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丰两优香1号”在永嘉县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玉环 杨俊毅 林仕园 《温州农业科技》 2008年第2期30-30,33,共2页
丰两优香一号(广占63S×丰香恢一号)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广占63S”与中稻香型恢复系“丰香恢一号”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杂交中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安徽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7017)。2007年... 丰两优香一号(广占63S×丰香恢一号)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广占63S”与中稻香型恢复系“丰香恢一号”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杂交中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安徽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7017)。2007年参加我县品种试验及生产试验,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适应性和稳定性,亩产水平在550kg左右,表现突出。2008年全县推广面积达1.1万亩,适宜我县作单季稻栽培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要点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种植表现 永嘉县 广占63S 杂交中稻 优质高产 生产试验
下载PDF
2004年单季杂交稻新组合品试 被引量:3
2
作者 汤晓雅 戴爱兰 +1 位作者 吴若平 周清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03X期39-40,共2页
为了筛选新组合引进10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并初步摸清了有苗头高产优质单季晚稻适合我县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与其利用价值。及时筛选接班汕优63、Ⅱ优162的主栽组合。为品种审定、示范推广、生产上提供科学依据。2... 为了筛选新组合引进10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并初步摸清了有苗头高产优质单季晚稻适合我县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与其利用价值。及时筛选接班汕优63、Ⅱ优162的主栽组合。为品种审定、示范推广、生产上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特设置在永嘉县巽宅镇岭东村进行了本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组合 单季杂交稻 品种比较试验 杂交稻组合 Ⅱ优162 单季晚稻 高产优质 利用价值 汕优63 品种审定
下载PDF
浅谈提高杂交水稻品种区试质量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洪山 洪中川 李玉环 《农业科技通讯》 2008年第8期121-122,共2页
提高杂交水稻品种区试质量是科学公正地评价品种、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客观要求,确定合适的试验田块和科学合理的农艺措施以认真观察记载、把好考种关是提高区试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区试 质量
下载PDF
Ⅱ优航1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4
作者 张仁谦 潘长春 +1 位作者 周清平 林仕园 《温州农业科技》 2006年第2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Ⅱ优航1号 高产栽培技术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福建省农科院 超级杂交稻 特性 特征 Ⅱ-32A 航天育种 增产效果
下载PDF
优质两系稻扬两优6号高产示范栽培
5
作者 朱海华 陈微微 +2 位作者 李玉环 张云飞 叶日敏 《温州农业科技》 2007年第4期42-43,共2页
扬两优6号(广占63—4Sx扬稻6号)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的两系杂交中籼组合。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4)。通过本地2006—2007年试验和示范,均表... 扬两优6号(广占63—4Sx扬稻6号)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的两系杂交中籼组合。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4)。通过本地2006—2007年试验和示范,均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抗倒性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2007年在我县推广应用面积达18000亩,全县平均亩产超540kg。该品种2007年是我县主推品种之一,适宜我县作单晚种植。受到了种粮大户和农民的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两优6号 示范栽培 两系稻 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里下河地区 优质 两系杂交中籼 大北农集团
下载PDF
“甬优6号”在苍南县示范推广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6
作者 吴小碧 李玉环 《温州农业科技》 2008年第2期25-28,共4页
该文总结了"甬优6号"2003~2006年在苍南县的种植表现,该组合表现产量高、抗性强、米质优,已成为该县晚稻的突出当家组合。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是:以插定播,适期播种;稀播足肥,培育壮秧;适龄移栽,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 该文总结了"甬优6号"2003~2006年在苍南县的种植表现,该组合表现产量高、抗性强、米质优,已成为该县晚稻的突出当家组合。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是:以插定播,适期播种;稀播足肥,培育壮秧;适龄移栽,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协调氮磷钾比例;好气灌溉,及时搁田控苗;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确保丰产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6号 苍南 产量 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