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氧与肿瘤干细胞“干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伟杰 徐桂芳 +1 位作者 周志华 邹晓平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15期85-87,共3页
尽管以手术为主,辅以综合治疗,使许多肿瘤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多种实体瘤预后仍差,原因在于肿瘤的发生、演进以及复发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1]表明,肿瘤中存在肿瘤干细胞(CSCs),这是肿瘤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根源。因此,C... 尽管以手术为主,辅以综合治疗,使许多肿瘤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多种实体瘤预后仍差,原因在于肿瘤的发生、演进以及复发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1]表明,肿瘤中存在肿瘤干细胞(CSCs),这是肿瘤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根源。因此,CSCs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理想靶标,深入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对于提高肿瘤的防治水平意义重大。CSCs具备某些生物学特性,包括自我更新能力、高增殖活性以及多向分化潜能,可称为“干性”,是CSCs恶性行为的关键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肿瘤缺氧 肿瘤微环境 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万古霉素不同给药途径预防脑外伤颅内感染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孙文斌 董吉荣 +4 位作者 王玉海 徐勤谊 蔡桑 杜春雷 蔡学见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对术前有脑脊液漏的颅内感染高危患者,术后选用万古霉素经静脉注射或鞘内注射的方式,评价两种不同给药方式预防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术前脑脊液漏的脑外伤手术患者60例,根据术后万古霉素的不同给药方式随机分成鞘内注射组和静脉... 目的:对术前有脑脊液漏的颅内感染高危患者,术后选用万古霉素经静脉注射或鞘内注射的方式,评价两种不同给药方式预防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术前脑脊液漏的脑外伤手术患者60例,根据术后万古霉素的不同给药方式随机分成鞘内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每组30例,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两组脑室内脑脊液万古霉素浓度,观察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结果:(1)鞘内注射组脑室内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为(mg/L):1 h:49.45±20.36,8 h:70.68±46.81,16 h:50.15±23.76;(2)静脉注射组为(mg/L):1 h:5.39±1.93,8 h:2.96±0.88,16 h:7.98±3.22;鞘内注射组各主要时间点脑室内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明显高于静脉注射组(P均<0.01)。颅内感染发生率,鞘内注射组为3.33%,静脉注射组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1,P<0.01)。结论:鞘内注射与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相比,在减少给药剂量的同时,提高了其在脑脊液中的浓度,降低了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感染 鞘内注射 静脉注射 万古霉素 脑脊液漏
下载PDF
潘氏细胞与克罗恩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桂芳 张伟杰 +1 位作者 周志华 邹晓平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18-221,共4页
潘氏细胞(PC)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具有强大的分泌功能,可分泌防御素等多种物质,抑制肠道致病微生物的繁殖。研究发现克罗恩病(CD)与PC之间具有密切关系,CD患者的NOD2基因突变、PC自噬性功能缺陷均会影响PC功能。一些与炎症、凋亡等相... 潘氏细胞(PC)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具有强大的分泌功能,可分泌防御素等多种物质,抑制肠道致病微生物的繁殖。研究发现克罗恩病(CD)与PC之间具有密切关系,CD患者的NOD2基因突变、PC自噬性功能缺陷均会影响PC功能。一些与炎症、凋亡等相关的因子也会影响PC功能,在C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此文就近年来有关PC与CD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CD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氏细胞 克罗恩病 防御素 自噬
下载PDF
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2
4
作者 陈磊 王玉海 +4 位作者 蔡学见 王剑超 杨理坤 朱军 高泽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7-490,共4页
目的 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6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与680例未发生脑梗死的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性别、年龄、伤情(GCS评分)、颅... 目的 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6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与680例未发生脑梗死的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性别、年龄、伤情(GCS评分)、颅底骨折、脑疝、感染、手术、低血压、脱水药、活血药等因素进行调查和对照分析.结果 伤情、脑疝与否、感染与否、低血压、脱水药及活血药的使用与否等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 伤情、脑疝与否、感染与否、低血压、脱水药的过量使用等是外伤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活血药的使用是外伤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死 LOGISTIC回归 发生机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CT血管造影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血管损害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玉海 陈磊 +7 位作者 蔡学见 杨理坤 朱军 王剑超 高泽勇 孙呈国 王春莉 张建东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4,共3页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与原发脑损伤的程度直接相关,更与脑血流障碍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密不可分.以往有文献报道使用经颅多普勒观察颅脑损伤后脑血流的变化,但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究竟发生了那些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如何指导临床进行...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与原发脑损伤的程度直接相关,更与脑血流障碍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密不可分.以往有文献报道使用经颅多普勒观察颅脑损伤后脑血流的变化,但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究竟发生了那些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如何指导临床进行救治却少有报道[1-4].我科自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使用128层螺旋CT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头颅CT扫描的同时行CT血管造影(CTA)动态监测,对继发性脑血管损害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继发性脑损害 CT血管造影 脑血管损害 诊断作用 颅脑损伤患者 头颅CT扫描 颅脑损伤后
