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干预措施对急诊科血培养标本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林振素 张静 朱红军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第11期1581-1582,共2页
目的探讨持续干预措施对急诊科血培养标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持续干预前急诊科血培养标本1 715份,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持续干预后急诊科血培养标本1 938份,评估持续干预前后血培养标本的送检率、污染率和阳性... 目的探讨持续干预措施对急诊科血培养标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持续干预前急诊科血培养标本1 715份,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持续干预后急诊科血培养标本1 938份,评估持续干预前后血培养标本的送检率、污染率和阳性率。结果持续干预后,血培养标本送检率为99.12%,高于持续干预前的98.02%(P <0.05)。持续干预后,血培养标本污染率为0.88%,低于持续干预前的1.98%(P <0.05)。持续干预后,血培养标本阳性率为13.69%,与持续干预前的12.8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持续干预措施可提高急诊科血培养标本的送检率,降低污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干预 急诊科 血培养标本 标本质量
下载PDF
偏头痛对脑白质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映珊 邱少雄 +4 位作者 黄江玲 许淑月 陈少贤 邱惠玉 杨潮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8-770,共3页
目的:探讨偏头痛对脑白质变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1日于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114例为偏头痛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6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相关的临床资料和头颅MRI检查结果。参照SCHELTENS等的方法... 目的:探讨偏头痛对脑白质变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1日于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114例为偏头痛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6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相关的临床资料和头颅MRI检查结果。参照SCHELTENS等的方法,对皮质下白质高信号影(DWMH)和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影(PVH)程度进行半定量。比较两组临床资料、DWMH、PVH和大脑白质变性的半定量分数,统计偏头痛组1周内头痛发作次数及病程并采用Kendall′s Tau相关检验分析偏头痛组脑白质变性分数与偏头痛发作次数及病程的关系。结果:偏头痛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血浆Fib、Hcy、LDL-C等水平、高脂血症发生率、吸烟率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PVH分数、DWMH分数及大脑白质变性分数均提高(P<0.05)。偏头痛组发作次数及病程分别为(3.52±0.48)次和(5.25±2.67)年。Kendall′s Tau相关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偏头痛组发作次数及病程与脑白质变性分数均呈正相关(r=0.518,0.584,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常伴有脑白质变性,且其脑白质变性与发作次数及病程均相关,应尽早对偏头痛进行诊治,减少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从而预防其脑白质变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脑白质变性 发作次数 病程
下载PDF
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皮质下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白质疏松的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映珊 邱少雄 +1 位作者 黄江玲 杨潮武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5期612-615,共4页
目的探讨血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胺酸、血脂水平等因素对SVD的LA程度的影响。方法对37例在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SVD病例进行血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 目的探讨血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胺酸、血脂水平等因素对SVD的LA程度的影响。方法对37例在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SVD病例进行血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检测,头颅MRI检查,并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参照Schehens学者的方法,对皮质下白质高信号影(DWMH)和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影(PVH)程度进行半定量。比较各测定的生化指标和合并的危险因素与DWMH和PVH的半定量分数的关系。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只有PVH与Fib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34),是正相关关系;DWH、PVH与其他指标的相关均元统计学意义俨〉0.05)。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吸烟、卒中史、糖尿病、高脂血症也均不是DWH、PH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m纤维蛋白原水平与SVD的PVH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血管性痴呆 脑白质疏松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绝经后高血压患者雌激素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曾哲 许曼燕 +1 位作者 孟令英 陈乐川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8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以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作用,探讨雌激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心内科住院的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169例及血压正常的女性健康人群38例作为对照...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以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作用,探讨雌激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心内科住院的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169例及血压正常的女性健康人群3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按血压昼夜节律划分为杓型(42例)、超杓型(35例)、非杓型(47例)和反杓型(45例)组。对常规生化指标及雌二醇(E2)水平分别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彩超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反应性肱动脉内径变化率(EDD%)。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绝经后高血压各组的E2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9.40±4.60)pg/ml],与杓型组[(12.00±2.90)pg/ml]相比,非杓型组[(8.80±3.30)pg/ml]及反杓型组[(8.20±3.50)pg/ml]的E2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绝经后高血压各组的IMT明显增厚、EDD%数值明显下降(P<0.05,P<0.01)。与杓型组IMT[(0.64±0.14)mm]、EDD%[(23.02±6.61)%]相比,非杓型组及反杓型组IMT[(0.90±0.11)mm,(1.00±0.16)mm]明显增厚,而EDD%[(11.74±3.45)%,(11.24±3.54)%]显著下降(P均<0.05)。(3)IMT的水平与平均动脉压(MAP)及总胆固醇(TC)呈正相关,与E2呈负相关(P均<0.01);EDD%水平与MAP、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负相关,与E2呈正相关(P<0.01,P<0.05)。(4)分别以IMT及EDD%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低雌激素水平及高MBP水平是影响绝经后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内皮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高血压 血压昼夜节律 血管内皮功能 动脉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