滤食,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生物。为探究食物源nC_(60)的生物效应,本试验选取携带nC_(60)的大型溞喂养斑马鱼21 d,考察了食物源nC_(60)对斑马鱼脑、鳃、肾和肝胰腺4个器官... 水体中稳定存在的富勒烯纳米晶体(nC_(60))可被浮游动物滤食,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生物。为探究食物源nC_(60)的生物效应,本试验选取携带nC_(60)的大型溞喂养斑马鱼21 d,考察了食物源nC_(60)对斑马鱼脑、鳃、肾和肝胰腺4个器官中ROS、Na^+K^+-ATPase、Ca2+-ATPase、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等指标,用以评价食物源nC_(60)对斑马鱼的机能影响。暴露于食物源nC_(60)下的结果表明:斑马鱼脑ROS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暴露21 d后增加了79.17%。鳃、肾Na^+K^+-ATPase活性随暴露时间增加而降低,暴露21 d后分别降低了47.09%和51.07%;鳃、肾Ca2+-ATPase活性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减少,暴露21 d后分别降低了28.28%和35.13%。鳃、肾、肝胰腺AKP活性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暴露21 d后分别增加45.97%、26.68%和83.01%;鳃、肾、肝胰腺ACP活性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暴露21 d后分别增加38.85%、84.12%和55.77%。肝胰腺GPT和GOT活性随时间增加而降低,暴露21 d后各降低了50.05%和76.50%。本研究不但阐述了食物源nC_(60)降低高一级水生动物(斑马鱼)脑、鳃、肾和肝胰腺的正常机能,而且为进一步研究食物源nC_(60)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提供了部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勒烯 纳米水稳型C60 大型溞 斑马鱼
下载PDF
全面发展视角下心理危机医教结合模式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程千千 秦向荣 +1 位作者 林海悦 陈再忠 《校园心理》 2018年第4期315-317,共3页
当前高等院校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性事件日益增多,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高校稳定的突出问题。随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该群体的心理健康与否关乎着高校的总体稳定,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研究生在学习、生活... 当前高等院校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性事件日益增多,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高校稳定的突出问题。随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该群体的心理健康与否关乎着高校的总体稳定,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研究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大,心理危机不断涌现,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危机 医教结合模式 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 突发性事件 研究生 心理问题 高等院校
下载PDF
鳖鳃腺炎的病原和病理学研究现状和问题
8
作者 徐培培 潘连德 《水产养殖》 CAS 2014年第4期7-10,共4页
介绍了鳖鳃腺炎的一般临床症状、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现状以及实际生产中的防治办法。对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研究进行了阐述,总结了目前生产中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提出对"鳃腺炎"病名的质疑,疾病模型的研究... 介绍了鳖鳃腺炎的一般临床症状、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现状以及实际生产中的防治办法。对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研究进行了阐述,总结了目前生产中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提出对"鳃腺炎"病名的质疑,疾病模型的研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鳃腺炎 病原学 病理学
下载PDF
dusp1敲降对低温诱导斑马鱼ZF4细胞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牛虹博 胡鹏 +3 位作者 程鹏丽 储旭 胡春兰 陈良标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95-1002,共8页
为了研究双特异性磷酸酶(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dusp1)基因与鱼类低温诱导的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经Eco RI和Age1酶切构建plko.1-dusp1-sh RNA1,plko.1-dusp1-shRNA2,plko.1-negative control(nc),plko.1-EGFP的重组质粒... 为了研究双特异性磷酸酶(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dusp1)基因与鱼类低温诱导的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经Eco RI和Age1酶切构建plko.1-dusp1-sh RNA1,plko.1-dusp1-shRNA2,plko.1-negative control(nc),plko.1-EGFP的重组质粒,并分别与慢病毒包装质粒pCMV-DR8.9.1、pCMV-VSVG共同转染至293T细胞中,经293T细胞包装的病毒,感染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成纤维样细胞(zebrafish embryos fibroblast like cell line,ZF4),RT-PCR检测表明dusp1成功被敲降。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系,将细胞于28℃培养(正常对照组)或经10℃低温处理10 d,使用annexin V-FITC/Propidium lodide(PI)双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ZF4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dusp1敲降的细胞凋亡(dusp1-shRNA1敲降,dusp1-kd1;dusp1-shRNA2敲降,dusp1-kd2)比例较nc组显著上调,其中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细胞比例dusp1-kd1显著高于nc组,并且dusp1-kd1活细胞数显著低于nc组(P<0.05),进一步证明dusp1参与鱼类冷应激过程,并在低温情况下保护细胞。该研究为后期对斑马鱼细胞低温胁迫实验奠定了基础,其中dusp1基因沉默型斑马鱼细胞在10℃低温处理10 d凋亡数显著大于对照组,证明dusp1在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为低温下研究斑马鱼基因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磷酸酶 慢病毒 SHRNA ZF4细胞 凋亡 低温胁迫
下载PDF
黄鳝Dmrt1基因5′端侧翼序列克隆和报告基因载体活性分析
10
作者 杜怡芳 朱信超 +1 位作者 李贤慧 曲宪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58,共7页
