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2019年中国烧伤发病率及死亡率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1
作者 郭绍彬 唐世杰 张万聪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9-13,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烧伤发病率、死亡率在年龄、时期及队列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数据来源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ofdiseasestudy,GBD)数据库,从中收集1990年-2019年关于全球及中国热力烧伤相关资料,并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索中国... 目的:分析中国烧伤发病率、死亡率在年龄、时期及队列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数据来源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ofdiseasestudy,GBD)数据库,从中收集1990年-2019年关于全球及中国热力烧伤相关资料,并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索中国烧伤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结果:中国烧伤标准化发病率在过去3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76.32/10万上升至2019年的87.08/10万,总体上升14.1%。中国烧伤标化死亡率几乎持续下降,从1990年的1.90/10万下降至2019年的0.72/10万,总体下降62.1%。年龄效应对中国烧伤发病率的影响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趋势,时期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队列则为上升趋势。年龄效应对中国烧伤死亡率影响表现在70岁后快速上升,而时期及队列则为持续下降。结论:结合年龄效应及队列效应分析,中国烧伤发病率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人群,应注意该年龄段人群的安全教育及环境安全管理。年龄效应对中国烧伤死亡率影响最明显,尤其是70岁以上人群,应注意做好该年龄段人群的陪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发病率 死亡率 趋势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1990—2019年全球烧伤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地区差异
2
作者 郭绍彬 唐世杰 张万聪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全球烧伤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地区差异,为烧伤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采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评价全球不同地区的烧伤负担变化。采用Joinpo... 目的:分析1990—2019年全球烧伤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地区差异,为烧伤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采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评价全球不同地区的烧伤负担变化。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1990—2019年烧伤年龄的标化DALYs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断烧伤标化DALYs率与社会人口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的关系。分析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及流行病学对DALYs变化的影响。结果:1990—2019年全球烧伤DALYs下降19.26%,标化DALYs率的AAPC为-1.92%(95%CI:-2.00%~-1.84%),标化DALYs率与SDI呈负相关(r=-0.553,P<0.001)。非洲的烧伤DALYs上升12.95%,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规模及流行病学的贡献率分别为-57.4%、674.72%、-517.33%。结论:1990—2019年全球烧伤的负担呈下降趋势,低SDI地区和非洲等经济落后地区的烧伤负担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疾病负担 伤残调整生命年
下载PDF
441例儿童烧伤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朱镇森 丁佳龙 +2 位作者 舒璇 何运铺 唐世杰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58-159,共2页
目的:了解儿童烧伤的概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6我科收治的441例儿童烧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婴幼儿烧伤占儿童烧伤患者的68%;②儿童烧伤中男性多于女性(1.98:1);③儿童烧伤以热液烫伤... 目的:了解儿童烧伤的概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6我科收治的441例儿童烧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婴幼儿烧伤占儿童烧伤患者的68%;②儿童烧伤中男性多于女性(1.98:1);③儿童烧伤以热液烫伤最常见;④烧伤病例主要集中在3~10月,与南方炎热气候有关;⑤儿童烧伤住院日小于10 d的比例高达79.8%。结论:儿童烧伤在临床特点及致伤原因等方面有一定规律性。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疾病宣教以降低儿童烧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烧伤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烧伤早期创面细菌学调查及药敏分析
4
作者 李海红 张明君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02-103,114,共3页
目的:分析烧伤早期创面主要菌群和药物敏感性,指导烧伤临床抗生素的选择和应用。方法:对我科烧伤者(153例)创面分泌物进行菌株分离培养+药敏实验,并分析结果。结果: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120株(78.4%),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61.7%。以铜绿假... 目的:分析烧伤早期创面主要菌群和药物敏感性,指导烧伤临床抗生素的选择和应用。方法:对我科烧伤者(153例)创面分泌物进行菌株分离培养+药敏实验,并分析结果。结果: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120株(78.4%),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61.7%。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6株(38.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较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和环丙沙星较敏感。部分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性。结论:早期烧伤创面仍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及早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利于合理选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面 细菌培养 药物敏感
下载PDF
扩展的胸三角皮瓣在面颈部早期深度烧伤中临床应用
5
作者 冯志杰 邓津菊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27-29,共3页
