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低盐河段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富营养化状况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袁丹妮 王庆 +2 位作者 陈亮东 杨宇峰 刘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5,共8页
轮虫是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微食物网的物质传递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水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研究广州河段轮虫的时空分布和水质特征,于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对该河段中大码头(S1)和鱼珠码... 轮虫是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微食物网的物质传递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水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研究广州河段轮虫的时空分布和水质特征,于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对该河段中大码头(S1)和鱼珠码头(S2)站点轮虫群落结构进行每月1次的调查和理化指标的测定,并通过轮虫种类组成及QB/T指数对水质进行了生态学评价.3年调查期间,共记录轮虫48种,其中污染指示种34种.优势种多为耐污种类,主要为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微型多突轮虫(Lififerotrocha subtili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西氏三肢轮虫(Filinia novaezealandiae)、尾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udatus).轮虫丰度变化为2~4 063 ind./L,中大码头轮虫丰度年平均值为(1 359.46±189.54)ind./L,鱼珠码头年平均值为(1 058.61±156.16)ind./L.调查发现,广州河段盐度很低,均在1.5以下.TN、TP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中大码头TN、TP平均值分别为(6.22±0.39)mg/L、(0.84±0.53)mg/L,鱼珠码头TN、TP平均值分别为(6.32±0.35)mg/L、(0.83±0.09)mg/L,两站点TN、TP质量浓度差异不显著.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7.68~215.33μg/L,中大码头和鱼珠码头年平均值分别为(56.25±45.31)μg/L、(49.77±7.14)μg/L.统计分析表明轮虫丰度(y)与叶绿素a质量浓度(x)呈正相关关系(P<0.05;y=629.750+10.717x).生态学评价和水质评价表明广州河段水质已呈重度富营养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广州河段 轮虫 群落结构 生态学评价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汕头南澳白沙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营养盐分布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张俊梅 刘擎 +1 位作者 王庆 杨宇峰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68,共8页
2010年5月(夏季)和9月(秋季)分别对南澳白沙湾鱼类养殖区、贝藻混养区、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栽培区和对照区的水体浮游植物及营养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5门、71属、152种;其中,硅藻门97种,甲藻门34种,绿藻门9... 2010年5月(夏季)和9月(秋季)分别对南澳白沙湾鱼类养殖区、贝藻混养区、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栽培区和对照区的水体浮游植物及营养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5门、71属、152种;其中,硅藻门97种,甲藻门34种,绿藻门9种,蓝藻门2种;硅藻是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类群。浮游植物密度在时间上表现为秋季高于夏季,夏季和秋季最高值分别为57.05×104个/L和808.70×104个/L,均值为11.44×104个/L和119.22×104个/L。浮游植物密度在空间分布规律为非养殖区大于养殖区、湾外高于湾内;最高值均出现在对照区表层,最低值出现在贝藻混养区微表层。按水层分布为:表层>底层>微表层,按功能区分布为:对照区>鱼类养殖区>龙须菜栽培区>贝藻混养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微表层对浮游植物、总氮、总磷的富集系数,夏季分别为0.85、1.68、1.87,秋季为0.48、1.74、1.51;表明微表层对浮游植物无富集作用,对总氮、总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按照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指数评价,贝藻混养区为贫营养,其他各功能区均为中营养。夏季水质好于秋季,龙须菜栽培对养殖水体起到了很好的生态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沙湾 浮游植物 营养盐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高位池养殖水体细菌变动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卓佳 李烁寒 +3 位作者 杨莺莺 文国樑 李奕雯 杨宇峰 《南方水产》 CAS 2010年第4期6-12,共7页
