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生”效应,让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垂直和垂线”教学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世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2011年第12期32-32,共1页
本学期,我尝试将本单元的起始概念课“垂直和平行”与“画垂线和平行线”进行教材重组整合,设计专题研究“垂直和垂线”与“平行和平行线”。这样处理我觉得有以下一些优势:(1)学生的体验强烈,有利于经历过程理念的落实。(2)使... 本学期,我尝试将本单元的起始概念课“垂直和平行”与“画垂线和平行线”进行教材重组整合,设计专题研究“垂直和垂线”与“平行和平行线”。这样处理我觉得有以下一些优势:(1)学生的体验强烈,有利于经历过程理念的落实。(2)使学生获得整体性发展,最终达到两个基本概念的融合。(3)垂直和垂线的深刻认识能为学生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提供另一个探究切入的手段,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垂线 垂直 教学研究 平行线 重组整合 概念课 学生
下载PDF
在“语”字上下工夫
2
作者 吴美玲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2011年第1期70-70,共1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仍然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仍然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语文,先“语”而后“文”。因此,“语”在语文课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要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在“语”字上下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 《语文课程标准》 工夫 语文教学改革 能力的培养 语言文字 热爱祖国 交际工具
下载PDF
对当前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
3
作者 张世红 《教育艺术》 2011年第12期34-34,共1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新课程的解决问题教学与原来应用题教学有所不同.它以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新课程的解决问题教学与原来应用题教学有所不同.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时常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既有联系.又有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 “解决问题” 应用题教学 教师指导 数学问题 日常生活 生活经验
下载PDF
享受作文,与快乐同行
4
作者 石云 《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第2期85-86,共2页
拜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不禁惊叹于其教学理念之人性化,掩卷而思,余香袅袅,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这般。于永正老师所带出的学生是一群充满着智慧与活力的小精灵,学生从他处获取知识,他从学生处享受教育。师生问这样一种和谐而美... 拜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不禁惊叹于其教学理念之人性化,掩卷而思,余香袅袅,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这般。于永正老师所带出的学生是一群充满着智慧与活力的小精灵,学生从他处获取知识,他从学生处享受教育。师生问这样一种和谐而美妙的关系正是我从教以来一直神往的境界。依葫芦画瓢追求的只是形似,只有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丰厚的文化底蕴、朴实的做人风格才是神似的必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享受教育 作文 同行 快乐 教学理念 获取知识 文化底蕴 于永正
下载PDF
不妨写写“大白话”
5
作者 贾泽云 《新作文(小学教学版)》 2010年第4期25-25,共1页
常听很多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不会写作,老是几句大白话,一点“惹眼”的词句(主要指成语及修辞)都没有,平淡得很,这样的习作怎么能得高分?其实,这些老师走人了习作教学的一个误区:那就是人为地拔高了习作教学的要求。学生... 常听很多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不会写作,老是几句大白话,一点“惹眼”的词句(主要指成语及修辞)都没有,平淡得很,这样的习作怎么能得高分?其实,这些老师走人了习作教学的一个误区:那就是人为地拔高了习作教学的要求。学生习作起步,强调的是写出真情实感,文从字顺即可。至于能否用上所谓的好词好句,并没有作过高的要求。使用好词好句,具有文采固然是美,但是,平平淡淡、真真实实更是一种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 习作教学 学生习作 真情实感 文从字顺 老师 平淡 写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