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8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献身江河湖泊 勇攀科学高峰——不断进取的水生生物研究所
1
作者 唐辉远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年第6期465-466,共2页
关键词 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 水生环境研究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助推大数据时代水生生物学研究新发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缪荣丽 魏朝军 +6 位作者 王宝强 彭新奎 陈凯 熊凡 方成池 甘小妮 曾宏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19-1724,共6页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研究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的综合性学术机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水生所科研人员率先有计划地针对全国主要水体开展了实地科学考察,产生了大量的水生生物原始...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研究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的综合性学术机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水生所科研人员率先有计划地针对全国主要水体开展了实地科学考察,产生了大量的水生生物原始生态学数据;随着显微拍照和测序技术的进步,调查还产生了各种浮游生物显微照片和大量的遗传数据。这些数据为水生态监测服务系统和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推进水生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此外,面向国家在水环境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水生所科学数据中心)(http://sdb.ihb.ac.cn/)聚焦科学数据标准规范、安全可控和开放共享,对上述科学数据进行收集保存、汇交整合、分级管理和分析挖掘,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等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水生生物 水环境保护 渔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下载PDF
襟江带湖 碧水丹心——纪念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90周年 被引量:1
3
作者 殷战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29-937,共9页
我们生存的星球,广袤的水面覆盖着70%以上的地表。水孕育了生命,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成立于90年前的南京,最终扎根于千湖之省、东湖之滨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我国、乃至世界认识水中生命奥秘、... 我们生存的星球,广袤的水面覆盖着70%以上的地表。水孕育了生命,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成立于90年前的南京,最终扎根于千湖之省、东湖之滨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我国、乃至世界认识水中生命奥秘、探究人类发展与水生态系统和谐共处的一支重要科研机构。世事沧桑,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变化,经历90年历程的水生所人,始终在为合理利用水中生物资源,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科研机构 社会经济发展 世事沧桑 水中生物 淡水生态系统 水生生物 和谐共处
下载PDF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SCI收录论文分析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跃伟 李友华 +2 位作者 刘心念 沈汉强 梅建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9,共5页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制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提供的分析数据是目前国际评价科研成果水平的通用参考标准,也是对研究单位或个人科研实力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1991年以来的数据显示,水生所发表文章被SCI收录呈现不断上升态...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制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提供的分析数据是目前国际评价科研成果水平的通用参考标准,也是对研究单位或个人科研实力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1991年以来的数据显示,水生所发表文章被SCI收录呈现不断上升态势。1991—1998年,水生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之前的7年中被SCI收录的文章总和仅为63篇;进入创新之后水生所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快速增长,一期创新阶段,水生所被SCI收录论文总数就达到179篇;二期创新4年中,水生所被SCI收录的论文更是突飞猛进地增长达到427篇,占全部被SCI收录论文的41%;三期创新前两年即2006—2007年,水生所被SCI收录的论文就已经达到了379篇,占全部被SCI收录论文的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 SCI 国际期刊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简介
5
作者 先义杰 王丁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0-530,共1页
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的前身是1978年秋成立的白鱀豚研究组。本学科组致力于白鱀豚、江豚、中华白海豚和扬子鳄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关键词 保护生物学 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鲸类 水生 珍稀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 中华白海豚
下载PDF
水生生物研究所
6
作者 马振波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86年第2期165-167,共3页
座落在武汉珞珈山麓东湖之滨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历史比较悠久,学科比较齐全,科研基础较好,是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淡水生物学综合性研究机构。该所目前设有鱼类学研究室、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室、鱼病学研究室。
关键词 水生生物 鱼病学 淡水生物学 遗传育种研究 历史比较 雄核发育技术 雌核发育 综合性研究 倪达书 草鱼出血病
下载PDF
鱼苗养成夏花的成活率高达98.99%—水生生物研究所初步试验成功新的饲养方法
7
《中国水产》 1958年第8期13-13,共1页
