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肝胆道硬镜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吴桂林 刘兴木 +1 位作者 何超 杨少华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年第5期520-522,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道硬镜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68例应用经皮肝胆道硬镜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患者均成功施行经皮肝胆道硬镜碎石术,其中56例一次...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道硬镜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68例应用经皮肝胆道硬镜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患者均成功施行经皮肝胆道硬镜碎石术,其中56例一次性取净结石,结石取净率为82.4%(56/68),12例经2次、3次手术取净结石。手术时间50~210 min,平均100.0±12.5 min;取石次数为1~3次,平均1.2±0.9次;术中出血量2~180 mL,平均20.0±5.5 mL;住院3~21 d,平均8.0±3.1 d。术后并发右侧胸腔积液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术后未发生胆漏、严重出血等并发症。随访2年,3例结石复发,复发率为4.4%。结论经皮肝胆道硬镜碎石术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是微创、安全和有效的,但并发症、解释残余率高是其实施的主要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
下载PDF
肿瘤淋巴管生成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崔亚洲 沈文律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CAS 2005年第6期441-444,共4页
VEGF-C、VEGF-D及其受体VEGFR-3能够诱导淋巴管的生成,被称为淋巴管生成因子。恶性肿瘤中的淋巴管生成因子不但能够促进肿瘤淋巴管的生成,而且与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现就肿瘤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生物学特性、调节机制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关键词 生成因子 淋巴管 VEGFR-3 VEGF-C VEGF-D 生物学特性 恶性肿瘤 淋巴转移 临床意义 调节机制
下载PDF
L-精氨酸诱导大鼠暴发性胰腺炎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文军 肖春琪 +1 位作者 崔海燕 魏健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8-31,F0003,共5页
目的:建立L-精氨酸诱导大鼠暴发性胰腺炎(FAP)肝损伤模型,并探讨FAP肝损伤机制。方法:L-精氨酸分次间隔2h分别于腹腔和皮下注射。末次注射后观察120 h内大鼠死亡率以及6、12、24、48、72和120 h血清淀粉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 目的:建立L-精氨酸诱导大鼠暴发性胰腺炎(FAP)肝损伤模型,并探讨FAP肝损伤机制。方法:L-精氨酸分次间隔2h分别于腹腔和皮下注射。末次注射后观察120 h内大鼠死亡率以及6、12、24、48、72和120 h血清淀粉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以及门静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含量变化;同时观察各时点胰腺、肝脏病理改变及肝细胞凋亡变化。结果:注射后大鼠120 h内死亡率为53.33%;AST、ALT、TBIL、IL-6、TNF-α于6 h升高,其中AST、TBIL、IL-6于24 h达高峰,ALT、TNF-α于48 h达高峰;胰腺、肝脏病理改变以及肝细胞凋亡均于6 h开始变化,48 h达高峰。结论:大剂量L-精氨酸可诱导大鼠FAP肝损伤模型,TNF-α、IL-6、细胞凋亡可能参与其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胰腺炎 肝损伤 肝功能 损伤机制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黎永胜 文军 +2 位作者 刘兴木 刘晓平 苏剑东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56-159,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L-精氨酸盐酸盐分次间隔2 h注入大鼠腹腔和皮下以建立SAP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为白藜芦醇(RES)治疗组、非治疗(SAP)组(各20只)和...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L-精氨酸盐酸盐分次间隔2 h注入大鼠腹腔和皮下以建立SAP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为白藜芦醇(RES)治疗组、非治疗(SAP)组(各20只)和正常对照(NS)组(8只)。RES组于皮下注射L-精氨酸盐酸盐后立即腹腔注射白藜芦醇。各组在末次注射后分别于6、12、24和48 h测血清淀粉酶、胰腺湿/干重比值,观察各组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并评分,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胰腺组织Bax和Bcl-2基因表达,同时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换酶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检测胰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RES组12、24 h血清淀粉酶活性明显下降,24、48 h胰腺湿/干重比值降低,胰腺组织出血坏死减轻,24、48 h病理评分均低于SAP组(P<0.05);给药后6、12 h细胞凋亡指数和Bax、Bcl-2基因表达均高于SAP组(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诱导SAP受损胰腺细胞凋亡,抑制血清淀粉酶释放,减轻大鼠胰腺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ax和Bcl-2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白藜芦醇 细胞凋亡 BOX基因 BCL-2基因
下载PDF
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5