为了使面颈部深度烧伤创面在外形和功能上早期得到较好的修复,克服面颈部应用胸三角皮瓣覆盖的一些不足,临床应用扩展的胸三角皮瓣1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叙述了应用解剖、手术方法,讨论了面颈部深度烧伤创面应用扩展的胸三角皮瓣... 为了使面颈部深度烧伤创面在外形和功能上早期得到较好的修复,克服面颈部应用胸三角皮瓣覆盖的一些不足,临床应用扩展的胸三角皮瓣1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叙述了应用解剖、手术方法,讨论了面颈部深度烧伤创面应用扩展的胸三角皮瓣覆盖的特点及优点,认为此皮瓣可作为良好的组织材料,适宜于面颈部深度烧伤创面或组织缺损的修复和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三角皮瓣 面颈部 深度烧伤 烧伤
下载PDF
脂肪来源干细胞在皮肤组织损伤修复中的表型和功能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郭亚东 张明君 +2 位作者 孙要文 张振信 杨旅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1X期1-3,共3页
目的:通过模拟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局部微环境的变化,了解脂肪来源干细胞(adi pose t i ssue deri ved st em,cAeSCl)l的表型改变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由手术废弃皮肤和脂肪组织获取实验所需细胞,并培养扩增。对不同传代数的ASC细胞... 目的:通过模拟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局部微环境的变化,了解脂肪来源干细胞(adi pose t i ssue deri ved st em,cAeSCl)l的表型改变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由手术废弃皮肤和脂肪组织获取实验所需细胞,并培养扩增。对不同传代数的ASC细胞进行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了解细胞的可诱导分化性能;构建ASC细胞-胶原凝胶,贴壁或悬浮培养,对ASC凝胶进行α-SMA免疫组化染色;培养基中添加TGF-β1,观察TGF-β1对ASC细胞表型和可诱导分化能力的影响;收集培养上清液,El i sa法测定比较成纤维细胞和ASC细胞的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水平,以及经TGF-β1作用,ASC细胞表型发生变化后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ASC细胞可以多次传代,仍保持较好的可诱导分化特性;在培养过程中,张力和TGF-β1可以使ASC获得α-SMA阳性表型;ASC细胞相比成纤维细胞,有较高的VEGF和KGF分泌水平,但TGF-β1分泌水平极低(未测到),获得α-SMA阳性表型的ASC细胞的VEGF分泌水平继续大幅上升,而且也分泌了较高水平的TGF-β1。结论:ASC细胞在创伤局部环境的刺激下或经体外人工诱导,可以产生更有利于创伤愈合的表型。对ASC细胞特性的了解和调控,将有利于ASC细胞在组织修复再生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干细胞 表型 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7
作者 舒申友 彭立红 +3 位作者 唐世杰 毛小炎 朱镇森 谢思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应用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28例,皮瓣面积2.0 cm×2.5 cm至3.5 cm×5.0 cm。结果2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6~12个月随访... 目的探讨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应用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28例,皮瓣面积2.0 cm×2.5 cm至3.5 cm×5.0 cm。结果2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6~12个月随访,拇指皮瓣修复区外观及功能良好。结论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血供丰富,切取方法简单,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皮神经皮瓣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TGF-β_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唐世杰 胡素銮 王玉银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208-210,F002,共4页
目的 :观察外源性TGF β3 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HSFB)生长增殖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MTT比色法检测TGF β3 对HSFB增殖活性的影响 ,3 H 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内胶原合成 ,免疫组化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GF β1蛋... 目的 :观察外源性TGF β3 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HSFB)生长增殖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MTT比色法检测TGF β3 对HSFB增殖活性的影响 ,3 H 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内胶原合成 ,免疫组化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GF 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TGF β3 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 ,下调TGF β1蛋白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结论 :TGF β3 具有抗瘢痕形成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3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抗原
下载PDF
平阳霉素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彭立红 郑映玲 唐世杰 《北方药学》 2015年第3期100-101,共2页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联合点阵CO_2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平阳霉素注射使瘢痕呈现苍白色,实验组立即以点阵CO_2于瘢痕疙瘩处烧灼(Superficial+deep模式),术后创面外用湿润烧伤膏。对照组仅注射。1个月...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联合点阵CO_2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平阳霉素注射使瘢痕呈现苍白色,实验组立即以点阵CO_2于瘢痕疙瘩处烧灼(Superficial+deep模式),术后创面外用湿润烧伤膏。对照组仅注射。1个月后重复,治疗方法同前。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联合点阵CO_2激光治疗瘢痕疙瘩具有疗程短、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平阳霉素 点阵CO2激光
下载PDF
Bcl-2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世杰 胡素銮 王玉银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211-211,221,F002,共3页
目的 :研究Bcl 2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用MT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Bcl 2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凋亡 ,促进其增殖。结论 :Bcl
关键词 瘢痕 成纤维细胞 BCL-2 凋亡