鱼苗养成夏花的成活率,过去一般只有50%左右,有些低的还不到10%。这是发展淡水养鱼生产的巨大障碍之一。湖北省每年从江中捕获鱼苗很多,留养的数量也很大,但每年大湖放养的鱼种.还要向外省购进.这便说明提高鱼苗养成夏花、养成鱼... 鱼苗养成夏花的成活率,过去一般只有50%左右,有些低的还不到10%。这是发展淡水养鱼生产的巨大障碍之一。湖北省每年从江中捕获鱼苗很多,留养的数量也很大,但每年大湖放养的鱼种.还要向外省购进.这便说明提高鱼苗养成夏花、养成鱼种的成活率的重要意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苗 成活率 夏花 养成 饲养方法 鱼种 留养 研究所 湖北 一般
下载PDF
大庆水库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及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8
作者 宋学峰 胡红娟 +2 位作者 刘国义 刘睿诚 吴辰熙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1期178-183,共6页
为了解大庆水库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对大庆水库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并分析了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物种数在55~66种之间,浮游动物在36~57种之间,底栖动物在7~13种之间。TN、TP、高锰... 为了解大庆水库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对大庆水库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并分析了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物种数在55~66种之间,浮游动物在36~57种之间,底栖动物在7~13种之间。TN、TP、高锰酸盐指数、COD和NH_(3)-N等为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COD、BOD_(5)和高锰酸盐指数为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大庆水库研究区域水质总体处于中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水库 水生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素 生态健康评价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的西藏拉鲁湿地原生生物多样性研究
9
作者 杨方典 张鹏 +3 位作者 罗帅 熊雄 熊杰 缪炜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9,共9页
探究拉鲁湿地原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生物资源保护及水环境保护提供资料。2020年8—9月在拉鲁湿地10个采样点进行环境DNA样品采集和水环境因子的测定,并基于宏基因组技术,鉴定了拉鲁湿地原生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结构... 探究拉鲁湿地原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生物资源保护及水环境保护提供资料。2020年8—9月在拉鲁湿地10个采样点进行环境DNA样品采集和水环境因子的测定,并基于宏基因组技术,鉴定了拉鲁湿地原生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结构,考察了影响拉鲁湿地原生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拉鲁湿地原生生物共鉴定421个OTUs,隶属于21门35纲84目105科140属,其中裸藻门、纤毛门和丝足虫门种类最多,丝足虫门、硅藻门和纤毛门丰度最高;(2)拉鲁湿地不同区域原生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源头处生物多样性高,各类群分布较均匀;湿地内部生物多样性也处于较高水平,主要为丝足虫门和硅藻门;下游生物多样性较低,主要为丝足虫门和纤毛门;(3)拉鲁湿地原生生物多样性受到多种水环境因子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的区域原生生物多样性相对低。不同类群原生生物与环境因子呈以下相关性:裸藻门与总磷、总氮和浊度呈正相关,硅藻则与总磷和总氮呈负相关,纤毛门与总磷和酸碱度呈正相关,丝足虫门与水中溶氧和酸碱度呈明显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生物 生物多样性 宏基因组测序 拉鲁湿地
下载PDF
小型图书馆西文古籍文献调查与思考——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图书馆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心念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14-19,共6页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图书馆有悠久历史,是专业化的小型图书馆,馆藏大量淡水水生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外文专业文献。通过对馆藏1900年前西文文献调查统计后认为,应该树立拯救外文古籍的意识,指出修复外文古籍是一项持久的、任重道...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图书馆有悠久历史,是专业化的小型图书馆,馆藏大量淡水水生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外文专业文献。通过对馆藏1900年前西文文献调查统计后认为,应该树立拯救外文古籍的意识,指出修复外文古籍是一项持久的、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依靠图书馆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这一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图书馆 西文古籍 外文古籍 大古籍 古籍修复
原文传递
生物活性炭滤池水生动物的控制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小伟 刘丽君 +1 位作者 杨宇峰 乔铁军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12,共6页
研究了生物活性炭(BAC)滤池中的水生动物种类组成、干池对其生长的影响和干池后各类水生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BAC滤池炭滤后水体中轮虫种类和数量最多,优势种为单趾腔轮属(Monostyla),桡足类优势种为完美美丽猛水蚤(Nitocra piet... 研究了生物活性炭(BAC)滤池中的水生动物种类组成、干池对其生长的影响和干池后各类水生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BAC滤池炭滤后水体中轮虫种类和数量最多,优势种为单趾腔轮属(Monostyla),桡足类优势种为完美美丽猛水蚤(Nitocra pietschmanni),寡毛类为颗体虫(Aeolosoma);炭层附着水生生物中轮虫占59%~100%,线虫占0~41%。②干池4 d后炭滤后水和炭层附着水生动物密度明显低于干池前,炭滤后水中水生动物总数、轮虫、桡足类及炭层附着水生动物总数分别减少了83.8%、85%和67%、69%。③干池后不同水生动物的生长规律不尽相同。轮虫增长最为明显,其次为桡足类、寡毛类和线虫,炭层附着生物在44 d内增长均不明显。④干池能够提高BAC滤池对COD_(Mn)的去除率。因此干池是一种控制BAC滤池水生动物密度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滤池 无脊椎动物 水蚤 轮虫 干池
下载PDF
水质酸化对水生生物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德铭 夏宜琤 +4 位作者 庄德辉 刘保元 李辛夫 况琪军 王士达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1-96,共6页
通过人工模拟试验,评价了水体酸化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忍耐pH的阈限为5.0—5.5.
