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羟乙基淀粉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内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友生 瞿祥春 张恩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20期2011-2013,共3页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内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共64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乳酸林格溶液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及...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内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共64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乳酸林格溶液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及羟乙基淀粉)与对照组(乳酸林格溶液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腹内压(IAP)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关指标、APACHEⅡ评分以及疗效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AP显著下降,而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IL-1、IL-8和TNF-α的下降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下降,而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能够有效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腹内压和炎症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羟乙基淀粉 微创穿刺引流 腹内压
下载PDF
血清PCT、hs-CRP、WBC联合检测在脓毒症患者感染类型鉴别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友生 瞿祥春 胡松 《疑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PCT、hs-CRP、WBC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感染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脓毒症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G^+菌亚组和G^-菌亚组,根... 目的探讨血清PCT、hs-CRP、WBC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感染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脓毒症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G^+菌亚组和G^-菌亚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亚组和死亡亚组,并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54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结果脓毒症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均远远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832、31.303、9.836,P<0.01)。G^+菌亚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水平远远高于G^-菌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438、2.393,P<0.01或<0.05),而G^+菌亚组与G-菌亚组患者的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0,P>0.05)。脓毒症存活亚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与WBC水平经治疗呈时间依赖性下降,而死亡亚组不存在时间效应,且存活亚组3项指标在各时间点检测均远远低于死亡亚组,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PCT指标对于区分脓毒症G^+菌和G^-菌感染类型具有一定价值,联合检测PCT、hs-CRP、WBC有助于诊断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脓毒症
下载PDF
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友生 胡松 +1 位作者 瞿祥春 张恩力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应用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应用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卡培他滨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1.90%和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CD8+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CD8+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CD8+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肯定,可保护患者的T细胞亚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仍属安全,有利于患者康复,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卡培他滨 疗效 免疫功能
下载PDF
103例创伤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分析、诊断与治疗体会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友生 瞿祥春 +1 位作者 尚兵 胡松 《肝胆外科杂志》 2015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4年3月我院诊治的103例创伤性肝损伤患者,对其一般资料、损伤严重程度、病情诊断、治疗方法和结局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Ⅰ级肝损伤25例,Ⅱ级肝损伤17例,III级肝损伤42...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4年3月我院诊治的103例创伤性肝损伤患者,对其一般资料、损伤严重程度、病情诊断、治疗方法和结局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Ⅰ级肝损伤25例,Ⅱ级肝损伤17例,III级肝损伤42例,IV级肝损伤12例,V级肝损伤7例,VI级肝损伤0例;其中Ⅰ~Ⅱ级肝损伤选择非手术治疗,Ⅲ~Ⅳ级肝损伤选择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结果 103例患者治愈88例,治愈率约85.4%死亡15例,死亡率约14.6%;其中非手术治疗42例,中转手术治疗4例,均治愈。手术治疗61例,治愈46例,治愈率约75.4%,死亡15例,手术治疗死亡率24.6%。结论非手术治疗是生命体征稳定的肝外伤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外科手术是严重肝损伤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及时诊断,准确掌握手术时机,根据术中情况正确选择手术方式、酌情行损伤控制性手术、积极处理并发症是提高严重肝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肝损伤 诊断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损伤控制外科
下载PDF
三种大鼠肝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友生 瞿祥春 胡松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6-658,共3页
目的比较3种大鼠肝细胞原代分离培养方法的差异。方法采用原位两步胶原酶灌流法(A法)、离体两步灌流法(B法)及剪切消化法(C法)3种方法分离大鼠肝细胞,采用血细胞计数法计数肝细胞产量,采用0.4%锥虫蓝染色观察细胞活力,Percol... 目的比较3种大鼠肝细胞原代分离培养方法的差异。方法采用原位两步胶原酶灌流法(A法)、离体两步灌流法(B法)及剪切消化法(C法)3种方法分离大鼠肝细胞,采用血细胞计数法计数肝细胞产量,采用0.4%锥虫蓝染色观察细胞活力,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肝细胞至活力在92%以上,然后接种于杜尔伯科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糖原染色(PAS)法鉴定肝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定期收集肝细胞培养液上清检测葡萄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白蛋白的水平。结果A、B、C法分离获得的肝细胞总数分别为(2.14±0.66)×10^8、(2.09±0.58)×10^8、(1.16±0.03)×10^8个/整肝,C法与A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法获得的大鼠肝细胞活力分别为(93.80±4.68)%、(84.40±2.43)%、(38.95±4.89)%,B法与A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法与A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液上清葡萄糖水平在3~11d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AST、ALT水平在培养3d后下降显著,6~9d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白蛋白的分泌功能第7天达高峰,11d内维持在较稳定水平。培养液上清第7天上述生化指标,B法和C法与A法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3种分离方法均成功分离并原代培养了肝细胞,C法获得的肝细胞产量和活力较低。DMEM—F12培养条件下肝细胞可有效保持良好形态结构和一定的生物合成代谢能力,实验显示第5~11天为肝细胞体外功能研究的最佳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分离方法 原代培养 对比研究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