自2008年4月至8月,在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基地全程采集养殖池塘水样,检测水体细菌类群和理化因子,分析养殖过程中细菌类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异养... 自2008年4月至8月,在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基地全程采集养殖池塘水样,检测水体细菌类群和理化因子,分析养殖过程中细菌类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异养细菌、弧菌(Vibrio)和芽孢杆菌(Bacillus)的数量波动性较大,其中异养细菌波动范围1.35×104~1.39×106cfu.mL-1,平均4.73×105cfu.mL-1;弧菌波动范围1.05×103~5.20×104cfu.mL-1,平均1.80×104cfu.mL-1;芽孢杆菌波动范围0.11×103~4.30×103cfu.mL-1,平均6.6×102cfu.mL-1;粪大肠菌群(fecalcoliform)大多在1.0×102cfu.L-1以内,平均0.97×102cfu.L-1,远低于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对细菌与理化因子的单因子分析显示,异养细菌与溶解氧(DO)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弧菌与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与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多因子偏相关分析显示,异养细菌和弧菌与DO、pH、COD、TP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调查的养殖池塘对虾生长良好,该养殖池塘是安全、基本健康的系统,水环境中细菌数量受养殖系统中生物、环境因子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数量动态 凡纳滨对虾 高位池
下载PDF
人工湖底泥与水体真菌培养基的筛选 被引量:4
4
作者 杨远航 许忠能 +1 位作者 林小涛 马叶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0-515,共6页
为定量研究淡水水域底泥和水体中的真菌种群分布,以广州暨南大学校内的南湖底泥及水体为研究对象,筛选出适合定量分析真菌的最佳培养基,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真菌数量.采用了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 为定量研究淡水水域底泥和水体中的真菌种群分布,以广州暨南大学校内的南湖底泥及水体为研究对象,筛选出适合定量分析真菌的最佳培养基,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真菌数量.采用了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察氏培养基(CA)、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A)和混合培养基(HH)等5种培养基,分别按原配方、原配方中加入10%底泥浸出液、以及在原配方中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氯霉素等3种方法配制培养基.培养结果表明:各种培养基上生长的真菌数量和种类各异,同一种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也相差极大.加入底泥浸出液的5种培养基,无论是底泥还是水样,所培养出来的菌落数量多数都多于原配方;加入抗生素的两种培养基所培养出来的菌落数量都远远少于原培养基.研究结果说明加入10%底泥浸出液的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更加适合用于底泥和水体真菌数量的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暨南大学南湖 底泥 水体 真菌 平板计数法 培养基
下载PDF
广州市不同类型水体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动及与理化因子间的关系 被引量:14
5
作者 梁迪文 王庆 +2 位作者 魏南 Miloslav Devetter 杨宇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33-1443,共11页
轮虫是水体中重要的浮游生物类群,对环境变化敏感,是水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及微型食物网的关键环节.于2015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养殖池塘、水库、广州城市湖泊、珠江河口及珠江河段水域的轮虫和理化环境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发现轮... 轮虫是水体中重要的浮游生物类群,对环境变化敏感,是水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及微型食物网的关键环节.于2015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养殖池塘、水库、广州城市湖泊、珠江河口及珠江河段水域的轮虫和理化环境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发现轮虫26属、76种,其中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在7月河流水体占绝对优势,但12月数量明显减少.冬季珠江河段和河口水体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较夏季高,群落结构较夏季稳定.调查水体轮虫丰度范围为33~2625 ind./L,城市湖泊夏季丰度较高,冬季有所下降,而养殖池塘轮虫丰度在冬季有所上升.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ANOSIM)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水体之间差异显著,尤以湖泊与河流差异性最大,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在湖泊贡献率最高,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其次;裂痕龟纹轮虫在河流贡献率最高,优势种丰度差异是造成湖泊与河流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统计分析表明,轮虫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冗余分析与ANOSIM分析发现广布多肢轮虫在流花湖等叶绿素a浓度较高的静态水体中易形成优势;裂痕龟纹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在珠江河段等总氮和总磷浓度高的富营养化流动水体中易形成优势.综合轮虫群落结构和水质特征,广州市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耐污性轮虫种类多,应加强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群落结构 广州市 富营养化
