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须菜对赤潮异弯藻和海洋原甲藻的生长抑制效应 被引量:13
1
作者 雷光英 杨宇峰 李宵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1,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共培养系统,研究了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生长抑制效应。结果显示,龙须菜对两赤潮藻的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且随着起始密度的增加...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共培养系统,研究了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生长抑制效应。结果显示,龙须菜对两赤潮藻的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且随着起始密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高密度龙须菜组使赤潮异弯藻在实验进行6 d后接近全部死亡,海洋原甲藻的细胞数量在实验进行6 d后呈下降趋势。然而,两赤潮藻与龙须菜之间的营养竞争对龙须菜的生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海洋原甲藻的竞争作用较强,而赤潮异弯藻的竞争作用较弱。此外,龙须菜水溶性抽提液经高温煮沸后对赤潮异弯藻无抑制作用,甚至能促进其生长,而未经煮沸的抽提液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相对鲜组织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赤潮异弯藻 海洋原甲藻 生长抑制
下载PDF
大型海藻龙须菜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英文) 被引量:18
2
作者 卢慧明 廖小建 +1 位作者 杨宇峰 徐石海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5期424-426,共3页
研究了龙须菜乙醇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且微藻的生物量迅速减少。当龙须菜浸出成分浓度为42mgL-1时,相对抑制率为50%,即半效应浓度(EC50)。龙须菜对赤潮藻产生明显的化... 研究了龙须菜乙醇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且微藻的生物量迅速减少。当龙须菜浸出成分浓度为42mgL-1时,相对抑制率为50%,即半效应浓度(EC50)。龙须菜对赤潮藻产生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延缓了富营养化水体中赤潮藻的爆发,从而使龙须菜具有控制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中肋骨条藻 化感作用 半效应浓度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大鹏澳养殖海域微表层与次表层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邓邦平 杨宇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5,共5页
2007年5~12月对大鹏澳鱼类养殖区(St.1)、贝类养殖区(St.2)、自然海区(对照区)(St.3)微表层和次表层的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3个调查区域微表层浮游动物种类数分别为33、25和27种,次表层浮游动物... 2007年5~12月对大鹏澳鱼类养殖区(St.1)、贝类养殖区(St.2)、自然海区(对照区)(St.3)微表层和次表层的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3个调查区域微表层浮游动物种类数分别为33、25和27种,次表层浮游动物种数分别为70、56和67种。微表层浮游动物丰度在夏季达到最高,分别为580.0ind./L(st.1)、224.0ind./L(St.2)、750.0ind./L(St.3),微表层浮游动物丰度均值高于次表层,对照区最高(314.5ind./L),鱼类养殖区(262.0ind./L)次之,贝类养殖区(168.5ind./L)最低。水化分析结果显示大鹏澳海区微表层对氮、磷、硅营养盐均有富集作用,TN、TP、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富集因子平均值分别为2.02±0.13、2.16±0.18、3.36±1.04和2.12±0.10。大鹏澳不同功能海区不同水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很大差异,海水养殖对水质、浮游动物数量和组成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鹏澳 海水养殖 微表层 水质 浮游动物
下载PDF
大亚湾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英文)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应华 王华接 杨宇峰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5期429-430,共2页
近年来,随着大亚湾沿岸城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工鱼礁是修复、改善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根据投礁前、后大亚湾大辣甲南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垂直... 近年来,随着大亚湾沿岸城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工鱼礁是修复、改善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根据投礁前、后大亚湾大辣甲南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垂直拖网调查结果,初步分析了大亚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投礁后,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呈逐年递增趋势,礁区内的平均丰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海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比投礁前有了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表明,投放人工鱼礁有助于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提高水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浮游植物 群落特征 大亚湾
下载PDF
大鹏澳养殖海域表底层水环境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邓邦平 杨宇峰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2-495,共4页
2007年5月~2008年4月对大鹏澳鱼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自然海区(对照区)进行了每月一次的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站点表底层水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动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3个站点表层溶解氧年均值分别为5.46、7.26... 2007年5月~2008年4月对大鹏澳鱼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自然海区(对照区)进行了每月一次的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站点表底层水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动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3个站点表层溶解氧年均值分别为5.46、7.26和8.10mg/L,表层高于底层,表底层差异极显著(P〈0.01);总氮(TN)、总磷(TP)、活性磷酸盐(PO4-P)、活性硅酸盐(SiO3-Si)、总溶解无机氮(TIN)含量均以鱼类养殖区最高,而pH在鱼类养殖区最低。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动物82种,表底层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相似度为85.37%。原生动物和浮游幼虫是最主要的类群,3个站点表层中浮游幼虫和原生动物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比例分别为93.63%、91.64%、81.69%,底层水域这一比例分别为92.04%、90.33%、82.83%。表层浮游动物丰度高于底层,表底层丰度差异显著(P〈0.05)。浮游动物体长频度分布显示:体长小于0.2mm的浮游动物在表层频度为0.533,高于底层(0.367);体长小于0.3mm的浮游动物在养殖区频度为0.785,明显高于自然海区(0.540),养殖区浮游动物小型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浮游动物群落 水环境 季节变动 大鹏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