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对胃肠手术患者早期恢复的影响探讨
1
作者 朱凌云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30期163-163,共1页
目的:分析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对胃肠手术患者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胃肠手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研究组给予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DV... 目的:分析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对胃肠手术患者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胃肠手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研究组给予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DVT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肠手术患者给予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不但能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还能减少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广泛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胃肠手术患者 早期恢复 影响
下载PDF
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史俊峰 许示心 +1 位作者 何平 谢智惠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98-799,共2页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用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53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胃间质瘤患者共53例,其中男22例,女31例;年龄(60...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用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53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胃间质瘤患者共53例,其中男22例,女31例;年龄(60±9)岁;肿瘤位于胃下1/3区13例,胃中1/3区21例,胃上1/3区19例.患者术前均行胃镜、超声胃镜及CT检查提示胃占位,并排除肝、肺等远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手术治疗 内镜辅助 腹腔镜 疗效评价 大学附属医院 超声胃镜 临床治疗
原文传递
低位直肠癌保肛中预防性造口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勇 郭子健 +4 位作者 曹华祥 周俊晶 戴赛民 赵长勇 鱼海峰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7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前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癌灶下缘距肛缘小于7 cm。将患者分成预防性造口组(19例)、未...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7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前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癌灶下缘距肛缘小于7 cm。将患者分成预防性造口组(19例)、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18例),应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率发生率等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预防性造口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为(2.8±0.6)d,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为(4.1±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P〈0.05);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3.8±1.2)和(5.6±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2)d和(12±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t=2.68,P〈0.05)。术后总并发症预防性造口组为1/19(5.3%),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为4/18(22.2%),两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预防性造口组发生1例(5.3%)吻合口漏,经反复腹腔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未造口组发生3例(16.7%)吻合口漏,其中2例经保守治疗后愈合,1例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接受再手术;经检验,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均无因吻合口漏而死亡的病例。结论预防性造口能显著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与吻合口吻合口漏相关的再手术率。对吻合口高度较低及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常规施行预防性造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肠造口术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早期胃癌26例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蒋恺 费伯健 +1 位作者 高其忠 屠惠明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851-854,共4页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的2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的2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患者先行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如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有淋巴结转移,则行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如提示无淋巴结转移,则行ESD。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SLN 95枚,(3.7±1.4)枚/例,(1~6枚/例);有2例患者因SLN阳性而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24例患者行ESD。2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5~4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ESD术后无病生存率(DFS)为91.7% (22/24),局部复发率为4.2% (1/24);总体DFS为96.2% (25/26)。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是安全、可行的,联合腹腔镜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更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剥离术 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二级脾蒂游离原位脾切除术20例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勇 郭子健 +4 位作者 曹华祥 周俊晶 戴赛民 赵长勇 鱼海峰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6期80-81,共2页
目的探讨二级脾蒂游离在腹腔镜下原位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对20例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原位游离二级脾蒂切除脾脏。结果 19例患者成功游离二级脾蒂行原位脾切除术,1例患者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脾蒂行原位脾切... 目的探讨二级脾蒂游离在腹腔镜下原位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对20例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原位游离二级脾蒂切除脾脏。结果 19例患者成功游离二级脾蒂行原位脾切除术,1例患者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脾蒂行原位脾切除术。19例患者术中出血(310±11)ml。术后未出现继发感染、胰漏、再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68±21)min。术后72 h内拔除脾窝引流管。术后9~15 d出院,住院时间(10.8±1.2)d。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0例出现血小板增高,予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梗阻、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二级脾蒂游离法在腹腔镜下原位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疾病 脾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原文传递
改良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2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赵长勇 戴赛民 +2 位作者 张勇 周俊晶 郭子健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6期512-514,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的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巨大肝脏血管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改良的腹腔镜下RFA治疗21例患者的24个巨大肝血管瘤病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术后1、6个月瘤体平均直径、RFA时... 目的探讨改良的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巨大肝脏血管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改良的腹腔镜下RFA治疗21例患者的24个巨大肝血管瘤病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术后1、6个月瘤体平均直径、RFA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个巨大肝血管瘤病灶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肝门阻断,平均射频消融时间(8±4.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5.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5±3.6)d,术后无胆瘘、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造影,瘤体平均直径(3.5±1.6)cm,18个血管瘤病灶完全无残留血液供应,6个病灶少许残留血液供应,分别位于肝Ⅶ3个及肝Ⅷ3个。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造影,瘤体直径及血流情况同术后1个月复查结果。结论改良的腹腔镜下RFA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瘤 腹腔镜检查 导管消融术
原文传递
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被引量:6
7
作者 杨金虎 《江苏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比较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完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采用BillrothⅠ式(A组),46例采用BillrothⅡ式(B组)重建消化道。结果 8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两组的手术时间... 目的比较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完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采用BillrothⅠ式(A组),46例采用BillrothⅡ式(B组)重建消化道。结果 8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的晚期并发症包括反流性胃炎和倾倒综合征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采用BillrothⅠ式和BillrothⅡ式重建消化道均安全可行;前者适合早期胃窦癌患者,后者适合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根治术 消化道重建 腹腔镜
原文传递
腹腔镜和开腹右半结肠癌手术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包勇磊 郭子健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7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6年5月于江苏省江阴市长泾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两院收治的5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 目的观察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6年5月于江苏省江阴市长泾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两院收治的5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每组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1周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均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均P<0.05),术后首次离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早于开腹手术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1 d、7 d腹腔镜手术组VAS评分低于开腹手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开腹手术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较常规开腹手术出血少,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较轻,胃肠道功能恢复快,更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右半结肠癌 胃肠功能 疼痛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脾脏后外侧入路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赵长勇 沈玮博 +2 位作者 戴赛民 徐松 郭子健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脾脏后外侧入路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巨脾患者临床资料。共入组48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5.8岁。根据手... 目的探讨改良脾脏后外侧入路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巨脾患者临床资料。共入组48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5.8岁。根据手术分离脾脏入路分为研究组(n=26):采用改良脾脏后外侧入路,脾蒂最后处理;对照组(n=22):经前入路,建立脾蒂后隧道,脾蒂优先处理。比较两组患者脾切除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等指标和术后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随访预后。结果两组患者脾切除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50.2±15.1)ml、中转开腹2例(7.7%)、术中输血1例(3.8%),优于对照组的(160.1±40.3)ml、7例(31.8%)、5例(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9例(34.6%)术后发生并发症,优于对照组的13例(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15个月,研究组20例(76.9%)患者发生血小板增多症,7例(26.9%)门静脉血栓;对照组17例(77.3%)患者发生血小板增多症,6例(27.3%)门静脉血栓。结论改良脾脏后外侧入路分离脾脏用于腹腔镜巨脾切除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高血压 门静脉 脾切除术 后外侧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