作者 郑重 张明仪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09年第1期9-12,11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VEGF-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是100例胃癌手术病例,分淋巴结转移阳性组(n=50)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n=50),另设正常胃黏膜对照组(n=10)。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VEGF-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是100例胃癌手术病例,分淋巴结转移阳性组(n=50)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n=50),另设正常胃黏膜对照组(n=10)。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两步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和两组胃癌标本VEGF-C、VEGF-D表达。结果:在胃癌组织中,VEGF-C、VEGF-D呈阳性高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60%,与正常粘膜比较,胃癌中VEGF-C、VEGF-D阳性表达率更高(P<0.05)。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VEGF-C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高(P<0.005),VEGF-D阳性表达率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纳入的众多自变量多元分析中VEGF-C表达与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强相关性(OR=14.292,标准回归系数=0.7937,P<0.0001),VEGF-D表达与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VEGF-C的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 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L-精氨酸诱导大鼠暴发型胰腺炎模型建立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明仪 肖春琦 +3 位作者 沈文律 周昌艳 何新卫 郑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63-1664,共2页
目的建立L-精氨酸诱导大鼠暴发性胰腺炎动物模型。方法用20%L-精氨酸(450mg,120mg/100g大鼠体重)序贯腹腔和皮下给药建立大鼠暴发性胰腺炎模型。结果实验大鼠胰腺有广泛变性、坏死,48h达高峰,胰腺病理评分13.21±3.02;大... 目的建立L-精氨酸诱导大鼠暴发性胰腺炎动物模型。方法用20%L-精氨酸(450mg,120mg/100g大鼠体重)序贯腹腔和皮下给药建立大鼠暴发性胰腺炎模型。结果实验大鼠胰腺有广泛变性、坏死,48h达高峰,胰腺病理评分13.21±3.02;大鼠6—48h死亡率为56.67%;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显著升高,皆12h达到高峰,分别是(4120±759)、(1490±354)U/L;肺功、肝脏酶学和肾功能皆有显著性改变,48hPaO2(78.24±3.56)mmHg(1mmHg=0.133kPa),48h谷丙转氨酶(224.67±4.73)U/L,12h肌酐(94.53±13.49)μmol/L;肺、肝、肾分别有轻到重度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 急性胰腺炎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在胃癌中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明仪 陈吉祥 +2 位作者 沈文律 吴建农 胡一平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06年第11期731-733,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胃癌组织内表达的意义。方法选择手术后的100例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病例各50例),30例正常胃黏膜设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研究对象胃组织内VEGF-D和VEGF-C的表达。分析VEG...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胃癌组织内表达的意义。方法选择手术后的100例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病例各50例),30例正常胃黏膜设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研究对象胃组织内VEGF-D和VEGF-C的表达。分析VEGF-D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VEGF-C阳性表达的关系。结果VEGF-C,VEGF-D的阳性染色为棕黄色,主要位于肿瘤细胞的胞质,局灶性或弥散性分布。VEGF-C,VEGF-D阳性表达以(+)或(++)为主;胃癌VEGF-C、VEGF-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和60%;对照组分别为10%和20%(P<0.05);VEGF-D阳性高表达(++)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淋巴管受侵和VEGF-C阳性表达相关,与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肿瘤浸润深度、肿瘤肉眼分型、肿瘤组织分化、肿瘤血管受侵无关。结论VEGF-D在胃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胃癌
原文传递
观察并评价可吸收性合成缝线在腹部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黄辉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0020-0023,共4页
分析腹部手术患者应用可吸收合成缝线进行切口缝合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40例2022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并实施随机分组,术后对照组应用普通缝线缝合,观察组应用可吸收性合成缝线缝合,比较预后情况。结果 切口缝合... 分析腹部手术患者应用可吸收合成缝线进行切口缝合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40例2022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并实施随机分组,术后对照组应用普通缝线缝合,观察组应用可吸收性合成缝线缝合,比较预后情况。结果 切口缝合长度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具有更短的切口缝合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P<0.05)。观察组具有更高的术后切口愈合优良率(P<0.05)。除术后2周外,观察组术后具有更低的腹部切口疼痛程度(P<0.05)。观察组具有更低的切口并发症总发生率(P<0.05)。结论 给予腹部手术患者可吸收合成缝线实施切口缝合有利于切口愈合,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并减少并发症,应用价值显著高于普通缝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切口 可吸收性合成缝线 切口愈合 切口疼痛 切口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