下载PDF
转基因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镇森 唐世杰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83-185,189,共4页
病理性瘢痕(PS)是整形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虽然治疗方法多种,但效果都不满意。近年来方兴未艾的转基因技术在治疗PS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转基因技术治疗PS作一综述。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转基因技术 细胞凋亡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食管及贲门癌术后病人胃肠减压期间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慈丽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年第6期130-130,共1页
胃肠减压是食管及贲门癌手术后一项常规且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我们对2006年1—8月60例食管及贲门癌手术后胃肠减压期间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 胃肠减压 护理干预 贲门癌 减压期 术后病人 食管 护理经验 手术后
下载PDF
溴脱氧尿苷标记滞留细胞在SD大鼠足垫皮肤及汗腺的分布
13
作者 李海红 陈露 +4 位作者 张翔 李雪雪 曾少鹏 张明君 唐世杰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79-80,95,F0002,共4页
目的:将溴脱氧尿苷(BrdU)作为标记滞留细胞(LRCs)标记物,通过对皮肤组织中LRCs的检测,证实干细胞的存在及其分布。方法:SD大鼠予50 mg·kg^(-1)·次^(-1)BrdU腹腔注射,每天4次,每次间隔2h,连续2d。最后一次注射后第6周,处死之,... 目的:将溴脱氧尿苷(BrdU)作为标记滞留细胞(LRCs)标记物,通过对皮肤组织中LRCs的检测,证实干细胞的存在及其分布。方法:SD大鼠予50 mg·kg^(-1)·次^(-1)BrdU腹腔注射,每天4次,每次间隔2h,连续2d。最后一次注射后第6周,处死之,取双后足垫。免疫组化染色对表达BrdU细胞进行检测。结果:BrdU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真皮层的外泌汗腺蟠状分泌部、弯曲和直导管部。BrdU阳性细胞表达率在外泌汗腺(4.2±1.3)%)明显高于在表皮基底层(0.5±0.1)‰)(P<0.05)。结论:大鼠后足垫外泌汗腺中存在的这些干细胞或许在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滞留细胞 干细胞 外泌汗腺 大鼠 足垫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人转化生长因子β_3基因稳定表达系统的构建
14
作者 谢思田 江乐文 +2 位作者 唐世杰 何运铺 罗红敏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17-220,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构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的人转化生长因子(hTGF)β3基因稳定表达系统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探讨创面治疗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huMSCs,流式细胞术(FCM)鉴定细胞表面抗原CD29、34、44、45和80,用脂质... 目的:探讨构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的人转化生长因子(hTGF)β3基因稳定表达系统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探讨创面治疗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huMSCs,流式细胞术(FCM)鉴定细胞表面抗原CD29、34、44、45和80,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人pcDNA3.1(-)/TGF-β3重组质粒转染进入huMSCs,并用G418进行筛选得到单克隆细胞,扩增后得到稳定表达人TGF-β3细胞株,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转染前、后及筛选前、后细胞内TGF-β3基因表达,再次采用FCM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变化,最后Western blot检测稳定表达组及未转染huMSCs的TGF-β3蛋白表达。结果:原代培养的HuMSCs中约70%的细胞表达表面抗原CD29、44,而绝大部分不表达CD34、45和80,原代培养的细胞符合huMSCs特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瞬时转染率为(10.0±0.2)%,稳定转染率(85.0±0.7)%(P<0.05),RT-PCR、Western blot显示转染并通过G418筛选的huMSCs高表达hTGF-β3,转染hTGF-β3基因的huMSCs其表面抗原与未转染前保持一致。结论:HuMSCs的hTGF-β3基因稳定表达系统构建成功,转染hTGF-β3基因的huMSCs体外培养条件下仍保持干细胞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3 基因转染
下载PDF
妊娠期应激和抑郁对子代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刘彬 李海红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22-124,共3页
抑郁症的发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妊娠期是抑郁发作风险高的时期,此期的不良应激和抑郁会对母体及子代产生不利影响,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国外对妊娠期应激和抑郁的研究较多,国内研究相对缺乏且不系统。本文就妊娠期应激... 抑郁症的发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妊娠期是抑郁发作风险高的时期,此期的不良应激和抑郁会对母体及子代产生不利影响,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国外对妊娠期应激和抑郁的研究较多,国内研究相对缺乏且不系统。本文就妊娠期应激或抑郁对子代的影响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应激 妊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下载PDF
IL-37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
16
作者 谢燕丹 黄晓君 +1 位作者 胡烈敏 谢思田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7(IL-37)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HCAECs经siIL-37 mRNA或IL-37b过表达质粒转染24 h后,用80μg/mL ox-LDL处理24h,同时设置空白对照...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7(IL-37)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HCAECs经siIL-37 mRNA或IL-37b过表达质粒转染24 h后,用80μg/mL ox-LDL处理24h,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未转染ox-LDL处理组、siRNA阴性对照组、空白质粒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CP-1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MCP-1蛋白水平。结果:未转染oxLDL处理组细胞内MCP-1 mRNA的表达与培养液上清中的MCP-1蛋白的分泌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升高(P<0.05)。siIL-37mRNA组的MCP-1 m RNA和蛋白水平均较siRNA阴性对照组增加(P<0.01)。IL-37b过表达质粒组的MCP-1 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空白质粒组细胞减少(P<0.05)。