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时间客体”与“绝对河流”问题——以《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陈群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8,共9页
如何理解"时间客体"与"时间意识"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时间哲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议题之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时间理论悬搁了一切与"客观时间"相关的超越预设,进而转向了直接被给予的"内在时间"本身,... 如何理解"时间客体"与"时间意识"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时间哲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议题之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时间理论悬搁了一切与"客观时间"相关的超越预设,进而转向了直接被给予的"内在时间"本身,从而提出了一个由"元-时间"("绝对河流")、"内在时间""客观时间"所构成的层级构成序列。通过对《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核心思想的梳理,可以论证如下观点:第一,"时间客体"能够被区分为两层:超越的时间客体处于"客观时间"中,内在的时间客体则处于"内在时间"中;第二,"时间客体"是在"时间意识"中构造起来的;第三,构造着内在时间的统一并且也构造着自身统一的"绝对河流"是超越时间性的"元-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客体 绝对河流 时间哲学 现象学 胡塞尔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其哲学史地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话范式研究视角
2
作者 刘凤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年第1期59-70,共12页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是人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的理论前提,更是理解其哲学史地位的唯一路径。对马克思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定位的争论,并不导致非此即彼的解读模式,相反地,这两种思路是相容的。实践唯物主义或一切关于马...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是人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的理论前提,更是理解其哲学史地位的唯一路径。对马克思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定位的争论,并不导致非此即彼的解读模式,相反地,这两种思路是相容的。实践唯物主义或一切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人学界定都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根据,惟其如此,人类的生产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才能被看作是,在作为人与自然统一体的唯物主义世界之中符合辩证法普遍精神的现实活动。马克思通过将黑格尔的唯心的和形而上的绝对精神还归于现实世界,再现了古希腊整体性视域下的宇宙论和逻各斯哲学精神,也解决了近代哲学笛卡尔开创的思维和存在之统一性的难题。对马克思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不能忽视其哲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逻各斯
原文传递
解释自然类:依据自然齐一性回应归纳问题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存建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8,共6页
诉诸自然齐一性反驳休谟关于归纳问题的怀疑论立场,需要自然类理论研究的支持。蒯因提出一种关于自然类的"消去主义",他潜在地接受一个无需诉诸自然齐一性回应归纳问题的立场。然而,蒯因的立场依赖投射性概念,不可能避开自然... 诉诸自然齐一性反驳休谟关于归纳问题的怀疑论立场,需要自然类理论研究的支持。蒯因提出一种关于自然类的"消去主义",他潜在地接受一个无需诉诸自然齐一性回应归纳问题的立场。然而,蒯因的立场依赖投射性概念,不可能避开自然齐一性;类本质主义可以反驳"消去主义",为自然齐一性提供一定的辩护。康布里特基于"自我平衡性质说"回应归纳问题,他接受一种弱的自然齐一性,但是他的方案难以摆脱关于归纳的解释循环。类本质主义和"自我平衡性质簇说"都采用描述自然对象性质的方法解释自然类,而从关于性质的形而上学研究来看,它们都存在解释划分或使用自然类的实际的问题。关注关于自然类的新解释,有可能为研究归纳问题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纳问题 自然类 自然齐一性 类本质主义 自我平衡性质簇说
原文传递
论唯识学派的时间观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群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57,共7页
印顺法师对唯识学派的时间观进行了质疑,按照他的看法,唯识学派的因果时间理论无法避免"中断"的过失,"同时因果"之说存在矛盾,他们必须放弃"刹那论"才能不被中观学派的观点所辩破。然而,通过考察可知,印... 印顺法师对唯识学派的时间观进行了质疑,按照他的看法,唯识学派的因果时间理论无法避免"中断"的过失,"同时因果"之说存在矛盾,他们必须放弃"刹那论"才能不被中观学派的观点所辩破。然而,通过考察可知,印顺的质疑只是貌似合理,难以真正勘破唯识时间观。唯识学派的时间观具有多重性,并没有持"自性见"和"实有论",也不会有"中断"之失。在唯识学派的思想中,从常识上讲,时间首先是根据日出日落而显示的时节变迁,其次是根据诸行生生灭灭而得出的世位差别,从根源上看,时间是依据色心刹那展转而假立的不相应行法。唯识学派确有主张"现在实有,过未假有"之说,但在其理论中,"现在实有"并不是说就把"现在"坐实了。在他们看来,"现在"具有三种基本条件:一、它是过去的果性所在,二、它是未来的因性所在,三、它的自相是相续不断的。因此,窥基曾明确表示大乘唯识学中"唯有现法",过去、未来只是刹那现在的心变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因果理论 唯识学 中观学 释印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