关键词 酸雨 PH 水生生物
下载PDF
酸雨对水生生物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德铭 李辛夫 +1 位作者 庄德辉 刘保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7-83,共7页
环境生物学家目前面临的任务之一是就酸雨对水体和水生生物的冲击作出预测。本文主要介绍酸雨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地区,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作出分析。研究表明一个湖泊及其流域中和酸雨所进入的酸的容量,主要取决于汇水区基岩的组成。... 环境生物学家目前面临的任务之一是就酸雨对水体和水生生物的冲击作出预测。本文主要介绍酸雨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地区,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作出分析。研究表明一个湖泊及其流域中和酸雨所进入的酸的容量,主要取决于汇水区基岩的组成。湖、河酸化所带来的最明显的生物学冲击是鱼类种群的消失或减少。而食物网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也可能受到影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会减少,结果随着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和分解作用受到伤害。 我们所进行的研究表明:鲢、餹、鲤对酸的相对敏感性是受精卵>鱼苗>鱼种;鲢鱼的96小时LC_(50)分别是pH5.34,4.51及3.80。酸雨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24小时LC_(50)是pH4.06±0.19;48小时LC_(50)是pH4.94±0.20。椭园萝卜螺对酸的96小时累积死亡率分别是:pH3.6时100%,pH3.8时60%,pH4.0时20%以及pH4.2时10%。 作者对今后需要进行的研究课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水生生物 生态系统
下载PDF
综合生物塘中的水生生物和藻类光合放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夏宜琤 况琪军 +3 位作者 詹发萃 陈军建 周易勇 吴振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78-82,共5页
一种污水净化和资源化的中试综合生物塘系统运转了3年.调查了其中的细菌、藻类和浮游动物.塘系统对污水中的诱变活性和病原指示生物(细菌、病毒)的去除率明显(>90%).提出了一种根据藻类现存生物量估算藻类光合放氧的简捷方... 一种污水净化和资源化的中试综合生物塘系统运转了3年.调查了其中的细菌、藻类和浮游动物.塘系统对污水中的诱变活性和病原指示生物(细菌、病毒)的去除率明显(>90%).提出了一种根据藻类现存生物量估算藻类光合放氧的简捷方法.在藻菌单元的出水端设置水草小区带作生态修饰,可使出水中藻类含量下降40%左右,出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综合生物塘 藻类 光合放氧
下载PDF
稀有鮈鲫作为水生模式生物的研究及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晟旻 张圣虎 +3 位作者 吉贵祥 刘济宁 石利利 周炳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8-46,共9页
我国本土水生生物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1983年)是一种优良的试验用鱼,具备成为模式生物必要条件。本文总结了稀有鮈鲫生物生态学研究情况,分析了稀有鮈鲫在多个应用领域与模式生物斑马鱼、青鳉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同时借... 我国本土水生生物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1983年)是一种优良的试验用鱼,具备成为模式生物必要条件。本文总结了稀有鮈鲫生物生态学研究情况,分析了稀有鮈鲫在多个应用领域与模式生物斑马鱼、青鳉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推动模式生物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生物 稀有鮈鲫 斑马鱼 青鳉
下载PDF
空间环境中水生生物二元生命封闭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永定 张晓明 +3 位作者 陈浩峰 宋立荣 胡章立 戴玲芬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73-77,共5页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的“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进行了2种二元微生态系统(螺-自养藻及异养藻-自养藻)共3个组合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实验研究,第1种组合因生保条件不足,螺未能存活;第2种组合运行良好,其中的气体组份与大气中的组份相...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的“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进行了2种二元微生态系统(螺-自养藻及异养藻-自养藻)共3个组合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实验研究,第1种组合因生保条件不足,螺未能存活;第2种组合运行良好,其中的气体组份与大气中的组份相近;第3种组合基本运行正常,其中的异养藻仍具有捕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环境 二元生命系统 封闭系统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7
作者 胡智泉 李敦海 +1 位作者 刘永定 何光源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20,共7页