下载PDF
食蚊鱼(Gambusia spp.)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6
作者 陈国柱 林小涛 陈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476-4485,共10页
食蚊鱼(Gambusia spp.)是原产于北美洲的著名入侵物种,它对蚊类幼虫具有很强的捕食压力,被作为疟疾防治生物工具而在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扩散。近20多年来的研究认为,食蚊鱼通过食物竞争和捕食等机制威胁引入地的无脊椎动物、鱼类、两... 食蚊鱼(Gambusia spp.)是原产于北美洲的著名入侵物种,它对蚊类幼虫具有很强的捕食压力,被作为疟疾防治生物工具而在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扩散。近20多年来的研究认为,食蚊鱼通过食物竞争和捕食等机制威胁引入地的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的生存,显著影响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它们具有广泛的生境适应性、生长迅速、卵胎生、高生殖率、对生殖生态条件无特殊要求等特点。另外,它们的个体野外寿命不超过2 a,种群更新速度快,种群内形成春季和夏季两个繁殖群体,并具有不同的繁殖生物学特点,因而形成复杂的世代结构。遗传上,雌鱼具有混交及能长期贮存精子的特点,能快速建立种群并克服奠基效应。这些种群通过快速适应性进化而形成一定规模的地理群体。当前,由于食蚊鱼在预防疟疾的工作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会借助于人力的作用而继续扩散。为减轻它对非目标地区和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其入侵生态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蚊鱼(Gambusia spp.) 基础生物学 生态入侵机制 捕食 种间竞争
下载PDF
强降雨对粤西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胡晓娟 李卓佳 +4 位作者 曹煜成 杨莺莺 袁翠霖 罗亮 杨宇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7-995,共9页
于强台风"莫拉菲"环流云系带来的持续强降雨天气前后(2009年7月14日和7月28日),对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凡纳滨对虾半集约化养殖土池的水样和泥样进行调查,研究施用微生态制剂和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水体及底泥中的异养细菌、... 于强台风"莫拉菲"环流云系带来的持续强降雨天气前后(2009年7月14日和7月28日),对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凡纳滨对虾半集约化养殖土池的水样和泥样进行调查,研究施用微生态制剂和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水体及底泥中的异养细菌、弧菌和芽孢杆菌的变化情况,并利用BIOLOGECO微板对水体和底泥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水体和底泥中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在强降雨前后基本保持稳定;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在强降雨后,水体的弧菌数升高,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显著降低(P<0.05),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率变化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相比较,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在强降雨后,水体及沉积物环境波动变化明显,强降雨对其水域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并针对恶劣天气采取有效措施,以稳定虾池水体及沉积物的微生物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虾池 微生物群落 微生态制剂
下载PDF
珠江口磨刀门轮虫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生态学评价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庆 侯磊 +2 位作者 陈实 吴志辉 杨宇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4-833,共10页
轮虫是浮游动物群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变化反应敏感,调查轮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变化,可以获知水质变化和水体的营养状况,并可作为水质评价依据。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对珠江口磨刀门3个站点(S1滞水区、S2河道和S3水流交汇... 轮虫是浮游动物群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变化反应敏感,调查轮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变化,可以获知水质变化和水体的营养状况,并可作为水质评价依据。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对珠江口磨刀门3个站点(S1滞水区、S2河道和S3水流交汇区)轮虫群落结构特征进行每月两次的调查,同时测定了水温、盐度、透明度、叶绿素、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利用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水体的营养状况进行了TLIc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并通过轮虫种类组成、E/O指数、QB/T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了生态学评价。