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全新世沉积环境研究
被引量:6
- 1
-
-
作者
李兰
朱诚
林留根
张广胜
欧阳杰
周慎明
-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3-401,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40971115)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批准号:SKLLQG0817)
+2 种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3500~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环境研究"(批准号:2006BAK21B02)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测试基金项目(批准号:0209001309)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批准号:J0630535)资助
-
文摘
主要通过对骆驼墩遗址地层样品的粒度和重砂矿物的鉴定、样品中锆石形态的对比研究,铷锶值的测定与分析,了解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及其气候变化,探索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对骆驼墩遗址文化层下的自然淤积层的粒度分析和锆石形态研究发现该区域在人类出现之前可能经历过浅水泻湖环境;结合重矿物及铷锶研究发现,该区域在全新世早期降水量较大,气候较为湿热,之后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为人类文明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气候条件;通过对地层中文化层样品的重矿物鉴定及百分含量分析、ZTR稳定系数及Rb/Sr分析发现,全新世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尤其在马家浜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气候经历过温湿与干凉的交替变化过程。同时良渚文化时期的中晚期稳定系数出现了该地层的最高值,说明当时气候较为湿热,降水量偏多,这与良渚文化的消失与洪水有关的结论相一致。
-
关键词
骆驼墩遗址地层
粒度
重矿物
ZTR稳定系数
锆石形态
RB/SR
沉积环境
-
Keywords
environment Luotuodun Site, grain size, heavy mineral, ZTR stability coefficient, Rb/Sr, sedimentary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P534.632
[天文地球—第四纪地质学]
-
-
题名江苏溧阳神墩遗址地层的孢粉记录研究
被引量:7
- 2
-
-
作者
马春梅
田名利
-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省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
出处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6,共10页
-
基金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批准号:2007028406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701190)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测试基金(批准号:0209001320)项目资助
-
文摘
对采自太湖西部的江苏溧阳市神墩遗址地层的17块土样进行了孢粉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约7千年以前,研究地区尚无人类活动的痕迹,遗址点周围主要生长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如青冈、枫香、胡桃、栎、枫杨、悬铃木、榆和松等,反映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马家浜文化早期气候温暖湿润,体现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但向晚期过渡时,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温凉偏干。马家浜文化晚期,遗址周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繁茂,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比较适宜人类活动与居住。良渚文化时期,木本植物花粉明显减少,草本花粉增加,约占孢粉总数的50%,气候环境为温凉。草本植物花粉中直径大于37μm的禾本科含量很大,达37.1%,可能是先人类进驻,开始进行农作,有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的大量种植。春秋时期,气候条件比良渚时期要好,较温湿,环纹藻等藻类孢子有较多出现,说明遗址区可能曾被淡水淹没成湖沼环境。
-
关键词
孢粉
马家浜文化
良渚文化
气候与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
神墩遗址
溧阳
江苏
-
Keywords
sporo-pollen
Majiabang Culture
Liangzhu Cultur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human activities
Shendun Site
Liyang
Jiangsu Province
-
分类号
Q91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
-
题名苏北梁王城遗址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4
- 3
-
-
作者
赵琳
马春梅
林留根
朱诚
田晓四
黄铿
周鑫
-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省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
出处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41,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37120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XDA05130500)
+1 种基金
国家社科重大基金(批准号11&ZD18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共同资助
-
文摘
梁王城遗址地层孢粉、质量磁化率、粒度和Rb/Sr等多环境替代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在大汶口文化产生之前是冷湿的气候环境,大汶口文化时期气候与环境条件好转,略显温暖湿润,但也有较大的波动。西周文化时期,气候整体上较温暖湿润。但在中期出现冷干事件,之后又变暖湿,到晚期又转为冷干,体现出不稳定的气候环境。战国时期,较西周时期气候适宜。前半期较暖湿,后期较冷干,但总的看来,气候属于人类适宜期。北朝时期,早期较暖湿,人类栽培作物花粉含量相对较高,晚期转凉干,有显著的冷干事件。宋朝时期总体看气候环境较适宜,但气候异常事件较多。明清时期孢粉浓度整体较高,但中期较低,木本百分含量也增加,体现出较好的气候条件,但也有波动。孢粉数据显示在本遗址地层中,人类大规模栽培植物可能是从西周开始的。
-
关键词
环境演变
新石器
人类活动
孢粉
第四纪
梁王城遗址
江苏
-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Neolithic, Human activities, sporopollen, Quaternary, Liangwangcheng Site, Jiangsu
-
分类号
P534.63
[天文地球—第四纪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