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派姆单抗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1
作者 王涛 后志刚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297-299,共3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派姆单抗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DT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131)I+左旋甲状腺素钠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D-1抑制剂派...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派姆单抗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DT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131)I+左旋甲状腺素钠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D-1抑制剂派姆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治疗后CD4^(+)、CD4^(+)/CD8^(+)、NK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NK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33.33%(15/45)和24.44%(11/45),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47%(26/43)和33.33%(14/4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Log Rank=5.290,P=0.021)。【结论】PD-1抑制剂派姆单抗用于治疗DTC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治疗 抗体单 克隆 治疗结果
下载PDF
10种血清酶在两台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比对评价
2
作者 程晓军 宋娜 荆成宝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20期3109-3110,共2页
目的:通过对检验科现在使用的两台OLYMPUS AU2700生化分析仪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差评估,探讨仪器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淀粉酶(AMY)、胆碱酯酶(CHE)、谷氨酰转肽酶(GGT)、肌酸激酶(CK)、... 目的:通过对检验科现在使用的两台OLYMPUS AU2700生化分析仪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差评估,探讨仪器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淀粉酶(AMY)、胆碱酯酶(CHE)、谷氨酰转肽酶(GG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10种血清酶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为血清酶测定标准化和临床实验室认可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在两台OLYMPUS AU2700生化分析仪上进行10种血清酶的检测结果比对和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值的预估评价,判断两台仪器检测结果的临床可接受性。结果:10种血清酶在两台生化仪上检测结果的偏差除ALP低浓度值超出允许范围外,其余项目测定结果均在允许范围内,其测定结果能为临床所接受。结论:通过对检验科的两台生化分析仪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差评估,认为两台仪器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相关性,可保证为临床提供具可比性的检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比对 偏差评估
下载PDF
泌尿系感染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酶现状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明琼 徐修礼 +2 位作者 张鹏亮 樊新 刘家云 《当代医学》 2011年第32期93-95,共3页
目的了解近五年内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状况以及耐药性变化。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细菌;抗生素敏感试验应用K-B纸片扩散法以及CLSI推荐的ESBLs确证试验;应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5年内从泌尿系感染标... 目的了解近五年内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状况以及耐药性变化。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细菌;抗生素敏感试验应用K-B纸片扩散法以及CLSI推荐的ESBLs确证试验;应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5年内从泌尿系感染标本中分出大肠杆菌804株,其中产ESBLs酶508株,占63.2%;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120株,其中产ESBLs酶47株,占39.2%。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及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均大于53.1%,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及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均大于26.7%。两株菌均未发现对碳氢酶烯类药物耐药的菌株。结论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日益严重,及时监测细菌耐药的变化趋势对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ESBLS 耐药性
下载PDF
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明琼 王婷 王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10期18-21,共4页
目的 对220例小儿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鉴定,明确主要病原微生物,为后续治疗提供支持。方法 选取安康市汉滨区第一医院、安康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20例小儿急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使用无菌容器留... 目的 对220例小儿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鉴定,明确主要病原微生物,为后续治疗提供支持。方法 选取安康市汉滨区第一医院、安康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20例小儿急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使用无菌容器留取4份患儿粪便标本,分别进行细菌培养、病毒鉴定及真菌与寄生虫鉴定和备用。统计急性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分析不同病原微生物患儿在不同月份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及年龄段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结果 220例急性腹泻患儿中,检出病原微生物的共有132例,其中检出致病菌17例,腹泻病毒112例,真菌、寄生虫3例。细菌性腹泻发生在6~8月份的占比最高(64.7%);病毒性腹泻发生在12、1、2月份的占比最高(70.5%),发生在6~8月份的次之(19.6%),说明细菌性腹泻在夏季的发病率较高,病毒性腹泻在夏季、冬季的发病率均较高。不同性别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1~3岁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高于<1、4~5岁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泻病毒是引起小儿急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细菌感染。小儿急性腹泻基本不受小儿性别的影响,但受季节影响较大,细菌性腹泻在夏季的发病率较高,病毒性腹泻在夏季、冬季的发病率均较高,且1~3岁年龄段儿童更容易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急性腹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 细菌培养
下载PDF
凝血功能、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曹蒙 王涛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2期260-261,共2页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以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对象,依据患者入组后28 d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67)和死亡组(n=33)。以同期10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炎症、...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以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对象,依据患者入组后28 d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67)和死亡组(n=33)。以同期10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炎症、免疫指标,分析其与感染性休克的关系。结果对照组、生存组、死亡组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Fbg、D-D水平低于生存组、死亡组(P<0.05);生存组Fbg、D-D水平低于死亡组(P<0.05)。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低于生存组、死亡组(P<0.05);生存组CRP、PCT水平低于死亡组(P<0.05)。