调查期间,水温12~29℃,盐度0.11~7.9 PSU,叶绿素a浓度0.89-9.56μg·L-1,叶绿素a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001),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磨刀门水域3个采样站点TLIc处于50~60之间,表明其水质均达到轻度富营养水平,富营养程度按S1、S2、S3依次递减。调查期间,共记录轮虫56种,S1站点轮虫种类最多,其中污染指示轮虫42种。污染指示种占轮虫总数比例表明,珠江口磨刀门达到了富营养化水平,与利用非生物环境因子作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c的评价结果一致。磨刀门的优势种为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热带龟甲轮虫(Keratella tropica)和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调查期间,轮虫丰度在S1、S2、S3变化范围分别为0~199 ind·L-1、1~54 ind·L-1和0~48 ind·L-1,平均丰度分别为31±54 ind·L-1、13±15 ind·L-1和11±13 ind·L-1。丰水期的8月下旬轮虫丰度达到最大值;枯水期丰度均较低。轮虫丰度与水温、总氮、叶绿素显著正相关(p〈0.05),与盐度显著负相关(p〈0.05)。磨刀门河口理化因子变化剧烈,轮虫多样性指数波动范围较大,反映出河口水域轮虫群落结构的不稳定性。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盐度和叶绿素是影响轮虫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根据水质生态学评价指标,磨刀门水体已达轻度富营养水平,与非生物环境因子营养状态综合评价结果一致。本研究表明,评价一个水体的污染程度,应将生态学指标与理化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可获得更为真实的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轮虫 水质评价 生态学评价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海水养殖发展与渔业环境管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宇峰 王庆 +1 位作者 聂湘平 王朝晖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1-541,共11页
在过去的30年中,海水养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全球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世界海水养殖产量达3.921×107t,亚洲是世界海水养殖的主要生产基地,占世界总产量的88.2%,产值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值的58.51%;中国海水养殖... 在过去的30年中,海水养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全球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世界海水养殖产量达3.921×107t,亚洲是世界海水养殖的主要生产基地,占世界总产量的88.2%,产值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值的58.51%;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如养殖水域环境恶化,自身污染加剧,富营养化趋势日趋严重,赤潮频发,渔药滥用导致药物残留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型海藻在海水养殖环境中的生物修复作用和海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问题,倡导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水养殖环境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水产品质量安全 生物修复 渔业生态系统管理
下载PDF
秋冬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细菌的数量动态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烁寒 李卓佳 +3 位作者 杨莺莺 曹煜成 胡晓娟 杨宇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3-348,共6页
2007年9月-2008年2月,研究了珠海市斗门区凡纳滨对虾4个低盐度池塘水体、沉积物中异养细菌、弧菌、芽孢杆菌数量动态,结果表明,水体中异养细菌、弧菌、芽孢杆菌在养殖前期不稳定,中后期趋于稳定,数量波动范围分别为1.8×10^3-... 2007年9月-2008年2月,研究了珠海市斗门区凡纳滨对虾4个低盐度池塘水体、沉积物中异养细菌、弧菌、芽孢杆菌数量动态,结果表明,水体中异养细菌、弧菌、芽孢杆菌在养殖前期不稳定,中后期趋于稳定,数量波动范围分别为1.8×10^3-1.2×10^5/mL、1.4×10^2-4.0×10^3/mL、1.6×10^2-1.7×10^3/mL,水体中异养细菌数量平均为1.95×10^4/mL;沉积物中异养细菌较稳定,弧菌呈先升后降趋势,芽孢杆菌呈上升趋势,三者的数量均高出水体2—3个数量级,数量波动范围分别为1.0×10^6~2.2×10^4/g、7.0×10^3~4.7×10^5/g、4.7×10^6-2.4×10^6/g,异养细菌数量平均为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细菌 弧菌 芽孢杆菌 数量动态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4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9
11
作者 胡章喜 徐宁 段舜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452-2457,共6页
