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曲菌液态发酵产天然黄色素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管宏伟 刘婷婷 +2 位作者 陈磊 许赣荣 张薄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0-156,共7页
该实验旨在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提高红曲黄色素的产量。该实验室前期筛选获得了1株产黄色素的菌株sjs-6,以此为试验菌株,对培养基的碳源、氮源、Mg 2+添加量、初始pH、培养温度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液质联用、核磁共振检测该红曲黄色素中的... 该实验旨在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提高红曲黄色素的产量。该实验室前期筛选获得了1株产黄色素的菌株sjs-6,以此为试验菌株,对培养基的碳源、氮源、Mg 2+添加量、初始pH、培养温度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液质联用、核磁共振检测该红曲黄色素中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当麦芽糖80 g/L,(NH 4)2SO 410 g/L,MgSO 41.0 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30℃下恒温培养时黄色素的色价最高,可达508.61 U/mL,是未优化前的1.52倍。经分析鉴定,该红曲黄色素中的主要成分为红曲素Monascin,纯度为97%。该研究为天然红曲黄色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菌 红曲黄色素 液态发酵
下载PDF
食用酵素的研究及发展前景分析 被引量:55
2
作者 索婧怡 朱雨婕 +1 位作者 陈磊 陈献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71-283,共13页
食用酵素指的是一种以新鲜果蔬、食用真菌、谷物或中草药等为原料,经过酵母菌、乳酸菌等多种有益菌发酵而成的功能性发酵产品,因其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保健功效而受到关注,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该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食用酵素的研究进... 食用酵素指的是一种以新鲜果蔬、食用真菌、谷物或中草药等为原料,经过酵母菌、乳酸菌等多种有益菌发酵而成的功能性发酵产品,因其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保健功效而受到关注,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该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食用酵素的研究进展,对不同类型食用酵素生产中的微生物、发酵工艺、安全指标以及主要功能活性进行总结比较,最后针对我国食用酵素产业现阶段存在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旨在正确认识和理解食用酵素产品,为规范食用酵素产品生产加工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食用酵素产品的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加工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酵素 微生物 发酵工艺 安全 健康功能 发展前景
下载PDF
以小米为基质牛樟芝固态发酵高产antroquinonol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胡鹏飞 陈磊 +1 位作者 许赣荣 张薄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7-144,共8页
为提高牛樟芝固态发酵产antroquinonol的能力,以不同谷物作为牛樟芝固态发酵基质,并对其高产antroquinonol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对发酵时间、初始含水量、接种量、外加氮源等进行单因素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用Design-Expert方法进行... 为提高牛樟芝固态发酵产antroquinonol的能力,以不同谷物作为牛樟芝固态发酵基质,并对其高产antroquinonol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对发酵时间、初始含水量、接种量、外加氮源等进行单因素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用Design-Expert方法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固态基质为小米,接种量为21%,培养25 d,大豆水解液添加量为82. 4 mL/L,初始含水量为41%,antroquinonol产量为1 340. 7 mg/kg,是未优化前产量(325. 0mg/kg)的4. 1倍。该研究为牛樟芝固态发酵产活性物质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樟芝 antroquinonol 固态发酵 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PDF
金针菇无细胞滤液合成纳米银颗粒 被引量:3
4
作者 朱雨婕 代安然 +3 位作者 李佳铭 吴凡 杨崇婧 陈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78,共8页
