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述评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春梅 《科技视界》 2019年第35期194-194,173,共2页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体育教学外,通过一定的锻炼方式在课余进行体育锻炼,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关系和谐的最终目标。文章分别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心理机制、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研究...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体育教学外,通过一定的锻炼方式在课余进行体育锻炼,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关系和谐的最终目标。文章分别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心理机制、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不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学校体育教师对体育锻炼的政策命令、教学干预、课后服务、心理调适等方面尚需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课外体育 锻炼行为
下载PDF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实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江沛 《科技视界》 2019年第34期200-200,199,共2页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受运动障碍因素和运动益处的影响,目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主要目标是个人获得感、身体形象、睡眠质量等方面。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大叙述的体育行为参与度有了较好的提升,只不过,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行为、...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受运动障碍因素和运动益处的影响,目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主要目标是个人获得感、身体形象、睡眠质量等方面。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大叙述的体育行为参与度有了较好的提升,只不过,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行为、认知、环境三者间彼此交互因果的结果。行为改变认知,认知影响行为,环境促进行为与认知。行为和认知对环境的影响力亦不容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课外体育 锻炼行为 实证研究
下载PDF
儿茶酚胺浓度及β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最大有氧能力的关联性
3
作者 乐晓卉 孙忠芹 +5 位作者 陈洪魁 杨留才 王瑾 仲卫 史卫红 刘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6期591-598,共8页
目的:研究儿茶酚胺浓度及β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β1AR)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方法:160名体育专业学生为实验组,160名非体育专业学生为对照组,进行递增定量负荷运动后,测定血液儿茶酚胺浓度,并以PCR-RFLP检测β1AR49、389位点多态... 目的:研究儿茶酚胺浓度及β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β1AR)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方法:160名体育专业学生为实验组,160名非体育专业学生为对照组,进行递增定量负荷运动后,测定血液儿茶酚胺浓度,并以PCR-RFLP检测β1AR49、389位点多态性。结果:运动后,儿茶酚胺浓度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肾上腺素浓度β1AR389位点CC基因型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9位点的AG基因型高于AA型(P<0.01),389位点的CC基因型明显高于CG型(P<0.01);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方面,389位点CC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9位点的AG基因型明显高于AA型(P<0.01);多巴胺浓度方面,49位点的AG高于AA型(P<0.01)。有氧代谢能力指标VO2max/kg、VCO2max、RQmax、MVV、RFmax、Tmax、O2Plusemax、Tmax、Wmax-T、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min心率等指标中,实验组的β1AR基因389位点的CC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的CC高于CG和GG组(P<0.05/0.01),而恢复后心率所有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后,运动员的血液儿茶酚胺浓度升高显著;具有β1AR的389位点C等位基因者,运动能力较好,具有G等位基因者,运动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儿茶酚胺浓度 β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 基因多态性 最大有氧能力
下载PDF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践研究
4
作者 施悦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6-92,共7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常态化教学模式。当前,高校对课堂教学效果主要采用主观的定性描述的评价办法,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运用专家访谈法、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对线上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常态化教学模式。当前,高校对课堂教学效果主要采用主观的定性描述的评价办法,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运用专家访谈法、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对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进行评定,将问题分解并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对教学效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涵盖了教学过程的多个关键环节,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在实际评估过程中,仍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对教学效果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前阶段应深入学情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中阶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课后阶段分析教学目标达成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教学 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模式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