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硝氮、氨氮、尿素和混合氨基酸等4种不同氮源对典型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凯伦藻Karenia sp.、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常见浮游植物优势种类角毛藻Chaetoceros sp.生长的... 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硝氮、氨氮、尿素和混合氨基酸等4种不同氮源对典型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凯伦藻Karenia sp.、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常见浮游植物优势种类角毛藻Chaetoceros sp.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4种海洋微藻不仅能利用无机氮硝氮和氨氮,而且也均能利用有机氮尿素和混合氨基酸。赤潮异弯藻、凯伦藻和角毛藻均在以硝氮为唯一氮源时,比生长速率分别达到最大值0.45、0.52和0.70 d-1;而球形棕囊藻在以硝氮和尿素为唯一氮源时,比生长速率均达最大值0.65 d-1。可溶性有机氮库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尿素和氨基酸均能显著促进4种海洋微藻的生长;相比较而言,赤潮异弯藻和凯伦藻更加喜好有机氮氨基酸,而球形棕囊藻和角毛藻更加喜好尿素。海洋微藻具备利用有机氮源的能力,无疑扩展了其氮营养来源,在无机氮缺乏而有机氮丰富的水体中,它们在浮游植物群落中更具有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藻 有机氮 尿素 氨基酸 生长速率
下载PDF
强天气干扰条件下粤西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细菌群落动态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胡晓娟 李卓佳 +4 位作者 曹煜成 杨莺莺 文国樑 袁翠霖 罗亮 《南方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59,共8页
于暴雨频发的华南雨季(2009年5月~8月)对粤西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进行调查,研究在强天气干扰条件下养殖池塘细菌数量动态及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水体异养细菌在104~106cfu.mL-1间波动,弧菌(V... 于暴雨频发的华南雨季(2009年5月~8月)对粤西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进行调查,研究在强天气干扰条件下养殖池塘细菌数量动态及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水体异养细菌在104~106cfu.mL-1间波动,弧菌(Vibrio sp.)数量在养殖初期高达105cfu.mL-1,虾池301#和404#自6月18日开始施用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微生态制剂后,其弧菌数量维持在104cfu.mL-1以下,403#和305#波动较大且多次超过105cfu.mL-1;4口虾池水体弧菌与异养细菌的数量比值在养殖初期均超过20%,之后301#和404#保持在12%以下,403#和305#在养殖后期分别达到21%和33%。底泥异养细菌先升高后稳定,弧菌数量除305#较稳定外,其他虾池波动较大(103~107cfu.g-1)。施用微生态制剂池塘301#和404#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前期降低,305#和403#较前期升高;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则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群落的丰富度、常见种的优势度和群落均度较前期有所降低。结果表明,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可在气候多变的情况下保持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对稳定,抑制弧菌滋生,降低微生态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细菌 弧菌 多样性指数 虾池
下载PDF
自然种群唐鱼的耳石、日龄与生长 被引量:10
13
作者 史方 林小涛 +2 位作者 孙军 刘汉生 陈国柱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59-2166,共8页
为了解唐鱼自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根据耳石结构于2005年6月—2006年4月每2个月1次对栖息于从化市鹿子田附近自然水体唐鱼的日龄组成进行了调查。2005年6月采集到的唐鱼日龄集中在40~70d,8月和10月唐鱼种群既有较大个体,也有孵... 为了解唐鱼自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根据耳石结构于2005年6月—2006年4月每2个月1次对栖息于从化市鹿子田附近自然水体唐鱼的日龄组成进行了调查。2005年6月采集到的唐鱼日龄集中在40~70d,8月和10月唐鱼种群既有较大个体,也有孵出不久的仔鱼,日龄分布在10~130d。2005年12月和2006年2月大部分唐鱼日龄在50d以上,2006年4月大部分唐鱼日龄则在50d以下。与人工养殖的唐鱼相比,自然种群唐鱼耳石生长轮的清晰度和对比度高,但生长轮宽度规则性较低。自然种群唐鱼的耳石长径与体长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与体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自然种群唐鱼的生长符合幂函数方程,体长(L,mm)、体质量(M,mg)与日龄(D,d)的回归关系分别为L=1.4685D0.5824(r=0.9081,P<0.001,n=266)和M=0.0048D2.0122(r=0.8844,P<0.001,n=266)。该生长方程反映了自然种群唐鱼早期的生长。8—10月唐鱼种群年龄结构最为复杂,根据其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可以推测自然条件下唐鱼的繁殖期为3—12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鱼自然种群 耳石 日龄 生长
下载PDF
海洋卡盾藻与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种间竞争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朝晖 袁美玲 +1 位作者 骆育敏 赵建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6-344,共9页