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生存组、死亡组(P<0.05);生存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APACHEⅡ评分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炎症反应活跃、免疫功能抑制,并且上述病理变化参与患者的预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功能 炎性因子 细胞免疫 感染性休克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及B淋巴细胞的检测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涛 邓玉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35期21-24,共4页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及B淋巴细胞的检测意义。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47例HSP患儿为HSP组,47例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为HSPN组,另选取同期47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组。HSP组和HSPN组患...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及B淋巴细胞的检测意义。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47例HSP患儿为HSP组,47例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为HSPN组,另选取同期47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组。HSP组和HSPN组患儿开展3个月的雷公藤多苷片治疗;采集HSP组和HSPN组的外周血检测VEGF、白细胞介素及B淋巴细胞水平,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HSPN组的VEGF水平高于HSP组和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SPN组和HSP组的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HSPN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HSP组和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SPN组和HSP组的IL-6、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HSPN组的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水平低于HSP组和健康组,健康组的增殖诱导配体(APRIL)水平低于HSPN组和HS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HSP组和健康组的BAFF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HSPN组和HSP组的APRIL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HSPN组和HSP组的BAFF、APR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VEGF、白细胞介素及B淋巴细胞均能作为HSP患儿的检测指标,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与肾脏受累程度相关,可为HSP及HSPN的诊疗提供依据,在检测患儿相关指标异常后可采取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肾炎 B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微量板聚凝胺法与抗人球蛋白微量板法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明琼 晏显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21期114-117,共4页
目的比较微量板聚凝胺法与抗人球蛋白微量板法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行输血治疗的6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输血前分别应用微量板聚凝胺法和抗人球蛋白微量板法对血液样本进行不规则抗... 目的比较微量板聚凝胺法与抗人球蛋白微量板法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行输血治疗的6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输血前分别应用微量板聚凝胺法和抗人球蛋白微量板法对血液样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比较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微量板聚凝胺法筛查所需时间短于抗人球蛋白微量板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人球蛋白微量板法筛查不规则抗体的灵敏度高于微量板聚凝胺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人球蛋白微量板法与微量板聚凝胺法筛查各项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人球蛋白微量板法的整体阳性符合率显著高于微量板聚凝胺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微量板聚凝胺法,在输血前应用抗人球蛋白微量板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更有利于保障输血的安全性,但其检测时间相对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抗体筛查 微量板聚凝胺法 抗人球蛋白微量板法
下载PDF
骨髓涂片联合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晏显明 王明琼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3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究骨髓涂片联合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31例经骨髓活检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骨髓涂片、免疫分型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并比较不... 目的探究骨髓涂片联合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31例经骨髓活检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骨髓涂片、免疫分型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阳性率。结果在31例患者的骨髓涂片检测中,检出骨髓瘤细胞占比≥30%的患者26例,≥10%~<30%的患者4例,<10%的患者1例;骨髓瘤细胞形态为成熟浆细胞型16例,幼稚浆细胞型11例,原始浆细胞型4例。在31例患者的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检测中,检出IgG型19例,IgA型7例,IgM型2例,游离轻链型2例,而且所有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测定阳性的病例均有κ亚型表达。骨髓涂片+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检测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骨髓涂片检测(P<0.05)。结论骨髓涂片对骨髓瘤细胞定量检测效果较好,免疫固定电泳分型可定性分析骨髓瘤细胞,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可相互补充,弥补各自不足,进而有助于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准确率,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检测 骨髓涂片
下载PDF
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清NGAL、cysC及尿KIM-1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邓向海 黄钰莹 +1 位作者 黄宁 王涛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8期1235-1238,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及尿肾损伤因子1(KIM-1)水平及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方法】184例肝硬化患者依据其是否并发AKI分为AKI组(n=2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及尿肾损伤因子1(KIM-1)水平及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方法】184例肝硬化患者依据其是否并发AKI分为AKI组(n=27)和非AKI组(n=157)。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水平[包括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血清谷丙转氨酸(ALT)、谷草转氨酸(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NGAL、cysC、尿KIM-1]的差异,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GAL、cysC及尿KIM-1水平预测肝硬化患者并发AKI的价值,最后将两组有差异的信息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量化赋值,明确肝硬化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有吸烟史、肝硬化分级、肝硬化病因、是否合并腹水及Hb、ALB、WBC、PLT、PTA、ALT、AST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KI组合并糖尿病、感染的患者占比及血清NGAL、血清cysC、尿KIM-1水平均显著高于非AKI组(P<0.05)。经ROC分析证实,血清NGAL、cysC及尿KIM-1均能用于肝硬化患者并发AKI的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0.835、0.834(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感染、血清NGAL和cysC、尿KIM-1是肝硬化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NGAL、cysC及尿KIM-1水平在肝硬化并发AKI患者中显著升高,可作为早期预测肝硬化并发AKI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并发症 急性肾损伤/并发症 脂笼蛋白质2/血液 抑素类/血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