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的部分属产生的具有肝毒性的环肽化合物,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作者根据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及理化性质、毒性机理、生物积累与迁移、对水... 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的部分属产生的具有肝毒性的环肽化合物,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作者根据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及理化性质、毒性机理、生物积累与迁移、对水生态系统各级食物链包括水细菌、真菌、浮游植物、大型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的毒性效应等作了较全面的评述,并提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水生生物 生态毒理
下载PDF
DMS对三种水生生物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朝晖 许玲玲 +1 位作者 胡韧 许忠能 《生态科学》 CSCD 2002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研究了 DMS 对鱼类、藻类及水生甲壳类的毒性,以探讨 DMS 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 DMS 对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3 h、6 h、9 h、12 h、24 h 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34.1 mg·L^(-1)、23.4 mg·L^(-1)、22.4... 研究了 DMS 对鱼类、藻类及水生甲壳类的毒性,以探讨 DMS 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 DMS 对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3 h、6 h、9 h、12 h、24 h 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34.1 mg·L^(-1)、23.4 mg·L^(-1)、22.4 mg·L^(-1)、20.2 mg·L^(-1)和19.1 mg·L^(-1),对网纹溞(Ceriodaphnia reticulata)6 h、9 h、12 h、24 h 半效应浓度(EC_(50))分别为47.4 mg·L^(-1)、21.4mg·L^(-1)、18.0mg·L^(-1)、12.3mg·L^(-1),DMS 对扁藻(platymonas elliptica)96h 生长潜力半抑制浓度(IC_(50))为18.3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 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实验研究 棕囊藻 海洋生态环境 赤潮
下载PDF
有机废水生物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海音 周春丽 张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630-7631,7711,共3页
比较了几种不同的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并进行了相关讨论。
关键词 有机废水 好氧生物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 综合利用
下载PDF
水生生物环境DNA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标准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谷思雨 陈凯 +13 位作者 金小伟 李文攀 陈晓飞 熊晶 汤敏喆 姜传奇 熊杰 李涛 张琪 崔永德 曾宏辉 何舜平 王业耀 缪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3-1458,共16页
水生态系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生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研究水体演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水生态健康的关键。传统水生生物调查和监测通常采用形态学方法,但其存在专业知识要求高、难以标准化和自动化及费时... 水生态系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生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研究水体演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水生态健康的关键。传统水生生物调查和监测通常采用形态学方法,但其存在专业知识要求高、难以标准化和自动化及费时耗力等缺陷。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简称eDNA)技术是一种通过监测环境中存在的DNA片段来识别特定生物物种的方法,可以实现基于水体中DNA分子进行水生生物的鉴定和监测,为水生生物的常态化监测提供了一个准确、便捷、可标准化和自动化实施的方案。文章介绍了eDNA技术的基本原理,总结回顾了eDNA技术从萌芽到广泛科研应用的发展历史和过程,介绍了基于eDNA的宏条形码和宏基因组等各类水生生物鉴定监测技术;阐述了eDNA技术在保护种、入侵种及生物类群监测和水生态评估等各领域的应用;分析了eDNA技术当前面临的物种参考序列数据库不完善等各类挑战;提出了通过优化完善数据库、样品采集方法、评价指标和参数、样品保藏、数据分析和存储等来推动eDNA技术标准化和自动化,以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时,基于eDNA技术当前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在我国水体结合专业形态分类鉴定开展水生生物eDNA技术标准化监测的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技术 标准化 水生生物监测 宏条形码测序技术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eDNA数据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