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政府在澳设领与早期中澳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秋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3-39,共7页
清政府在澳设领与早期中澳关系张秋生清廷于1861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迈出了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的第一步。1876年清廷在伦敦建立了第一个常使公使馆,向英国派出了第一位使臣,并相... 清政府在澳设领与早期中澳关系张秋生清廷于1861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迈出了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的第一步。1876年清廷在伦敦建立了第一个常使公使馆,向英国派出了第一位使臣,并相继在美、日、德、法、俄等国设立使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政府 郭嵩焘 澳大利亚 张之洞 总理衙门 澳洲华人 薛福成 墨尔本 英国外交部 中澳关系
下载PDF
袁昶、许景澄庚子“三折”质疑 被引量:5
2
作者 陆玉芹 李荣庆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3-126,共4页
关键词 许景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档案史料 故宫博物院 明清档案 道德评判 中华书局
下载PDF
两汉六朝“火耕水耨”的再认识 被引量:8
3
作者 刘磐修 《农业考古》 1993年第3期111-121,131,共12页
"火耕水耨"最早为西汉史家司马迁提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 "火耕水耨"最早为西汉史家司马迁提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平准书》又引汉武帝处置山东灾民的诏令曰:"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其后《盐铁论·通有篇》和《汉书》的《武帝纪》、《地理志》均有类似记载。从此"火耕水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耕 六朝 水褥 两汉 耕作方式 齐民要术 水稻生产 水稻种植 牛耕 休闲制
下载PDF
繁昌窑制瓷艺术与南唐的社会发展——兼论繁昌窑南唐官窑说 被引量:7
4
作者 何剑明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0期49-56,共8页
五代十国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导致了制瓷业多点开花,为宋代瓷器革命性飞跃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瓷器是南唐重要的文化符号,其空前发展的普及与集成态势,使南唐成为融合南青北白历史的实验重地;繁昌窑作为五代时期的重要窑口,是白瓷南... 五代十国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导致了制瓷业多点开花,为宋代瓷器革命性飞跃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瓷器是南唐重要的文化符号,其空前发展的普及与集成态势,使南唐成为融合南青北白历史的实验重地;繁昌窑作为五代时期的重要窑口,是白瓷南渐的前沿与青白瓷的发祥地。南唐国的社会发展推进了繁昌窑的进步,而繁昌窑的成就也见证了南唐国社会前瞻性的发展。因此,繁昌窑是南唐国时期南方白瓷生产重地和青白瓷发祥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唐 繁昌窑 制瓷艺术 社会发展
下载PDF
试论“丘”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邓玮光 吴琼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27-38,共12页
自走马楼吴简发现以来,对于"丘"的探讨一直是走马楼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其中一个关键的争论点就在于对入简中"一丘对应多乡"现象的解释。"丘"为居住地,"里"为户籍。"一丘对应多乡"... 自走马楼吴简发现以来,对于"丘"的探讨一直是走马楼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其中一个关键的争论点就在于对入简中"一丘对应多乡"现象的解释。"丘"为居住地,"里"为户籍。"一丘对应多乡"现象的本质实际上是乡人之间的对应,人属于里,而里对应乡。判断"乡丘"关系的入简中存在代缴现象,在入简中只有同文符前的人名与缴纳物间有必然联系,同文符后的人名只是运输者而与缴纳物间无必然联系。这个认识意味着对于入简的性质可能需要重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马楼吴简 代缴
下载PDF
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与时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祖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08-109,共2页
世界当代史与时事关系密切,时事因素在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合理运用时事材料,拓展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世界当代史 教学 时事
下载PDF
《狮声》与新马华文文学运动的发展
7
作者 邓乐群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6-79,共4页