原文传递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张春雷 王玉海 +5 位作者 蔡学见 蔡桑 杨理坤 朱军 陈磊 李敏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 通过对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为院前急救及后期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54例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例组)与270例同期未发生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 目的 通过对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为院前急救及后期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54例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例组)与270例同期未发生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着力部位、误吸、低血压、高血压病史、原发脑干伤、合并多发伤、颅底骨折等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原发脑干伤、低血压、着力部位(枕部)、误吸、年龄等因素与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原发脑干伤、低血压、着力部位(枕部)、误吸是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危险因素;高龄是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肿胀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经颅多普勒结合CT血管造影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判定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敏 王玉海 +6 位作者 蔡桑 杨理坤 朱军 王剑超 陈磊 张春雷 蔡学见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管形态及血流变化,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TCD)超声结合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判定作用。方法对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及术后使用TCD动态监测...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管形态及血流变化,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TCD)超声结合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判定作用。方法对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及术后使用TCD动态监测,并使用128层螺旋CT行头颅CTA动态检查。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TCD、CTA显示脑血流及血管形态均发生改变。CTA显示以血管移位或狭窄为主者,TCD波谱多呈高阻力型改变,手术疗效良好;血管痉挛者,频谱呈高阻力型(手术疗效相对较好)或“钉子波”(手术疗效多不良);血管闭塞者TCD多呈“钉子波”,手术疗效差。结论TCD反映脑血流速度,CTA表现脑血管形态改变,二者结合能有效判断脑灌注情况,是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疗效判定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预后
原文传递
肿瘤干细胞与多药耐药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桂芳 张伟杰 +1 位作者 周志华 邹晓平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902-904,共3页
肿瘤的多药耐药(MDR)是导致肿瘤难以根治、化疗失败和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干细胞(CSC)是驱动肿瘤发生、演进、转移和复发的根源,是造成肿瘤耐药的根本原因。CSC主要耐药机制包括:ABC转运体增强CSC的抗药性、高水平表达... 肿瘤的多药耐药(MDR)是导致肿瘤难以根治、化疗失败和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干细胞(CSC)是驱动肿瘤发生、演进、转移和复发的根源,是造成肿瘤耐药的根本原因。CSC主要耐药机制包括:ABC转运体增强CSC的抗药性、高水平表达抗凋亡基因、DNA修复能力增强以及低氧龛环境等。研究CSC生物学特性,阐明其耐药的分子机制,制定出针对CSC的靶向治疗方案以克服和逆转CSC的多药耐药,有助于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化学疗法 辅助 药物耐受性
原文传递
鞘内注射头孢他啶治疗开颅术后潜在性颅内感染 被引量:1
9
作者 杜春雷 王玉海 +6 位作者 王标 董吉荣 时忠华 孙文斌 刘斌 蔡桑 蔡学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334-233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鞘内进行干预治疗降低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的理想药物、临床效果和指征。方法将2007年1月-2008年6月1752例行开颅手术后符合标准的183例纳入研究,研究对象按先后顺序轮次分入甲、乙两组并给予头孢他啶治疗,各组留取1... 目的探讨早期鞘内进行干预治疗降低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的理想药物、临床效果和指征。方法将2007年1月-2008年6月1752例行开颅手术后符合标准的183例纳入研究,研究对象按先后顺序轮次分入甲、乙两组并给予头孢他啶治疗,各组留取10例术野引流脑脊液进行头孢他啶浓度测定;对两组临床转归、脑脊液药物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组中8例转为颅内感染,乙组转归确诊为颅内感染的有26例,乙组感染率明显高于甲组;甲组脑脊液药物浓度维持在1.2μg/ml,超过杀菌1.0μg/mlMIC的需要;乙组脑脊液药物浓度峰值<1.0μg/mlMIC。结论对于外科开颅术后具有引发颅内感染危险因素的潜在性颅内感染的可疑病例,在静脉用药的基础上早期鞘内注射头孢他啶,能够防治颅内感染,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他啶 鞘内注射 开颅术 外科颅内感染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漏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春雷 刘斌 +6 位作者 王玉海 董吉荣 孙文斌 徐勤谊 时忠华 蔡桑 蔡学见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重型、持重型颅脑创伤伴有多发伤漏诊规律和防治策略。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432例符合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ISS≥20分)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漏诊组和无漏诊组,对IS... 目的探讨重型、持重型颅脑创伤伴有多发伤漏诊规律和防治策略。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432例符合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ISS≥20分)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漏诊组和无漏诊组,对ISS、GCS、漏诊的部位、时间、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32例患者中有54例漏诊,ISS为(42.97±10.94)分,与无漏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组GCS≤8分的患者比例高于非漏诊组(P〈0.05)。结论迅速准确的程序化伤情判断、贯穿生命第一原则的全面体检、重点辅查及动态复查是防止漏诊、提高重型颅创伤合并多发伤生存率并减少致残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多处创伤 诊断
原文传递
穹窿的显微解剖及其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光旭 万伟庆 +2 位作者 王玉海 何建青 冯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66-1270,共5页
目的 探讨穹窿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特点,为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处理第三脑室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在15具(30侧)经彩色乳胶灌注血管的成人尸头上模拟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镜下对穹窿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 目的 探讨穹窿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特点,为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处理第三脑室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在15具(30侧)经彩色乳胶灌注血管的成人尸头上模拟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镜下对穹窿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通过50例正常成人(平均年龄为36岁)的正中矢状位头颅MRI,观察穹窿嵌入胼胝体的相对关系.结果 (1)穹窿起自颞角底部海马回的脑室面,止于乳头体,在侧脑室壁内侧围绕丘脑呈“C”型;穹窿共分为四部分,各部位均伴随重要的神经、血管走行;(2)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中:胼胝体切口后缘距穹窿嵌入胼胝体处的距离为16.26 (11.72~22.04) mm,途经透明隔的高度为13.58(12.46~14.16) mm,途径穹窿的厚度为3.14(2.86~4.06) mm,室间孔的横径为3.22(1.86 ~4.62) mm;(3)穹窿嵌入胼胝体的相对位置:前交叉型占28%,标准型占58%,后交叉型占14%.结论 穹窿的解剖结构复杂、形态多变,与第三脑室及其周围结构关系密切.明确穹窿的显微解剖特点并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对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时正确处理穹窿及相关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窿 显微解剖 第三脑室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