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立群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19期4426-4428,共3页
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3768例,对其出现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6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81例(7.46%),其中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最高,为8.8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余依次为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皮肤... 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3768例,对其出现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6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81例(7.46%),其中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最高,为8.8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余依次为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皮肤软组织、上呼吸道及口腔等;年龄>60岁、有吸烟饮酒史、糖尿病史、慢性基础疾病、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及住院时间>2w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增高(P<0.05)。神经内科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易感科室,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诸多,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重点预防和控制,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住院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清MMP-9、VEGF、D-D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与凝血功能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4
2
作者 张锋岂 张如坚 +1 位作者 林加潞 邱宝山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以及三者与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汕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ACI患者126例...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以及三者与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汕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ACI患者126例,于介入治疗前检测血清MMP-9、VEGF、D-D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介入治疗后检测血清MMP-9、VEGF、D-D水平,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103例作为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检测PT、APTT、TT、FIB、血清MMP-9、VEGF、D-D水平。介入治疗3个月后进行随访,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血清MMP-9、VEGF、D-D水平检测对患者ACI介入治疗不良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I介入治疗组血清MMP-9、VEGF、D-D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介入治疗前相比,介入治疗后ACI患者血清MMP-9、VEGF、D-D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ACI组PT、APTT时间缩短,FIB水平降低(P<0.05);ACI患者血清MMP-9、VEGF、D-D水平与PT、APTT、FIB呈负相关,血清VEGF、D-D水平与TT呈正相关(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清MMP-9、VEGF、D-D水平显著升高(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MP-9、VEGF、D-D水平预测患者介入治疗3个月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敏感度为71.7%,特异性为92.9%)、0.859(敏感度为89.1%,特异性为82.5%)、0.880(敏感度为87.0%,特异性为87.5%),三者联合预测ACI患者不良预后曲线下面积为0.932(敏感度为98.2%,特异性为86.0%)。结论ACI患者血清MMP-9、VEGF、D-D水平在介入治疗术后均显著降低,可作为预测不良预后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介入治疗 金属基质蛋白酶-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D-二聚体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立群 胡劲松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7期1156-1158,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记录复发情况,比较复发组与非复发组临床资料的差...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记录复发情况,比较复发组与非复发组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1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术后复发率为10.71%(15/140);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动脉瘤部位、瘤径、与载瘤动脉关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复发组患者的非支架辅助栓塞、RaymondⅡ~Ⅲ级、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比例分别为53.33%、93.33%、46.67%,均明显高于非复发组的27.20%、72.00%、2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与非支架栓塞、动脉瘤体积大及栓塞致密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 颅内动脉瘤 复发 因素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林加潞 郭毓武 张如坚 《海峡药学》 2019年第7期128-130,共3页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2例,随机分为丁苯酞注射液组、丁苯酞胶囊组及对照组,每组均含患者34例,每组均予常规治疗,丁苯酞注射液组及丁...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2例,随机分为丁苯酞注射液组、丁苯酞胶囊组及对照组,每组均含患者34例,每组均予常规治疗,丁苯酞注射液组及丁苯酞胶囊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相应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且改善情况丁苯酞注射液组>丁苯酞胶囊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生活质量的疗效优于丁苯酞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注射液 丁苯酞胶囊 神经功能损伤 日常生活能力指数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林加潞 郭毓武 陈胜文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3期98-100,104,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性回顾2015年4月~2016年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58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药物治...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性回顾2015年4月~2016年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58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支架置入治疗,全部患者随访1年,对比两组治疗前及随访1年后的椎动脉狭窄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实验组的椎动脉狭窄率及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实验组患者的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口服药物治疗,采用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对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改善血管狭窄程度、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率有显著意义,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置入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狭窄 脑血管事件 药物治疗
下载PDF
16例伴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劲松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8期112-113,共2页
目的对伴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采取脑血管介入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35例伴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采用硬币法分为Ⅰ组(16例)、Ⅱ组(12例)和Ⅲ组(7例)。Ⅰ组患者采用脑血管介入治疗,Ⅱ组患者... 目的对伴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采取脑血管介入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35例伴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采用硬币法分为Ⅰ组(16例)、Ⅱ组(12例)和Ⅲ组(7例)。Ⅰ组患者采用脑血管介入治疗,Ⅱ组患者采用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Ⅲ组患者采用动脉内膜切除治疗。比较三组介入诊断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及再发脑梗死率。结果介入诊断后,三组患者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Ⅲ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85.7%,均高于Ⅱ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63、4.866,P<0.05)。Ⅰ组、Ⅲ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05)。Ⅰ组患者再发脑梗死率均低于Ⅱ组及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80、5.006,P<0.05);Ⅱ组、Ⅲ组患者再发脑梗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9,P>0.05)。结论伴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采取脑血管介入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 脑血管介入 诊断 治疗措施
下载PDF
吲哚布芬联合波立维在HR-nice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锋岂 《中外医疗》 2020年第14期109-111,共3页
目的分析吲哚布芬联合波立维在HR-nice(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HR-nice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主要为吲哚布芬单独治疗,观察组36例采用吲哚布... 目的分析吲哚布芬联合波立维在HR-nice(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HR-nice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主要为吲哚布芬单独治疗,观察组36例采用吲哚布芬联合波立维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患者血液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IB低于对照组,APTT和PT(凝血酶原时间)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4,P>0.05);治疗后1、7 d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2.69±2.19)分、(7.28±1.3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1、6.161,P<0.05)。结论HR-nice患者采用吲哚布芬联合波立维治疗时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布芬 波立维 在HR-nice 血液学指标
下载PDF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塞solitaireAB支架取栓治疗后的病情判断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加潞 张锋岂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1777-1778,共2页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塞solitaireAB支架取栓治疗后的病情判断。方法:抽取某院于2018年9月~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200例纳入研究组,同期抽取健康者50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均进行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塞solitaireAB支架取栓治疗后的病情判断。方法:抽取某院于2018年9月~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200例纳入研究组,同期抽取健康者50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均进行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研究比对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取栓前当天、术后第1d、2d、3d的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指标更高(P<0.05);两组术后第3d的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能够有效判断急性脑梗塞病情严重程度,可为临床病情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solitaireAB支架取栓治疗 纤维蛋白原 急性脑梗塞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治疗反复发作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林悦静 林悦悦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99-300,303,共3页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性脑梗死患者短期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及综合内科收治的反复发作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成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组(研究组,n=41)和阿司匹...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性脑梗死患者短期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及综合内科收治的反复发作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成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组(研究组,n=41)和阿司匹林治疗组(对照组,n=41),比较两组住院14日及出院6个月内急性脑梗死的总再次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总再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3%vs 22.0%,P<0.05)。结论 :反复发作性脑梗死患者若无禁忌症及患者同意,应尽早行短期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以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再次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发作性脑梗死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下载PDF
脑膜炎继发癫痫发作3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爱缨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1年第S1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脑膜炎 继发性癫痫 病例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