研究了不同起始细胞密度与硅酸盐浓度对海洋卡盾藻(Cm)与中肋骨条藻(Sc)及锥状斯氏藻(St)之间种间竞争的影响,利用竞争抑制参数对相互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体积竞争抑制系数的概念。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的环境容量不受起始细... 研究了不同起始细胞密度与硅酸盐浓度对海洋卡盾藻(Cm)与中肋骨条藻(Sc)及锥状斯氏藻(St)之间种间竞争的影响,利用竞争抑制参数对相互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体积竞争抑制系数的概念。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的环境容量不受起始细胞密度(100—3600cells/mL)的影响,但随着起始接种密度的增加,达到最大细胞密度和进入稳定生长期的时间均提前。在硅缺乏的条件下,中肋骨条藻仍能保持一定生长,并能在与海洋卡盾藻之间的种间竞争中保持数量优势,但硅酸盐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其种间竞争。初始细胞密度和接种比例对3种赤潮藻类之间的种间竞争影响明显,总体来说海洋卡盾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当海洋卡盾藻细胞密度远远高于中肋骨条藻时(Cm:Sc=6:1),海洋卡盾藻才能在与中肋骨条藻的竞争中取胜;而在与海洋卡盾藻共培养条件下,锥状斯氏藻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其对海洋卡盾藻的体积抑制系数(α')是后者(β')的27—100倍。但在所有处理中均没有绝对优胜者,竞争结果都会出现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种间竞争 起始密度 中肋骨条藻 锥状斯氏藻
下载PDF
汕头南澳养殖海域微表层的环境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蒋江峦 张俊逸 +2 位作者 龚映雪 王庆 杨宇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9,共6页
根据2010年5月对汕头南澳县深澳养殖水域的调查结果,对微表层的富集作用和不同养殖区的水质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表层对多种物质均有富集作用.其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细菌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68±0.55,1.4... 根据2010年5月对汕头南澳县深澳养殖水域的调查结果,对微表层的富集作用和不同养殖区的水质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表层对多种物质均有富集作用.其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细菌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68±0.55,1.45±0.53,2.30±0.91,2.58±1.87;NO2--N和NO3--N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24±0.33和1.25±0.31.调查海域溶解性无机氮(D IN)均值为(12.74±5.65)μmol·L-1,主要以NO3--N的形式存在,为(9.63±5.40)μmol·L-1;PO4--P含量较低,均值为(0.52±0.46)μmol·L-1.根据海水水质标准,深澳养殖水域属于Ⅱ类水,水质较好,细菌丰度为(7.44±5.45)×105/mL.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营养指数(E)法对不同养殖区的水质进行了评价,鱼排养殖区主要为N污染.龙须菜对总氮、总磷和有机污染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消除率分别达到16.8%,26.0%和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 海水养殖 生物修复 龙须菜 微表层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尿素与浮游生物脲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云 黄凯旋 +4 位作者 欧林坚 覃仙玲 王朝晖 黄道建 齐雨藻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0-96,共7页
于2010~2011 年间分4 个季节, 对大亚湾海域尿素浓度及浮游生物的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 结合相关理化环境及生物因子, 分析大亚湾海域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 海区尿素浓度变化范围为0.81~8.54μmol N&#... 于2010~2011 年间分4 个季节, 对大亚湾海域尿素浓度及浮游生物的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 结合相关理化环境及生物因子, 分析大亚湾海域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 海区尿素浓度变化范围为0.81~8.54μmol N·L-1, 夏季尿素含量最高, 达4.32 ± 1.65μmol N·L-1; 冬季含量最低, 为1.57 ± 0.49μmol N·L-1.夏、秋季节有很多站位尿素水平甚至超过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含量1~3 倍, 表明尿素是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生长不可忽略的重要氮源.较高水平的尿素主要分布在养殖区和靠近陆地的近岸海域.浮游生物脲酶活性在秋季最高, 平均达61.0 ± 33.6nmol N·L-1·h-1, 冬、春季脲酶活性常低于检出限.在秋季, 浮游生物脲酶活性与甲藻密度密切相关.脲酶已被证明是大洋中浮游植物水解尿素的最主要途径, 因此尿素可能在-定程度上影响大亚湾甲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脲酶活性 甲藻 大亚湾
下载PDF
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生态学评价 被引量:12
17
作者 侯磊 王庆 杨宇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1-318,共8页