结论:IL-37对ox-LDL诱导HCAECs分泌MCP-1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7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活性全层皮肤构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镜桂 谢思田 +6 位作者 张明君 石伦刚 楚书立 张冰娜 李海红 唐世杰 杨旅军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84-85,105,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活性全层皮肤(LSE)培养构建中的作用。方法:构建LSE,于培养基中添加30 ng/mL bFGF(添加组),未添加bFGF组为阴性对照,观察LSE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表皮角化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状态。结果...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活性全层皮肤(LSE)培养构建中的作用。方法:构建LSE,于培养基中添加30 ng/mL bFGF(添加组),未添加bFGF组为阴性对照,观察LSE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表皮角化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状态。结果:添加组真皮较厚,历时4周,显著抑制了真皮的菲薄化;且发现添加组的表皮上层表现较多分化型keratin.keratin 1、10,而增殖型的keratin 6、16与未添加组比明显抑制。未添加组表皮真皮交界处,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现强烈;添加组α-SMA大部分被抑制。结论:bFGF提高了LSE的品质并可能在皮肤再生修复过程中起到维持真皮厚度,抑制瘢痕形成与增生,并促进表皮层早期成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皮肤替代物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伤修复 皮肤再生
下载PDF
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倪锦涛(综述) 杨旅军(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185-189,共5页
脱发是目前一种常见疾病,一般分为非瘢痕性脱发和瘢痕性脱发。雄性激素源性脱发(Androgenic alopecia,AGA)最为常见,表现为毛囊逐渐微型化后毛发变短、变细软、脱色以及脱落,毛囊纤维化后致永久性脱发,是雄激素依赖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脱发是目前一种常见疾病,一般分为非瘢痕性脱发和瘢痕性脱发。雄性激素源性脱发(Androgenic alopecia,AGA)最为常见,表现为毛囊逐渐微型化后毛发变短、变细软、脱色以及脱落,毛囊纤维化后致永久性脱发,是雄激素依赖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变性疾病。目前,治疗方式有局部外用米诺地尔,口服非那雄胺或度那雄胺等,局部注射药物和头发移植等,这些治疗方式的一些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明确,对于治疗脱发还没有一种标准化的治疗模式。本文主要对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的相关机制、治疗方法,特别是毛发再生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源性脱发 治疗方式 毛发再生 生长因子
下载PDF
胚鼠腭裂形成过程中腭胚组织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研究
19
作者 刘丹 舒申友 +3 位作者 李珂 舒璇 董泽君 郎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38-1647,共10页
目的:分析胚鼠腭裂形成过程中腭胚组织全基因组DNA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及基因组差异甲基化水平。方法:使用高效低成本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技术——甲基化修饰依赖性内切酶测序法(MethylRAD-Seq法)对妊娠第13.5天(GD13.5)、GD14.5和... 目的:分析胚鼠腭裂形成过程中腭胚组织全基因组DNA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及基因组差异甲基化水平。方法:使用高效低成本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技术——甲基化修饰依赖性内切酶测序法(MethylRAD-Seq法)对妊娠第13.5天(GD13.5)、GD14.5和GD16.5(n=18)的胚鼠腭裂模型组和对照组腭胚组织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比较基因组不同功能元件(3’端非翻译区、5’端非翻译区、TSS2000、内含子、外显子和基因间区)中甲基化位点的差异分布及甲基化水平差异基因,并对相关基因进行GO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1)DNA不同元件的甲基化位点的峰值个数和峰值,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甲基化整体水平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2)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差异甲基化位点的基因及甲基化水平有差异的相关基因,其中与腭裂形成相关的基因为Fgf16、Jarid2、Kdm6a、Nr3c1、Tbx22和Trp53;(3)与腭裂形成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有MAPK、Wnt和TGF-β信号通路。结论:DNA甲基化在腭裂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腭裂 MethylRAD-Seq 富集分析
下载PDF
输血治疗重症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镇森 何运铺 丁佳龙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8年第3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输血治疗对于重症烧伤患者内环境的改变以及临床治疗意义。方法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于2016年7月-2017年5月收治8例重症烧伤患者纳入观察组,并将同时期健康受试者8例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 目的探讨输血治疗对于重症烧伤患者内环境的改变以及临床治疗意义。方法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于2016年7月-2017年5月收治8例重症烧伤患者纳入观察组,并将同时期健康受试者8例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情况给予适当成分的输血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血常规、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等体内内环境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H值、BE以及HCO3-在烧伤后第1天均显著降低,而烧伤7d后均显著升高;Na+浓度在烧伤3~7d时显著升高;Cl-浓度在各烧伤时间点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第1天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与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而烧伤3d后较之前显著下降;烧伤3~7d输血后各项指标均较输血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患者内环境的变化,及时给予合理的输血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重度烧伤患者的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重度烧伤 内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