为深入研究黄鳝Dmrt1基因5′端侧翼序列在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细胞通路之间的转录调控作用。本研究以黄鳝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Dmrt1基因5′端侧翼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将克隆获得的Dmrt1基因5′端侧翼序列构建到... 为深入研究黄鳝Dmrt1基因5′端侧翼序列在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细胞通路之间的转录调控作用。本研究以黄鳝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Dmrt1基因5′端侧翼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将克隆获得的Dmrt1基因5′端侧翼序列构建到PGL3-enhancer载体中,命名为pGL3-enhancer-Dmrt1,最后将pGL3-enhancer-Dmrt1和内参质粒pRL-TK共转染至HEK293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对Dmrt1基因5′端侧翼的启动活性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克隆获得的Dmrt1基因5′端侧翼序列为1519 bp;利用TESS-Transcription Element Search System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线预测数据库对黄鳝Dmrt1基因5′端侧翼序列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存在AP-1、Oct-1、C/EBPa和GATAx等真核生物通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以及与性别相关基因的蛋白结合位点,如SRY、Sox3和Sox5等;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该5′端侧翼序列具有启动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Monopterus albus) Dmrt1基因5′端侧翼启动子序列 克隆 报告基因 表达活性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建勇 温文科 +5 位作者 吴海龙 邵留 霍元子 于克峰 陶燕东 何培民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2-608,共7页
针对可调式沉水网床种植沉水植物存活率低的问题,研究了捆绑式网床、粘扣式网床和网箱3种种植方式对3种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捆绑式网床种植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水盾草(Cabomba sp.)和轮叶黑藻(Hydrilla ... 针对可调式沉水网床种植沉水植物存活率低的问题,研究了捆绑式网床、粘扣式网床和网箱3种种植方式对3种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捆绑式网床种植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水盾草(Cabomba sp.)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在15 d后都出现负增长,每100 g沉水植物生物量的增长量(ΔW)分别为-0.011 7 g、-6.615 g和-13.095 g,且ΔW的负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粘扣式网床和网箱种植方式,除了第60天的轮叶黑藻组外,其余各组ΔW值都为正值,且第30天时的ΔW值高于第15天时,45 d后,粘扣式网床种植的苦草、水盾草和轮叶黑藻的ΔW值都明显下降,与第30天相比分别降低了95.1%、98.3%和99.9%。到第60天时,3种种植方式下的沉水植物对总磷、总氮和化学需氧量都有净化效果,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网箱效果最佳,其次为粘扣式网床,捆绑式网床效果稍差。考虑到网箱成本较高,粘扣式网床更适用于生态修复工程中,而具体使用时,悬挂时间不宜过长,应在30 d前使网床的沉水植物着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式网床 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沉水植物
原文传递
可调式沉水植物网床净化河道中水质的效果——以苏州市贡湖金墅港断头浜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建勇 温文科 +5 位作者 吴海龙 王阳阳 邵留 霍元子 于克锋 何培民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7-783,共7页
基于可调式沉水植物网床技术,对江苏省苏州市贡湖金墅港断头浜河水进行了净化水质的生态工程修复实验,监测了修复前、后的水质指标(NO3^-—N、NO2^-—N、PO4^3-—P、DO、NH4^+—N、TN、TP和CODMn的含量及透明度),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 基于可调式沉水植物网床技术,对江苏省苏州市贡湖金墅港断头浜河水进行了净化水质的生态工程修复实验,监测了修复前、后的水质指标(NO3^-—N、NO2^-—N、PO4^3-—P、DO、NH4^+—N、TN、TP和CODMn的含量及透明度),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沉水植物网床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沉水植物网床修复后,沉水植物损失率为20%,4-5 d网床中的水盾草(Cabomba sp.)开始生根分蘖,且20-25 d后长满整个网床,3个月后河道中的沉水植物覆盖率达95%,其中优势种水盾草所占比例达70%,水体透明度由0.45 m提高到0.97 m,河水清澈见底。到2012年6月,水中NO3^-—N、NO2-—N、PO4^3-—P、NH4^+—N、TN、TP和CODMn的含量分别下降82.8%、74.1%、90.1%、92.6%、71.8%、95.6%和48.6%,DO含量提高了65.3%;综合水质标识指数由5.1下降到2.7,降低了47%,与对照区相比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头浜 水质 富营养化 可调式沉水植物网床 生态修复
原文传递
工厂化养殖方斑东风螺消化道及养殖环境中细菌数量变动与理化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凌慧 赵旺 +2 位作者 王瑞旋 吴开畅 王江勇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2-69,共8页
为掌握秋冬季方斑东风螺养殖系统细菌数量变动情况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试验采用TCBS培养法分别检测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e)消化道及其养殖水体、底沙弧菌数量(Sediment Vibrio,SV),用营养琼脂培养法检测螺消化道异养菌数量(He... 为掌握秋冬季方斑东风螺养殖系统细菌数量变动情况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试验采用TCBS培养法分别检测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e)消化道及其养殖水体、底沙弧菌数量(Sediment Vibrio,SV),用营养琼脂培养法检测螺消化道异养菌数量(Heterotrophic Bacteria of Alimentarytract,AHB),用荧光显微镜法检测水体总细菌数量(Water Total Bacteria,WTB),并对养殖理化因子(水温(T)、盐度(S)、pH、溶解氧(DO)、氨氮(AN)、亚硝酸盐氮(Nitrite))及底质营养盐(总氮(TN)、总磷(TP))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消化道异养菌数量为4.3×104~5.9×106CFU/g,弧菌(Alimentarytract Vibrio,AV)为2.0×102~7.5×105CFU/g;水体总细菌、水体弧菌(Water Vibrio,WV)数量分别为4.8×104~3.8×105cells/m L、2.1×102~1.2×104CFU/m L;底沙弧菌数量为6.0×104~1.9×106CFU/g。消化道内异养菌及弧菌分别与亚硝酸盐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H、盐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水体中总细菌数量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P<0.05),弧菌与总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底沙中弧菌数量与各理化因子无明显相关性。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东风螺消化道细菌、养殖水体总细菌及弧菌、底沙弧菌数量在秋季主要受温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影响,而冬季受水体溶解氧的影响更多,在整个养殖期间,需加强对盐度及pH的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弧菌 理化因子 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