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对珠江广州河段2个站点(中大码头和鱼珠码头)轮虫群落结构进行每月一次的调查,同时测定了透明度、叶绿素、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利用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水体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并通过轮虫种类组成、富营养型指... 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对珠江广州河段2个站点(中大码头和鱼珠码头)轮虫群落结构进行每月一次的调查,同时测定了透明度、叶绿素、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利用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水体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并通过轮虫种类组成、富营养型指示种数/贫营养型指示种数(E/O)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调查期间,共记录轮虫66种,其中污染指示轮虫46种.优势种为微型多突轮虫、裂痕龟纹轮虫、西氏三肢轮虫、角突臂尾轮虫.轮虫丰度范围为69~5 200 ind./L,中大码头采样点丰度最高;高峰期均出现在枯水期.轮虫丰度与pH、氮磷比显著正相关(P<0.05),与温度显著负相关(P<0.05).根据水质生态学评价指标,珠江广州河段水体已达重度富营养水平,与非生物环境因子营养状态综合评价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轮虫 水质评价 生态学评价 富营养化
下载PDF
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及微生物周年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晓娟 张俊 杨宇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9-93,共5页
为评估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于2008年5月-2009年4月,对微表层、表层的关键水质因子及几种重要的微生物指标进行了每月1次的周年调查。结果显示,珠江广州河段微表层对氮磷营养盐及微生物均有明显的富集作用。中大码... 为评估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于2008年5月-2009年4月,对微表层、表层的关键水质因子及几种重要的微生物指标进行了每月1次的周年调查。结果显示,珠江广州河段微表层对氮磷营养盐及微生物均有明显的富集作用。中大码头水体微表层对TN和TP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23和1.08、鱼珠码头分别为2.23和1.30,且氮、磷营养盐含量高。两站点水体的细菌总数大多在104~106cfu/mL,微表层水体对细菌总数的富集系数高达26.03和3,75。中大码头微表层、表层粪大肠菌群的年均值分别为(7.01±2.43)×10^3个/mL、(2.75±0.73)×10^3个/mL,鱼珠码头为(4.81±1.84)×10^3个/mL和(2.45±0.73)×10^3个/mL。相关分析显示,粪大肠菌群的数量与大肠菌群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表明珠江广州河段受生活污水污染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珠江广州河段水质 微表层 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
下载PDF
海南岛南北近岸海湾浮游生物对尿素的生物可利用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凯旋 张云 +3 位作者 欧林坚 吕颂辉 吕淑果 齐雨藻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6-82,共7页
2011年1-4月,分3个航次对海南岛北部海口湾和南部陵水新村湾的尿素浓度和浮游生物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结合相关理化环境因子,比较分析海南岛南北部近岸海湾冬、春季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1-2月),北... 2011年1-4月,分3个航次对海南岛北部海口湾和南部陵水新村湾的尿素浓度和浮游生物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结合相关理化环境因子,比较分析海南岛南北部近岸海湾冬、春季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1-2月),北部海口湾尿素浓度范围(以N计,以下同)为0.93-4.13μmol/L,显著高于南部陵水新村湾0.38-2.05μmol/L。春季,海南岛南北部尿素浓度均有所升高,平均占总溶解态氮源的含量由冬季的5%-7%增加到24%-30%,变化显著,表明尿素是海南岛近岸海湾不可忽视的氮源。海南岛南北部海湾冬季大部分浮游生物样品脲酶活性低于检出限。春季,海口湾平均脲酶活性为44 nmol/(L·h)±23 nmol/(L·h),呈现近岸入海口水体高于离岸的特征;南部海湾平均脲酶活性升高到21 nmol/(L·h)±10 nmol/(L·h),新村湾养殖区水体的脲酶活性高于陵水湾。水温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是影响海南岛脲酶活性冬、春季变化的重要因素。冬季,海口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显著低于陵水新村湾;春季,海口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增长到5.09x10^6个/L±.45x10^6个/L,冬、春季变化显著。海南岛南北部硅藻和甲藻细胞丰度冬、春季的变化均与硝酸盐和DIP负相关,而与脲酶活性和水温正相关,尿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南北部细胞丰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脲酶活性 浮游植物 海南岛
下载PDF
周期性断食对凡纳滨对虾摄食、生长和排粪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林小涛 潘剑雄 +2 位作者 许忠能 李卓佳 李活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3-407,共5页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周期性断食 摄食 排粪 补偿生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