为探索金针菇菌丝体无细胞滤液(cell-free filtrate of Flammulina velutipes,FV-CFF)还原银离子合成纳米银颗粒(AgNPs)的效果,采用两阶段发酵培养获得无细胞滤液,用以合成银纳米颗粒。结果显示,FV-CFF作用于AgNO 3可以生成稳定的棕褐色... 为探索金针菇菌丝体无细胞滤液(cell-free filtrate of Flammulina velutipes,FV-CFF)还原银离子合成纳米银颗粒(AgNPs)的效果,采用两阶段发酵培养获得无细胞滤液,用以合成银纳米颗粒。结果显示,FV-CFF作用于AgNO 3可以生成稳定的棕褐色AgNPs溶液,在pH<5时FV-CFF还原力受到明显抑制,在pH 5~11,生成的AgNPs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通过测定FV-CFF在pH 7.22及pH 11条件下冻融前后反应生成AgNPs的动力学曲线及阿累尼乌斯方程,获得其表观活化能分别为98.96 kJ/mol(pH 7.22,冻融前)、106.725 kJ/mol(pH 7.22,冻融后)、119.82 kJ/mol(pH 11,冻融前)、80.21 kJ/mol(pH 11,冻融后),结果表明pH和冻融后除去的絮状不溶物均对AgNPs的合成具有一定影响。成分分析和还原力测定结果显示,冻融虽然会除去FV-CFF中大量的蛋白和碳水化合物,但对还原力的影响较小,而pH的提高则可显著提升其还原力,而且pH 11时产物AgNPs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溶液粒径也显著降低。实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金针菇合成纳米颗粒的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液态发酵 无细胞滤液 纳米银 生物合成
下载PDF
虎奶菇菌丝体细胞壁成分分析及多糖结构表征 被引量:3
5
作者 葛梦蝶 代安然 +3 位作者 杨崇婧 刘京京 CHEUNG Chi Keung Peter 陈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48,共8页
该文以液态发酵的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PTR)菌丝体为原料,对PTR菌丝体细胞壁(PTR-MCW)的组分进行分析,并阐明细胞壁骨架结构。采用不同提取强度的溶剂分离MCW的可溶性成分,对各组分进行含量测定、化学成分分析及基本结构表征... 该文以液态发酵的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PTR)菌丝体为原料,对PTR菌丝体细胞壁(PTR-MCW)的组分进行分析,并阐明细胞壁骨架结构。采用不同提取强度的溶剂分离MCW的可溶性成分,对各组分进行含量测定、化学成分分析及基本结构表征。结果表明,PTR-MCW主要由4部分组成:热水提多糖和蛋白质复合物的外层,常温碱提的杂多糖部分,热碱提的高度支化杂多糖部分和碱不溶性多糖-几丁质复合物部分,这4种组分在PTR-MCW中的比例为2.06∶22.06∶46.97∶18.95。占主要组分的热碱提多糖经纯化后得到纯多糖MHA-I,单糖组成和甲基化分析表明其糖苷键类型包括T-木糖、T-鼠李糖、T-葡萄糖、1,3-葡萄糖、1,6-葡萄糖、1,4-葡萄糖、1,3,6-葡萄糖、1,4,6-葡萄糖、1,3,6-甘露糖,摩尔比为2.01∶1.00∶27.64∶8.19∶38.22∶20.88∶14.38∶6.98∶3.22,该多糖的分支度(degree of branching,DB)为0.45,FT-IR分析鉴定MHA-I中主要为β-糖苷键。SEC-MALLS分析表明,超支化杂多糖MHA-I的分子量为4.502×10^4 g/mol,回转半径为33.2 nm。电镜结果显示,MHA-I为具有超支化结构的多糖,在干燥的粉末状态下呈现准球形结构。该研究成果为虎奶菇多糖的开发及活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奶菇 菌丝体 细胞壁 多糖 结构鉴定
下载PDF
外源因子对桦褐孔菌发酵产桦褐孔菌醇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管玉艳 王琨 +1 位作者 左松 张薄博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68-1379,共12页
食药用真菌因其丰富的天然活性物质成为具有开发潜力的药物来源。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作为一种珍稀的药用真菌,因其对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病和癌症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受到广泛关注。桦褐孔菌醇(inotodiol... 食药用真菌因其丰富的天然活性物质成为具有开发潜力的药物来源。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作为一种珍稀的药用真菌,因其对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病和癌症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受到广泛关注。桦褐孔菌醇(inotodiol)是桦褐孔菌特有的一种羊毛甾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抗癌活性。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外源因子的添加对桦褐孔菌液态发酵产桦褐孔菌醇的影响,以及对桦褐孔菌醇合成途径中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外源因子是香叶醇,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分别为0.02%(V/V)和第144小时。发酵结束时(240h)桦褐孔菌醇的产量为27.89mg/L是对照组(9.23mg/L)的3.02倍。通过对比添加香叶醇后桦褐孔菌醇的产量变化以及合成途径中4种酶(法尼基焦磷酸合酶、角鲨烯合酶、角鲨烯环氧化酶和羊毛甾醇合酶)的活性变化,对香叶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香叶醇后,4种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与此对应的桦褐孔菌醇产量也显著增加,说明这4种酶在桦褐孔菌醇合成途径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桦褐孔菌醇 液态发酵 香叶醇 代谢途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