透视《狮声》这一文艺副刊 ,可以准确地把握二战前新马华文文学发展的时代脉搏 ,洞察战前新马文学运动从力倡本土文学、大众文学转向高扬民族爱国主义文学旗帜的曲折历程和多彩画面。正是因为二战前新马华文作者们的趋时更新 ,才有可能... 透视《狮声》这一文艺副刊 ,可以准确地把握二战前新马华文文学发展的时代脉搏 ,洞察战前新马文学运动从力倡本土文学、大众文学转向高扬民族爱国主义文学旗帜的曲折历程和多彩画面。正是因为二战前新马华文作者们的趋时更新 ,才有可能在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中 ,几经蝉脱 ,终于建立起具有独立意义的新马华文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前 华文文学 南洋商报 爱国主义 新加坡 马来西亚 《狮声》 文艺副刊 现实主义 本土文学 大众文学
下载PDF
刘表新论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永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刘表 三国志 荆州 诸葛亮传 后汉书 曹操 地方势力 士大夫 宦官专权 王夫之
下载PDF
《百喻经》版本校勘佚文等问题考论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洪 《佛学研究》 2003年第0期193-203,共11页
本文主要讨论汉译佛典《百喻经》的版本、校勘和佚文等问题。认为:(一)求那毗地翻译的十卷本《百喻经》已经失传,入藏今存的本子其实是失译本;(二)在求那毗地之前,存在着《百喻经》的某种异译本或某些篇译文;(三)入藏今存《百喻经》的... 本文主要讨论汉译佛典《百喻经》的版本、校勘和佚文等问题。认为:(一)求那毗地翻译的十卷本《百喻经》已经失传,入藏今存的本子其实是失译本;(二)在求那毗地之前,存在着《百喻经》的某种异译本或某些篇译文;(三)入藏今存《百喻经》的文本存在诸多文字上的问题;(四)《百喻经》原本不止98篇;(五)《百喻经》的性质主要属于小乘,但也杂有大小乘合一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喻经 版本 校勘 佚文 大小乘
下载PDF
清末民初“专商引岸制度”变迁与废止——盐商李桓芳的“执照”和“查验盐票凭证”考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红花 吴春香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4-148,143,共6页
江苏扬州市博物馆珍藏一件(套)盐商李桓芳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执照"和民国十八年(1929年)"查验盐票凭证"。盐商李桓芳的"执照"和"查验盐票凭证"见证了古老僵化的"专商引岸制度"在战乱频繁、政府盘剥、私盐泛滥的重重... 江苏扬州市博物馆珍藏一件(套)盐商李桓芳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执照"和民国十八年(1929年)"查验盐票凭证"。盐商李桓芳的"执照"和"查验盐票凭证"见证了古老僵化的"专商引岸制度"在战乱频繁、政府盘剥、私盐泛滥的重重打击以及时势变革的要求下,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盐商李桓芳的"执照"和"查验盐票凭证"清晰地透视出清末至民国初年这一历史变化的轨迹。现将"执照"和"查验盐票凭证"分别考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岸 江苏扬州市 光绪十一年 盐法志 盐运使 曾国荃 南京国民政府 盐政 历史变化 票商
下载PDF
指事与会意─汉字的分解与组合谈片
11
作者 候强 《文史杂志》 2000年第2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文字 仓颉造字 圣人 秦汉时代 演变过程 郭贺 史皇 鸟迹
下载PDF
中国和阿曼历史上的友好往来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福伟 《世界历史》 1982年第1期61-68,共8页
古代阿曼包括特鲁西尔阿曼在内,北部滨临波斯湾和阿曼湾,和巴林地区邻接,隔海和克尔曼、印度河下游三角洲相望,西南沿阿拉伯海和香岸接壤。阿曼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古代成为这一地区和中国交通的海陆要冲。 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和广州同处于... 古代阿曼包括特鲁西尔阿曼在内,北部滨临波斯湾和阿曼湾,和巴林地区邻接,隔海和克尔曼、印度河下游三角洲相望,西南沿阿拉伯海和香岸接壤。阿曼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古代成为这一地区和中国交通的海陆要冲。 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和广州同处于北回归线上,从广州由海路到波斯湾,必须经过马斯喀特。中古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好往来 波斯湾 中古时期 阿曼 地理位置 印度河 三角洲相 阿拉伯海 克尔曼 北回归线
原文传递
1901年-1921年中国近代教育的嬗变
13
作者 陆玉芹 《东北史地》 2011年第4期74-79,共6页
以辛亥革命为界点,辛亥革命前十年(1901-1911)与辛亥革命后十年(1911-1921)近代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育改革者由政治家为主转变为以教育家为主;教育宗旨从"忠君、尊孔"为主转变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以辛亥革命为界点,辛亥革命前十年(1901-1911)与辛亥革命后十年(1911-1921)近代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育改革者由政治家为主转变为以教育家为主;教育宗旨从"忠君、尊孔"为主转变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主;学制制定由取法日德转向取法美国并逐渐趋近中国国情。前10年的教育改革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主观上是为了挽救王朝的统治,客观上培养了颠覆王朝的力量,推动了辛亥革命;后10年的教育改革得益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政治环境,侧重于探求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改革一方面巩固辛亥革命成果,另一方面促进了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教育 改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